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时代-185)
吴国的强大,要归功于巫臣。
公元前584年,有一件事引起了巫臣的注意。
这一年,吴王寿梦派兵攻打郯国,郯国是一个中原诸侯,在吴国的威逼下,被迫与吴国签下城下之盟。对于这位事,当时鲁国的执政大臣季文子还发了一通议论,说:“中原各国不修武备,以致蛮夷侵犯中原,也没有引起足够的担忧,可见中原缺乏雄才大略的君主。”拥有完备礼仪制度的鲁国人看来,吴国根本就是个蛮夷之邦,现在开始进犯中原,形成中原另一大威胁了。
然而巫臣却看到了一个新兴诸侯的崛起。
这个新兴的国家,将对楚国构成致命的威胁。
一直以来,晋楚争霸的格局是南北对峙,争夺的重点在郑、宋、陈、蔡这些国家,这种格局,便得楚国的军事压力,主要集中在北线,楚国北方的军事重镇,东有息邑,西有申邑,即以前的息国与申国,对楚国来说,只要守得住这条北线,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巫臣原本是申邑长官,对楚国的军事防线再熟悉不过了,要击破楚国在北面坚固的防线,是不容易做到的,那么楚国的弱点在哪里呢?正是在其东部,东部楚国防备薄弱,而吴国在寿梦时代开始崛起,这使巫臣产生了“联吴抗楚”的念头。
可是与楚国相比,吴国的军事力量还是太弱小了,特别是武器装备过于落后。当时战车部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备水平的标志,而吴国居然没有战车部队。
巫臣向晋景公毛遂自荐,请求出使吴国,以达成同吴国缔结军事同盟的设想,晋景公对巫臣的这个战略大为赞赏,便任命他为特使出使吴国,同时带去了三十辆战车。
吴国自寿梦开始,也学习楚国的样子,自立为王,所以称为吴王寿梦,这个被中原视为蛮夷的国家,确实还没有学到中原复杂的礼法,虽然自称为王,但没有周王、楚王那样有谥号。吴王寿梦是一个有雄心的君王,他对巫臣的到来非常欢迎,特别是巫臣带来一件他梦寐以求的礼物:中原先进的战车。吴王兴奋极了,巫臣乘机提出晋国与吴国建立正式外交,寿梦很爽快地答应了。
巫臣在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后,他留下十五辆战车,赠送给吴国,同时留下一批军官,负责训练吴军驾驶战车及射箭的技术,并且帮助吴国组建战车部队,传授吴国士兵战车作战的战术。巫臣甚至把自己的儿子狐庸留在吴国,担任晋国驻吴国的外交官。
在晋国军官的指导下,吴国的军备与作战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新兴的吴国马上以剽悍的战斗力令楚国人刮目相看。
楚国虽然国土辽阔,而且控制的诸侯国与蛮族部落众多,但是楚国的军事部署,主要在首都郢都以及北部防线上,在东部兵力并不雄厚,这使吴国制定了一个拖垮楚军的作战计划,在东线频频出击。
公元前684年,吴军侵入楚国东部,并且攻打归附楚国的喽啰国巢国与徐国。楚国令尹子重率领主力前往增援,但吴军并不与楚军决战,只是凭借地缘优势短促出击,使子重的楚军在巢国与徐国之间疲于奔命。
由于北部郑国背楚附晋,楚军的首要作战任务,是夺回郑国的控制权,而不是征服吴国,在救援巢国与徐国之后,子重又率这支楚军主力,不远千里,赶赴郑国战场,晋国纠集八个诸侯国救援郑国。在这个时候,吴国又在背后插了一刀,吴王寿梦进攻州来,州来以前是个古国,此时大约已被楚国所占领。子重不得已,又将楚军主力从郑国千里迢迢调往州来,吴军又扬长而去。
就这样,吴楚虽然没有经过大规模的交战,但是这一年里,子重带着这支楚军,在巢国、徐国、郑国、州来之间来回奔波,楚军总计调动七次,搞得筋疲力尽。吴军四处骚扰的战术获得巨大的成功。
对于吴王寿梦而言,现在的吴国并不是楚国的对手,除了骚扰楚国四境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开疆略地。在吴楚附近,许多蛮族部落都归附于楚国,吴王寿梦决心先吞并这些蛮族部落,扩大吴国的疆域。
当吴军大举发动征服蛮族部落的战争时,这次楚军没有大规模的救援了,因为子重早没脾气了,楚军已经被拖垮了,对于楚国来说,这些蛮族部落,毕竟无足轻重,只好睁一眼闭一眼,听任吴国大军横扫鲸吞了。
吴国的崛起,不仅引起楚国的重视,也引起晋国的关注。
晋国政府的本意,是利用吴国地处楚国东部的地缘优势,牵制并打击楚国,从一年来吴国骚扰楚国,致使楚军疲于奔命这个结果来看,无疑这个战略是非常成功的。然而晋国决不容许吴国成为第二个楚国,所以在公元前583年,晋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
首先,晋景公派巫臣再次出访吴国,对其在过去一年中取得巨大成就表示祝贺,这是对吴国的示好。但是与此同时,晋军将领士燮对鲁国、齐国、邾国进行访问,并且联合三个国家共同出兵,攻打归附于吴国的中原诸侯郯国。很明显,晋国政府的策略,就是对吴国软硬兼施,一方面向吴国输出先进的军队设备及先进的战术思想,另一方面,则对吴国窥视中原的企图,坚决打击。
晋国人想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既拉扰吴国,又限制其扩张。但是吴国人很快就还以颜色了,在公元前582年,晋国召集齐、鲁、宋、卫、郑、曹、杞、莒八个国家,在蒲城召会诸侯会议,这个会议最初的目的之一,是想让吴国参加中原诸侯会议,但是出于对晋国军队打击郯国的报复心理,吴国拒绝出席这次会议。
虽然晋、吴之间存在矛盾,但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那就是共同打击楚国。无论是晋国还是楚国,都不会想到,日后这个不起眼的东南小国,竟然差点把楚国这个庞然大物灭掉。这是后话了。
(下一节《第一次弭兵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