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四十四 不学礼,无以立——三国礼仪制度浅谈

下面我们讲一讲帝王的服饰。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黄袍,黄色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除非是出于特赐,否则臣民是绝不能僭用黄色的。其实黄色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是从唐朝开始的。唐高祖李渊,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皇帝,从此之后,黄色为帝王专用。最有名的黄袍故事,自然是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了。

唐朝因为是土德,所以服色尚黄,李渊穿黄袍也算有理论根据。不过三国的魏和吴都自称土德,却并没有对黄色有什么偏爱,而是严格遵守周汉以来的服色旧制。

皇帝在正式场合,比如在宫殿上召见群臣,或举行什么盛大的活动,都要戴冠冕、穿衮服。冠冕,就是皇帝的帽子。冠冕的样式大体是这样:先用上等好玉制做一块长七寸、宽二寸的长方形冕板,不过前面稍圆一些。然后在这块冕板的前后两边各装上十二道旒,旒是用白玉珠串成的,冠冕通常为黑色。

不过魏明帝曹叡喜欢和祖制做对,没事就在礼法制度上搞创新。他可能嫌白玉珠不好看,平时喜欢玩弄女人装饰的曹叡将白玉珠换成了珊瑚珠,颜色上可能更亮丽一些。

这种前后挂着二十四串珠子的冠冕戴起来非常麻烦,看不清眼前的东西不说,叮叮当当的也闹心。除了冠冕之外,还有一种大裘冕,就是没有珠帘子的玉板,大裘冕戴起来比较舒服。

衮服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称“衣”,下半部分称“裳”。关于衮服的颜色,一般是赤黑色的上衣、大红色的下裳。衮服和冠冕是一个整体,合称“衮冕”,不能分开穿戴,否则就要闹笑话。

至于公卿大臣们正式场合穿的服装,就是朝服。汉魏时代的公卿在朝会时一般穿的是深衣,不分上衣和下裳,相当于袍。根据季节的不同,公卿朝服分为五种颜色:春天着青色、夏天着红色、夏秋之际着黄色、秋天着白色、冬天着黑色,不过通常情况下,都以着黑色为主。

前面也讲过了,公卿百官参加朝会时,要解下佩剑,脱下鞋子。汉魏时代的朝会很有古风,通常在一个很大的宫殿里议事,皇帝坐在最上方,两边放上许多席垫。大臣们要跪坐在席垫上,后脚跟紧顶着臀部,双手垂放膝上,这是汉魏时代朝会时大臣们的标准坐姿。汉魏时代的皇帝不像后来的明清皇帝坐在龙椅上,那时只有御床。两个漂亮宫女脱掉鞋子,上御床跪坐着皇帝身后,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公卿大臣在朝会中,每人手上都会竖拿着一块长方形的玉板,称为“笏”,也称“手板”。大臣们执笏奏事,一来为了点缀,二来可以把今天要奏的事情提前写在笏上面,直接看着笏读内容。如果大臣忘记了要奏事的内容,这是欺君,轻者罚俸,重者贬官。

重臣的笏还有一个特权,就是在笏上可以挂着一支白笔,比如尚书台、中书省及二品以上的文官,王公武将则不加白笔。笏一般有两种携带的办法,一是直接将笏别在腰带上。一是在朝服的肩上搭一个紫布兜,将笏放在布兜里。

如果是德高望重的老臣,皇帝会允许他们拄着木杖上朝,誓死不降曹魏的东汉太尉杨彪就享受过这个待遇。曹丕篡汉时,杨彪已经近八十岁了,杨彪出身东汉第一等的清流名门——弘农杨氏,再加上杨彪的儿子杨修被曹操杀了,所以曹丕特别优待杨彪。

帝王虽然在宫殿里生活办公,但他们也要经常离开宫殿,去祭祀天地祖宗,或者巡幸地方,这就需要交通工具。古代的车主要是指马车,条件稍差些的有牛车、驴车。如果想玩风雅,可以坐羊车,比如晋武帝司马炎和宋文帝刘义隆。搞笑版的还有狗车,几十条狗拉着车,汪汪乱叫着满世界撒欢,场面非常滑稽。

