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管仲认为目前这种国际的混沌状态必需要重建,要解决以上问题,得要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华夏诸国必须要联合起来,组建政治同盟,使国际秩序正常化。这是管仲非常伟大的思想,在管仲的主持下,齐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做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创举。

齐国第一次召集诸侯国会议是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五年)的北杏会议,这次会议参加的国家有齐国、宋国、陈国、蔡国、邾国五个国家,这也是春秋时代首次的由诸侯国召集的会议。当时遂国也接到齐国发出的邀请书,但遂国拒绝到会,结果遭到齐国毁灭性的报复。所以北杏会议是齐国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开始。

不过史书一般都把齐国称霸的时间定在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七年),这年齐桓公主持了鄄城会议,参加的国家还有宋国、陈国、卫国、郑国。之所以把这次的鄄城会议作为齐桓公霸业的开始,很可能是因为这次国际会议得到周王室的认可,因为在上一年(公元前680年),齐、宋、卫、郑四国已经召开过第一次鄄城会议,当时与会的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周王室的代表单伯,这意味着齐桓公召集诸侯国会议得到周王室的认同。

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尊王并非是无条件地遵从周王室的政令,这从齐桓公干涉周王室的太子问题可见一斑。

由于齐国等诸侯国的联合干涉,使周惠王企图改立太子的计划破产。公元前653年的年底,周惠王在当了二十四年的天子之后,终于一命呜呼。

王权更替时期,一直是个多事之秋。太子姬郑一直担心自己的天子宝座被弟弟姬带所取代,所以他秘不发丧,封锁周惠王的死讯,然后急急忙忙地派人前往齐国,向齐桓公求援。对齐桓公来说,这正是他大出风头的时候,他当即声明,坚决拥护姬郑继随王位,并且马上召集宋、鲁、卫、许、曹等国的君主,在洮地开会,共同支持姬郑就任周天子。

顺利登上王位的姬郑对齐桓公心怀感激,他后来被称为周襄王。

公元前651年的夏季,齐国与各诸侯国在葵丘召集第一次葵丘会议,周襄王派宰孔前来参加,并送来了天子祭祀周文王、周武王时所用的祭肉,作为对齐桓公的赏赐。

赐祭肉这是一个王恩浩荡的体现,不过现在周王当然只是象征性的国家领袖。齐桓公还要按照规矩来,他准备下阶跪拜,接受祭肉。宰孔赶紧说道:“天子有令:伯舅的年龄大了,且功勋卓著,爵加一等,不必下阶跪拜。”

为什么周襄王管齐桓公叫“伯舅”呢?原来周礼中,周天子对于异姓诸侯的年长者,叫伯舅,如果是同姓诸侯,则叫伯父或叔父。

颇能作秀的齐桓公正色说道:“天威近在咫尺,小白我岂敢贪天子之命而不下拜呢?”说罢他走下台阶下拜,登堂接受祭肉。

齐桓公“尊王”的表态有仅令周襄王心里的石头落地,也为他本人捞了不少政治上的声誉。现在他雄心勃勃,打算制订一个协调诸侯国之间矛盾、解决国际纠纷的一揽子方案,这个方案最终在秋季的第二次葵丘诸侯会议上亮相了。

日期:2009-06-0710:00:22

(铁血时代-62)

第二次葵丘会议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与会诸国达成了以下的盟约,共有五款:

其一,“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这一条是用来防止国内内乱的产生,对于公子中不孝的,坚决诛杀,以免日后引发政变,不得随意更改废立太子,不得将妾室立为正妻。这个原则是依据春秋初期兄弟间争夺君位而导致的流血事件过多而制定的。

其二,“尊贤育才,以彰有德。”这条可能是针对诸华夏国受夷狄的威胁甚大,所以应当重视人才,以求华夏族之繁荣稳定。

其三,“敬老慈幼,无忘宾旅。”这一条是突出华夏文明的美德,与前一条一起写入盟约的内容,也体现了各诸侯国在华夏文明的立场上是一致的,这也为“攘夷”的事业打下共同的文化基础。

其四,“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意思是,士人的官职不搞世袭制,不要兼任几个差事,录用士人一定要得当,不得专横杀戮大夫。这是规定了诸侯国内政的一些原则,其中士官不搞世袭制这点颇有意义。

其五,“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这一条是涉及到结盟各国之间的利益。曲防就是在河流上做手脚,比如说位于河流上游的国家将水源截断,所以在葵丘会议上,严申各国不得擅自截断水源以涸下游国家。“无遏籴”就是不阻止邻国来购买粮食,事实上就是要打破贸易壁垒,结盟国之间实现商品交易自由化。各诸侯国内如果有重大的封赏事件,一定要互相转告,就是要求政务公开。

