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兄弟姐妹们晚上好,狼来了~~~~~~~~~~

曹丕的战略眼光出奇的差,和孙权有得一比。像孙权这种油滑军阀怎么可能凭白无故向曹丕称臣,肯定是外部受到了巨大的军事威胁,就是刘备大举伐吴。吴军实力相当强劲,甚至比蜀军还强,但明显不如魏军。此时孙权全力对付蜀军,重点向西线战场倾斜,就这给了曹丕千载难逢的良机。如果魏军集中火力攻击东线,那吴军势必头尾不能兼顾,孙权的好日子也就算过头了。既使魏军在东线灭吴,蜀军也会趁机抢走荆州之后,魏国的综合实力依然远强于蜀汉。魏国可以不

停的攻击蜀汉,蜀汉国小,势不能久,必亡。曹丕迂腐的运用卞庄刺二虎之计,等孙权恢复了元气,再去攻吴,结果什么便宜也没捞到。

曹丕的问题是沉稳有余、激情不足,而曹植的问题恰恰相反,是激情有余,沉稳不足。如果曹植是赢家,他能否镇住那帮强悍的军头和油滑的政客?曹植也不是孙策这样的勇猛人物,曹植的作事风格有些偏软,心不黑手不辣。如果曹植赢了,他未必会报复曹丕。但看看曹丕赢后是怎么折磨曹植的,再加上曹彰的死因,就能看出二人的差距。曹操选择曹丕,估计就是看上曹丕这股子狠劲,在乱世中当帝王,一定要狠有手腕,不然很难镇住人。

孙权虽然从年龄看比刘备小了一辈,小了二十二岁。但从亲戚关系看,孙权是刘备的大舅哥,不是姐夫,弄错了,感谢书生兄。

晋朝从263年灭蜀,到280年灭吴,用了漫长的十五年。北宋从建国到统一中原,也用了十九年,不过北宋要灭亡的政权(军事集团)非常多:李重进、李筠、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

晋朝之所以用了这么久,原因很多,表面上看,是贾充等奸臣嫉贤妒能,不想让武将立功骑在他们头上,极力反对伐吴,才致使一代名将羊叔子含恨而终。但实际上主要是司马炎还没有做足伐吴的准备,要不然在279年司马炎最终下决心伐吴,贾充等人又反对,结果被司马炎好一顿痛骂,就差没明说他们是奸臣了。

晋朝建立后,虽然蜀汉被划进版图,但北边和西边的形势依然不稳,北边的匈奴、鲜卑,西边的羌、氐,都给朝廷制造了巨大的军事威胁,司马炎只得不停的灭火,在灭吴前一年,鲜卑甚至攻陷了西北重镇凉州,西线战场一片风声鹤唳。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显然不会犯曹操兵进赤壁时的错误。

剑兄关于刘备的分析,受教多多,有道理。刘备有时做事不多考虑后果,雍茂到底是因为什么被刘备杀的,不太清楚,不知道是不是雍茂激怒了刘备。刘备在许靖的问题就处理的很好,正如法正所说:“许靖有虚名浮于四海,若主公不用,则天下以为主公贱贤也。”张裕虽然没有许靖那么出名,但也是一代名士,杀了张裕(雍茂)的后果就是远人造成的印象就是刘备不爱才,会对刘备的人才战略造成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太大。张裕确实太过分了,在刘备的身边公开宣扬刘备政权覆灭论,换了谁也不会答应。

益州士族豪门和蜀汉政权有合作,也有过对抗,安抚益州各界对刘备政权来说是个天大的政治问题,毕竟蜀汉是客居政权,蜀汉统治核心和益州士族豪门的关系并不深,不像东吴就是江东本土政权。诸葛亮严法治蜀,法正这样的客居人士都看不下去,认为这会冷了益州士人之心。但诸葛亮毕竟这么做,否则不利于政权稳定统治。问题可能是蜀汉无休止的北伐,再加清理荫户,严重损害了益州士族豪门的利益,他们对蜀汉政权已经没有了认同感。谯周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谯周虽然不算是豪门大户,但他是蜀汉后期益州本土的头号名士,江湖地位非常高。他和本土的豪门大户的利益有共通点的,谯周的劝降言论,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益州士族豪门的看法。

罗宪降魏(晋)不降吴,可能是因为罗宪痛恨东吴偷袭盟友的无耻之举,魏(晋)攻蜀,这是敌对国之间光明正大的战争。东吴做为蜀汉的盟友,在蜀汉被灭亡之时,东吴不但不救,反而偷袭占便宜,确实说不过去。还有就是,蜀汉灭亡,东吴内部乱成一团,当时议论皆认为东吴朝不保夕,所以罗宪不可能“二三屈辱”,不如选择赢面希望更大的司马昭。

三十五 帝国基石——魏国的封疆大吏们梁习 张既等人

说到《三国演义》,我们对这部名著的熟悉程度自不必多说,可以这么讲,《三国演义》是一部三国人物群像谱,近乎所有的一线人物都被罗贯中请进了演义中,被我们牢牢记住,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袁绍、关羽、张飞、周瑜、鲁肃、张辽等人。

二线人物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有相当一部分人被罗贯中有选择性的给遗忘了。倒不是说二线人物就必须被写进来,但问题的关键是许多三线人物,甚至是田四、五线的人物都写进来了。那些二线人物却没有被写进《三国演义》,虽然他们所处的三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时代,可他们的大名却被历史遗忘了。

这里所说的二线人物,不是说当时的职务有多低,而是历史的知名度。在三国(本篇只讲魏国)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魏国的地位并不低,甚至处在官场一线,可他们所处的位置,却远离聚焦灯下。当处在舞台中间的一线人物们在呼风唤雨时,他们则默默的固守在自己的阵地,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

这群人就是魏国的封疆大吏们,下面做个简表,把这些隐藏于历史背后的国家栋梁们都请出来。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姓名职务

刘馥--扬州刺史

温恢--扬州刺史

梁习--并州刺史

张既--雍州刺史、凉州刺史

裴潜--代郡太守、兖州刺史、魏郡太守、荆州刺史

贾逵--豫州刺史

苏则--酒泉、安定、武都、金城太守

杜畿--河东太守

郑浑---左冯翊太守、上党太守、京兆尹、阳平沛郡太守、山阳太守、魏郡太守

仓慈--敦煌太守

颜斐--京兆尹

常林--博陵太守、幽州刺史

提到这些人物,我们似乎感觉有些陌生,在《三国演义》中很难觅到他们的踪迹,只有看《三国志》时,才能感觉到他们精彩的存在。在这些人中,我们也许对是对刘馥还有些印象,可刘馥好不容易在罗贯中笔下混出场,却因为劝谏曹操不要轻视江东,被醉鬼曹操一槊给捅死了。

罗贯中之所以对魏国的这些封疆大吏爱惜笔墨,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他们是曹操的部下,罗贯中以丑化为曹操为能事,自然不肯写这些能臣为曹操脸上增光,干脆全都忽略了。二是他们都远离三国的中心舞台,聚焦灯照不到他们,罗贯中的写作宗旨是“抓大放小”,所以就没有提到他们。

中前期曹魏官场(嘉平陵政变之前)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系统: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小说在线阅读_第9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姜狼豺尽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第9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