在古代官场上,坐车是有严格讲究的,什么身份坐什么样级别的车,否则就是越制。自从秦始皇以来,皇帝们坐的专车是用金子装饰的金根车,金根车由六匹马拉着,正式称法是“驾六马”。曹操在封魏公时,就得到了“乘金根车、驾六马”的政治待遇,明显是要篡位。

古人坐车时的马匹数量体现了等级制度的森严:帝王驾六马、诸侯驾五马、公卿驾四马、大夫驾三马、士驾二马、庶人驾一马。当然这个庶人也是指没有官职的富人,草根百姓谁坐得起马车?古代的马可是珍稀的社会资源,汉魏时代的一匹好马至少要三万钱(约一万元),相当于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了。

除了正式场合出行的金根车,皇帝还有许多专业用车。比如皇帝要去郊外耕种示范天下,就乘坐用四匹马拉的耕根车(也称三盖车)。曹魏时皇帝到郊外耕作时,一般要打着红旗。皇帝去郊外打猎,就乘坐用四匹马拉的猎车,曹魏称为蹋兽车。这名起的真好,皇帝到郊外打猎,就是去糟蹋野兽的,呵呵。

如果皇帝去参加军事活动,就乘坐四匹马拉的戎车。如果皇帝要出远门,身边还会带有许多专业的车辆,比如放衣服的车、放书籍资料的车、放药品的车,这些车都是用牛拉的。

还有一种车比较罕见,就是大象拉的车,象车不是皇帝坐的,而是皇帝为了安全设置的。历史上只有晋武帝司马炎用过,他灭吴后,得到了许多头大象,司马炎每次外出,都要派象车去踩桥道,看看是否结实。如果大象都踩不塌的桥,司马炎才能放心的坐着马车通过。

皇帝大多数时间还是在皇宫里的,宫内殿阁林立,坐车不太方便,那就坐轿子。汉魏时代的轿子称为“舆(软舆)”,其实这种舆就相当于一张床,床下有洞,将杆子横竖插进去,由人抬着前行。一般这种舆都是有靠背的,皇帝可以半躺着,上面还撑着一把伞,用来摭阳或挡雨。

下面还有一点篇幅,简单讲一下古代帝王避名讳的问题。在专制社会中,帝王与众不同,他们的名字也绝不能被人随便乱叫,所以就产生了避名讳。无论是非帝王的人名,还是地名、山名,只要与帝王的名字相同,就必须要改。

关于避讳最有名的一个典故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宋朝某个州官名叫田登,这位大爷不允许百姓点灯,因为“灯”、“登”同音。正月十五按风俗要点花灯,州里不能提“灯”字,只好改成“放火”,成了官场著名的笑话。

五岳之一的恒山,因为与汉文帝刘恒的名字相同,被汉朝强行给改成了“常山”。秀才这个词,在东汉要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称为“茂才”。东汉著名隐士严庄,因为名字冒犯了汉明帝刘庄的讳,被改成了“严光”。晋人为了避司马昭的名讳,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被改成了“王明君”。

晋元帝司马睿的妃子名叫郑春,所以凡是地名带“春”的,都改成“阳”,比如寿阳、富阳,甚至连经典巨著《春秋》都改成了《阳秋》。宋高宗赵构更狠,为了避他的名讳,民间绝不能提“狗”这个字,一律称为“犬”。

三国时的避讳也不少,比如后来叛蜀投魏的孟达,他本字子敬。后来为了要避主公刘备的叔父刘敬的名讳,被改成了“子庆”。比如现在的浙北名城嘉兴,东吴初年从“由拳”改名为禾兴。孙皓即位后,为了避父亲孙和的名讳,将禾兴县改成了嘉兴县,一直沿用至今。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小说在线阅读_第11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姜狼豺尽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第11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