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时代-183)
雄才大略的楚庄王去世后,楚国真是遇到扩张的瓶颈,这与楚共王的年轻、经验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楚国在召集十四诸侯会议时,虽然参加国家的数量为历年诸侯会议之最,但这些国家中很多只是表面上应付楚国,特别象鲁、卫、宋、曹等国,楚国的控制力仍然不足;其次,郑国与许国出现纠纷时,责任固然是在郑国以大欺小,但是楚国在处理两国问题时,过分生硬,没有给郑国人面子,导致郑国最终背楚投晋。
郑国背叛后,楚国的反扑是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
公元前585年,楚国军队在令尹子重的率领下,讨伐郑国,企图迫降郑国。
早有准备的晋国军队在总司令栾书的统领下,前往救援。双方在蔡国的绕角相遇,经过一番交战后,子重发现晋军人多势众,便引军而退。
由于蔡国也是楚国的喽啰国,晋军总司令栾书赶走楚国人后,对蔡国发动进攻,楚国出动申、息两地的军队救援蔡国。
晋楚争霸的基本模式就是围绕这些中原国家而展开的,主战场既非在晋国,也非在楚国,而是在某个第三国进行,象郑国、陈国、蔡国、宋国等都成为两强争霸的重灾区。
面对楚军申、息两地兵团入援蔡国,晋军要不要迎头痛击呢?
当时晋六军全部出动,每军有正、副司令,总计有十二名军级将领。
除了晋军总司令、中军元帅栾书之外的十一名将领,分为两个阵营。
反对与楚军交战的将领包括中军副司令荀首、上军副司令士燮、新中军司令韩厥。这三位将领的观点是:“晋军出征的目的是为了解救郑国之围,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我军将战火烧到蔡国后,这激怒了楚国人,楚军士气旺盛,难以争锋。况且晋国六军都出动了,而楚国只是出动申、息两地的军队,即便晋军战胜,也不足引为光荣,如果战败,那么就可耻了。不如退兵。”
荀首、士燮、韩厥都属于谨慎派,自从邲之战后,晋军一直避免与楚军进行大决战,其原因还是在于对楚军的战斗力怀有恐惧之心,虽然兵力从三个军扩充到了六个军,但在面对楚军的两个地方兵团时,尚有战败的担忧,可见晋军尚未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
希望与楚军开战的将领占了多数,特别是下军副司令赵同与新中军副司令赵括,希望以此一战,赢得一场辉煌的胜利,续写晋军的传奇。不过这些将领的愿望落空了,因为晋军总司令栾书在权衡利弊之后,采纳了荀首、士燮、韩厥等人的意见,撤出蔡国。
在晋楚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栾书避免与楚国进行大规模的交战,这虽然保守,但不失为明智之举。
楚军仅仅出动申、息两地的军队,便迫使晋军退出蔡国,这无疑令楚国令尹子重低估了晋军的战斗力。
子重制订了一个作战计划,企图再次令郑国屈服,晋楚斗争的焦点,都集中在郑国这一中原要冲之地。
公元前584年的秋天,子重亲自率大军再次侵入郑国,占领南汜。
晋军以自己中原霸主的身份,号召八个诸侯国参加援郑抗楚的战争,这八个诸侯国是鲁国、齐国、宋国、卫国、曹国、莒国、邾国、杞国,与晋国组成九国联军,浩浩荡荡地入援郑国。
楚军被迫分兵抵御联军的进攻,但是郑国的军事力量也是不容低估的。
郑国领将共仲、侯羽发现楚军的进攻力量削弱后,果断地下令反击。与郑军对阵的楚军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被打得大败,楚国将领郧公钟仪被郑军俘虏,郑悼公将其作为见面礼,押献给晋景公。
这一战令楚国人看明白了,晋国之霸,并非浪得虚名,以往晋国虽然称霸中原,但齐、鲁两国作为区域大国,经常是不与晋国结盟的,保持国家的独立性,自从鞍之战后,齐、鲁这两个大国也承认晋国的领袖地位,多次派遣军队参加晋国的军事行动,这足以显示晋国影响力之巨大。
无论是齐楚争霸还是晋楚争霸,其模式基本一致,争霸的双方主要是通过对小诸侯国的控制,来达到称霸的目的,真正的大战并不多,只有城濮之战与邲之战规模比较大,但交战地都是在晋、楚之外的其他国家。这种交锋方式,导致两国谁也无法重创对手,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势均力敌。
但是有一个人,却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战略,这个战略就是在楚国后方,扶植一个强大的反楚势力,从而使楚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
这个人就是叛逃到晋国的巫臣,他的战略核心就是“联吴抗楚”。
(下一节《联吴抗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