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军象征性地炫耀军威一下,就夹着尾巴撤退了。
赵盾时代的晋国,虽然还是名义上的中原盟主,然而受贿丑闻、郑国附楚、北林之战失败等因素,使得其影响力远不如晋文公、晋襄公时代。
赵盾虽然烈日灼人,然而他终究与晋文、晋襄不同,他毕竟只是一位大臣,而非君主,这就使得他虽然有着强硬的政治手腕,但并不具备无限的权力。
随着晋灵公的长大成人,赵盾的权力不断地受到削弱,赵盾与晋灵公的矛盾开始公开化、尖锐化。晋国高层的内乱,可以说是晋国霸业由盛而衰的重要原因。
赵盾与晋灵公之间的矛盾,最后激化成为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血案。
(下一节《晋灵公之死》)
日期:2009-08-3108:56:49
(铁血时代-140)
五、晋灵之死
晋灵公与赵盾之间的冲突,其祸根起于立储之争。
晋灵公本来是晋襄公的太子,合法的君位继承人。由于晋襄公英年早逝,当时还是太子的晋灵公年纪尚小,史书上没有记载具体的年龄,从当时他母亲穆嬴还抱着他东奔西跑看,年龄应该不会超过五、六岁。由于太子年幼,执政大臣赵盾想要废了太子,另立他人,只是在穆嬴夫人的努力下,最后晋灵公才勉强保住了君位,但是这也埋下了晋灵公与赵盾冲突的祸根。
晋灵公即位第二年,就想要撤掉赵盾中军总司令的职位。
这时晋灵公还是个娃娃,估计这个主意乃是出自其母亲穆嬴夫人。这个阴谋策划得实在有些拙劣,目的是为了制造军方的内部矛盾,企图任用士穀为中军总司令,梁益耳为中军副司令,并提拔箕郑父(当时是上军总司令,不知要提拔为何职)和先都(当时是下军副司令)。
很明显这个计划是针对赵盾的势力,然而军方高层的大规模改组,同时也涉及到三军其他高级将领的利益,目的就是要制造军队高层的自相残杀,凭借此来夺回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
赵盾作为漩涡中心的人物,他自己不便出来反对,他指使中军副司令先克反对这个计划。
先克这个人很聪明,他并不直接反对,而只是对晋灵公说:“狐氏和赵氏两大家族对晋国有巨大的功劳,作为君主,是不可以废弃他们的功劳的。”先克这句话说得十分的高明,因为在立储之争时,狐氏集团的代表狐射姑已经遭惨败,逃走他乡,狐氏集团退出了晋国的政治核心,可是此时先克却将狐氏、赵氏两家同时抬出来,只是表明自己是持正之论,而真正意图却只有一个,警告晋灵公:赵氏家族的功勋不可忘,赵盾之职不可撤。
先克的表态使得晋灵公(背后黑手应是穆嬴夫人)知道赵盾的地位,一时间是无法撼动的,于是就不再提更换军队高层的事了。
但是紧接着,发生了一件血案,中军副司令先克被刺杀身亡。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先克被刺,起因是这样的:先克曾经霸占晋大夫蒯得的土地,蒯得一直想得报仇。正好晋灵公想提拔箕郑父、先都、士穀、梁益耳四人,由于先克的出面干涉,使得四人的升迁无望,便迁怒于先克,便与蒯得勾结起来,一起策划暗杀了中军副司令先克。
历史的真相是否如此?这个实在很难令人相信,很明显,刺杀先克对于箕、先、士、梁四人并没有什么好处,顶多就是吐口恶气罢了,倘若只是一两人意气用事倒也罢了,如果四位军方高层都是这样心胸狭窄、冲动行事,这未免不合常理。
笔者认为历史的事实很可能是:先克之死主要是与蒯得之间的土地纠纷,背后可能有晋灵公、穆嬴夫人势力的支持;而赵盾充分利用先克之死,罗织罪状,强加于箕郑父、先都、士穀、梁益耳四人,结果这四位军界高级将全部遭到处决,这是一次对反赵集团的大清洗,同时赵盾摆明给刚上任不久的晋灵公一个下马威,巩固自己的军队及政府中的地位。
晋灵公与赵盾的第一回合的较量败下阵来,赵盾俨然成为晋国的无冕之王,居然以大夫的身份召集盟国举行国际会议,作为君主的晋灵公,不可能不对赵盾恨之入骨。
然而,晋灵公仍然拥有赵盾所没有资本:君主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