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时代-143)
后来灵辄到宫廷里谋个差事,当上护卫,得知他的救命恩人竟然是当朝最有权势的赵盾,本来以为没有机会报答救命之恩。晋灵公为了除掉赵盾,竟然命令卫队在宫宴中杀死赵盾,灵辄是有情有义之人,决心要拼死救护赵盾,帮助他脱险,以报答赵盾之恩。
赵盾听罢一阵唏嘘,当年自己不过是举手之劳,无意中救了此人,而今天得以脱险,正赖此人之助了。赵盾当下即询问灵辄的住处,灵辄不作回答,道:“今日得以报恩,我心已足。”说罢扬长而去。
这次赖灵辄与提弥明的拼死保护,赵盾总算躲过一劫。
年轻气盛的晋灵公显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次鸿门宴会带来什么结果。两次加害赵盾都未能成功,而“夏日之夏”的赵盾,绝不会再给晋灵公有第三次的机会。如果说第一次晋灵公派鉏麂刺杀赵盾,尚没有把柄落入赵盾之手,那么这次公开的谋杀,只能将晋灵公早早地送入棺木之中。赵盾杀机顿起,晋灵公的上台是仰赖赵盾的支持,能够让一位君主上台的人,也有能力让这位君主垮台。
晋灵公在九月晚秋为赵盾摆下的鸿门宴,使得他生命的最后一季,注定只能是秋季。
九月二十七日,赵盾的族弟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就在赵穿杀死晋灵公的时候,赵盾为了躲避弑君的恶名,假装成欲逃难到他国的样子,此时他正逗留在晋国边界线附近。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赵穿谋杀晋灵公是出于赵盾的命令,但是赵盾假装成置身事外的姿态,仍然躲不过史官的笔伐,并且成就了一个史官的英名,这个人就是董狐。
在赵穿杀死晋灵公之后,赵盾从边境地区返回到了都城,虽然国君被弑,但是都城仍然显得很平静。做为中军元帅,也就是三军总司令,军队牢牢地控制在赵盾的手中,没有出现异动。而国人对晋灵公也没有多少好感,这些年晋国仍然维系着霸主的地位,这在百姓看来,似乎都是赵盾的功劳。即使是晋灵公的亲信,见到晋灵公死了,也纷纷地改变立场了。赵盾见到一切局面在掌控之中,心满意足,便走进太史馆。
中国从很早开始,就是一个历史观念很发达的国家,在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均非常重视史实的记录,因而史官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史官的职责就是要如实地记下重大的事件,春秋时代便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但倘若没有史官的记录,什么功啊、德啊,哪里能被后人所记得?赵盾突然想起来,后世要如何评价自己,那可跟史官的记录关系很大哩,所以便跑到太史馆了。
太史董狐把写完的竹简递给赵盾,赵盾一看,竹简上刻了五个字:“赵盾弑其君”。
赵盾看了心里非常不痛快,便说道:“这样记不符合事实吧,国君多次派人谋害赵盾,赵某逃无所逃,只好选择避难国外,国君死时,赵某正在逃亡的途中,远离都城哩。”
太史董狐刚正不阿,明知赵盾大权在握,仍然毫无畏惧,上前答道:“阁下是朝廷重臣,主政大夫,杀死君主的人乃是阁下的族弟赵穿,而那时阁下仍然在晋国国内,返回朝廷后,对杀死君主的人又不问罪,那么请问,弑君之事,如果不是阁下指使的,那么是谁指使的?”
(铁血时代-144)
赵盾听了哑口无言,只好说了几句解嘲的话安慰自己:“唉,古诗里说:我之怀矣,自诒伊慼。这大概就是说我吧。”这古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呀深深地怀念着祖国,却给自己带来了忧伤。”我是一心为国的,可是你不理解我,说罢赵盾转身离开。
赵盾没有为自己做过多的辨解,这恐怕是因为董狐的记载是合乎事实的。晋灵公之死,应是出自赵盾的指使和支持,否则赵穿即便莽撞,也绝不敢这样不计后果,公然杀死一位国君。但是赵盾还是值得称道,即便他敢于杀死国君,他并没有加害于太史董狐,这不仅成就了太史董狐的声名,而且同时也成就赵盾的声名,所以后来孔老夫子称赞董狐是“古之良史”的同时,也称赞赵盾是“古之良大夫。”以孔老夫子在中国文化史中无人出其右的影响力,这个评价足以使赵盾流名千古了。
晋灵公死后,赵盾另立公子黑臀为国君,此即晋成公。这个公子名叫黑臀,估计从小屁股就比较黑,就起了这么个有趣的名字。解决了内部问题之后,赵盾重新将重心放在中原地区,继续实行与楚国对抗的战略。但是北林之役战败后,晋国调整了策略,并不直接与楚国交战,而是通过与楚国争夺中原诸侯国,来达到维持中原霸主的地位。
在晋国的中原战略中,最重要的一颗棋子是郑国。
郑穆公对晋国多次收受国际贿赂愤愤不平,毅然脱离晋联盟,加入楚联盟,并充当楚国的打手,所以晋国将郑国作为首要打击目标。郑国这个国家也很有意思,这是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所以在外交政策上,郑国也沿用商业的思维,实行骑墙政策,在晋、楚两强之间,风吹两边倒,是典型的摇摆型国家。
郑国地处中原中心地区,乃是兵家必争之地,晋、楚两国都想控制,对于郑国的左右摇摆政策,两国也采取默认的态度,所以郑国的摇摆也成为晋楚对抗的风向标。
晋成公上台后,就开始对郑国用兵,郑国象征性抵挡一阵后,就背楚附晋了。然后接下来的四年时间内,楚国四次入侵郑国,郑国又跟楚国签下城下之盟,同时郑国又参加晋国的国际联盟会议,两边都不得罪。
晋成公五年,赵盾去世,郤缺代替赵盾成为晋国的主政大臣兼中军元帅,赵盾时代结束。赵盾是晋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在国君暗弱的时代,赵盾以主政大臣的身份,雷厉风行,使得晋国继续维持霸主的地位,内政上相对稳定,为晋国的对外扩张奠定基础,虽然赵盾大权在握,但赵盾毕竟是大臣,其权力与晋文公、晋襄公不可同日而语
赵盾时代的晋国在与楚国的对抗中,略显下风,特别赵盾的晚年,对外霸业上无法与楚国正面争锋,齐国、鲁国等传统东方强国对晋国也不太买帐,郑国以及其他小国大多对晋国怀有畏惧心理,但心里大多不愿于服从晋国。晋国与楚国争锋居于下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此时的楚国,出现了一位极为杰出的领袖,这就是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使得楚国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下一章《一飞冲天:楚庄王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