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铁血时代-198)

三、少年君主

公元前573年,栾书、荀偃等人杀死晋君后,迎立晋悼公。

晋悼公这一年只有十四岁,他是晋襄公的曾孙,早年一直寓居在周的都城洛邑。当时栾书为了打击排挤郤至时,用的理由就是郤至勾结公子周(即晋悼公),想要让公子周取代晋厉公。历史的玩笑是,栾书用这个莫须有的罪名来诬陷郤至,而最后使之成为现实的人,不是郤至,正是栾书本人。这个事实也说明,当时的公子周,在晋国君位继承人的候选名单中,是比较让众位士卿所看好的,这也是他得以顺利继任君位的原因。

但是年少的晋悼公有很老成的一面,面对着晋国政坛内部的权力倾轧与混乱,大夫专权,国君被弑的局面,晋悼公就想,自己究竟会不会只是大夫们手中的一个傀儡而已?甚至成为下一个被弑的国君呢?自己又将如何与大夫们相处,既要能约束重臣,又不能过分激怒重臣,既要有国君的威势,又不能得罪大夫卿家的利益。这对于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晋悼公决定以退为进,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权力,他宁愿放弃君位。当晋悼公从周都城洛邑返回到了晋国境内,在清原这个地方,晋国的文武大臣隆重迎接晋悼公的到来。晋悼公趁机发表演说:“众卿家决定立我为国君,这是我所未曾料到的事。但是一个国家的人民之所以要有国君,是为了让他来领导这个国有,服从他的命令;如果推举了国君,却又不听他的命令,那么还要国君干什么呢?所以众卿家要想仔细了,要用我也是在今天,不用我也是在今天。”

众大臣纷纷表态了:“我们怎么敢不唯命是听了,这正是我们臣下的愿望啊。”

当然,大臣们的表态也是走走过场,但确实从晋悼公的第一次表演,便可看出他那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沉稳与睿智。

面对晋厉公留下的烂摊子和豪强家族的虎视眈眈,晋悼公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内政安排得有条不紊,着实让人刮目相看。晋悼公吸取晋厉公败亡的经验教训,不可以直接与豪门强族来争夺权力,而只能让诸豪强之间相互制约,所晋悼公上任开始,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提拔一批人担任要职,这些人主要有两类:一是家道中衰的豪门,比如赵氏、魏氏;另一种是社会上口碑比较好的,所谓贤良的人。

由于三郤被诛后,晋国的四个集团军的司令出现了空缺,于是晋悼公提拔了四个人:魏相、魏颉、士鲂、赵武。值得注意的是,原来的中军总司令栾书,在晋悼公上任不久之后,职位即由韩厥顶替。栾书究竟是去世呢?还是主动放弃了总司令的职位?这个搞不太清楚,但是栾书的卸任,对于稳定晋国的君臣关系,应该是有帮助的,栾书即便迎立晋悼公有功,然而还是洗不掉弑君的恶名。而新任总司令的韩厥,我们从赵氏孤儿的故事中已经可以看出,其为人正直,在栾书发动政变时,他也拒绝参与,所以韩厥的走马上任,无疑对晋国高层能够团结在以晋悼公为核心的周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于晋悼公内政方面的成就,史书中是评价非常高的,《左传》里是这样写的:“始命百官,施舍、已责,逮鳏寡,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歛,宥罪戾,节器用,时用民,欲无犯时。”“凡六官之长,皆民誉也。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陵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

这里用“复霸”二字,表明晋悼公是重振晋国雄风之关键人物。

晋国自晋文公成就霸业以来,一直是一个军国主义的国家,推行区域霸权主义,惟有南面的楚国可以之相抗衡,所以前晋中军副司令士燮就非常清楚地看出,晋国的兴衰,主要看国内的政局稳定与否。而晋悼公统治晋国的十六年里,是晋国内讧较少,士族大夫比较精诚团结,所以晋国得以摆脱晋厉公末年的血腥政变的混乱局面。

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晋悼公大举提拔贤良之人,确实对政局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晋悼公初即位时,任用了祁奚为中军尉,祁奚任职四年后,准备告老还乡了。晋悼公就问祁奚:“什么人可以顶替你的职位啊?”

祁奚说:“解狐这个人可以。”

晋悼公一听很是不解,就问:“解狐不是跟你有仇吗?”

祁奚回答道:“主公是问我谁可以胜任这个职务,没有问谁跟我有仇啊。”

于是晋悼公就任用解狐担任中军尉,但是不久后,解狐居然病逝了。晋悼公又找来了祁奚,要他再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

祁奚说:“祁午可以胜任此职。”

晋悼公又很吃惊,又问:“祁午不是您的儿子吗?”

祁奚不慌不忙地说:“主公是问我谁可以胜任这个职务,没有说我的儿子就不行。”

结果祁午当上了中军尉,并且在这个职位上尽职尽力,受到一致的交誉。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到晋悼公的人事安排上大量吸收有才能、品性端正的人才,对于稳定晋国国内的各方政治势力,是起到了积极的效果的。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0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第10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