以上这五条盟约的内容,针对性是非常强的,所以齐桓公所做的努力,是顺应时代与民心的。除了这次葵丘之会外,其他次的会议,历史没有留下太多的资料,所以这个盟约只能看到齐桓公设想的政治新秩序的一个侧貌,而这个政治新秩序,就是春秋时期所谓的“霸业”,霸业不独是武力之霸,关于霸业的说法,钱穆的看法可以作些参考。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列举霸业的四个基本标义:第一,尊王。尊王不仅是要尊重周王室,而且是霸主的命令,如同代替周王行使王权,即将霸权等同于王权。第二,攘夷。这里的夷主要有戎、狄,还有楚国,其中以楚国为患最大,不过所谓华夷之分,乃在文化而不在种族。第三,禁抑篡弑。遇到某国有篡弑,同盟国互不承认,并出兵平乱,另立新君。第四,裁制兼并。同盟国之间互不侵犯,有事端提交盟主公断。

不过话说回来,盟约归盟约,事情总是人在做。即便齐国力主裁制兼并,而事实是齐国在兼并小国上也是不含糊的,齐桓公在外交上的原则,有点类似于美国著名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大棒政策”,西奥多•罗斯福的名言是:“说话要和气,但手中要有大棒。”齐桓公手中也有大棒。

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国就灭掉了小国谭国;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又借口遂国不参加北杏会议,灭了遂国;不过四年后,遂国掀起了复国运动,这次复国运动的组织者是遂国的四大家族(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当时四大家族联手举办了一次大型的宴会,以犒劳齐军为名,邀请驻遂的齐军前来渴酒,在这些齐军喝得稀巴烂时,这些遂国的哈马斯分子就将他们一一结果了。但是遂国的复国运动马上遭到血腥的镇压,四大家族复国分子全部被齐军斩杀。

在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齐国攻取鄣邑,纪国灭亡。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齐国又强迫小国阳国的百姓迁移他处,而吞并了阳国的地盘。所以齐国虽然是提出抑制兼并的东方联合国的主席国,但政治的利益也驱使其不断地兼并小国的土地。

不过话说回来,齐桓公提出的新的政治秩序的见解,尤其是“尊王攘夷”的华夏诸国的联合主张,对捍卫华夏文明是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当然,齐桓公新主张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管仲犀利、富有前瞻性的政治见解。怪不得百年后的孔老夫子十分佩服的说:“要不是管仲,咱可都要成野蛮人啦,披头散发的,穿野蛮人的衣服。”(“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发左衽正是蛮族的发型衣着特征。

攘夷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葵丘会议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49年),扬拒、泉皋、伊雒的戎人进攻周王国的首都,并攻入王城,一把火烧了东门。由于秦国与晋国出兵勤王,王城得保无虞,齐国由于距离京城甚远,没有来得及赶上这次勤王战争。事后,齐桓公派管仲作为戎、周的调停人,隰朋作为戎、晋的调停人,实现戎人与周、晋的和谈,并有派一支军队进入周王城,以帮助周王室防备戎人的再次进攻。

不仅是戎人在西北威胁华夏族的安全,东部的淮夷也向杞国发起进攻。公元前647年,齐桓公主持咸地会议,与会诸国协商讨论杞国问题,最后各诸侯国达成协议,援助杞国迁都,以避开淮夷的锋芒。次年,以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国在缘陵为杞国修筑一座新的国都,杞国百姓迁移至此。

与戎人、淮夷相比,南方的楚国威胁更大。

公元前648年,楚国进攻黄国。黄国投靠齐国阵营后,不向楚国进贡,黄国的君主认为:“从楚都城郢都到黄国距离有九百里,楚国能奈我何呢?”这种麻痹大意葬送了黄国,楚成王挥师北上,一举消灭并吞并黄国。

三年后(公元前645年),楚成王大举发兵,进攻淮河下游的徐国。齐桓公召集诸国君主在牡丘会晤,并确定对徐国实施军事援助。

然而中原联军在宋国集结后,却逗留不前,中原各诸侯国貌合神离了。这一年齐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其霸业之灵魂人物管仲于是年去世,管仲之死,使得齐国的霸业大厦摇摇欲坠,各诸侯国虽然一时还不敢挑战齐国之霸主地位,但是却各自心怀鬼胎,静观其变。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3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第3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