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吴蜀关系浅论
中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真正破坏吴蜀联盟的责任人,这个人只能是关羽。本来孙权还打算继续维护所谓的吴蜀同盟,只要孙权不主动出击荆州,刘备正好与孙权相安无事,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比如西图雍凉,哪知道事情却坏在关羽身上。
关羽做为荆州最高军政长官,他直接面对孙权,蜀汉的对吴外交大战略虽然是刘备等核心统治集团制定的,但真正具体落实的,还是关羽。关羽这个人本事不小,但臭毛病太多,他最大的问题就是骄傲自负,眼睛长在脑门上,轻易瞧不起人,孙权就一直被关羽鄙视。
孙权曾经打算替自己的儿子向关羽求婚,请关羽把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儿子,双方做亲家。这本是维护吴蜀同盟关系的好机会,虽然国家之间和亲未必就十分可靠,但至少这是个缓解双方矛盾的润滑剂。
不知道关羽到底在琢磨什么,他居然将东吴使者骂的狗血淋头,还说什么“虎女焉能配犬子!”关羽骂孙权是狗,彻底得罪了孙权。孙权在众多手下面前丢尽了面子,他当然恨透了关羽。有这份恩怨牵扯,孙权已经对刘备方面完全退还荆州不抱任何希望了,只能打。
有句老话:伸手不打笑脸人,关羽给孙权甩脸子,表面上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自己是虎,孙权是狗。可实际上关羽此举闯下了大祸,而为关羽犯错买单的却是刘备,刘备真够冤的。
后来关羽围襄阳,曹操派人请求孙权偷袭关羽,以解襄阳之围,孙权二话不说就出兵了。孙权之所以答应的这么痛快,一是他确实希望能夺回荆州,二是关羽太招人恨了。孙权是个睚眦必报的人,现在公私两便的机会来了,孙权怎么会错过这个也许是唯一的一次机会。
孙权最终如愿以偿,杀掉关羽,成功报了仇,同时夺回了朝思暮想的荆州。吴蜀自公元208年建立起来的同盟关系以孙权袭荆州为标志,彻底的破裂了,没有留半点余地。
其实孙权和刘备当初在结盟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会有一天。同盟关系不是天生的,完全是根据利益变化而存在的。今天是朋友,明天就可能是仇人,反之亦如此。
两个独立的统治集团在选择合作的时候,不可能完全信任对方,都有各自的小算盘,给对方使绊子穿小鞋的事情也不少见。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中的利益是有限的,几百号人抢一个蛋糕,必然会产生分配不均的问题。
就三国的历史来看,实际上蜀汉和曹魏的争夺才是主线,蜀魏之间是绝不可能出现联盟关系的,这就导致了东吴成为平衡三国实力的砝码。孙权尽情的在两个死敌中间吃大头,吃的满嘴流油,好不快活。
孙权看碟子下饭,跟刘备合作有利,就和刘备结盟,跟曹操合作有利,那就倒向曹操,毫无愧色。不过魏吴同盟甚至蜀吴同盟更加脆弱,孙权和曹操是因为一次突发事件(关羽北伐)而临时穿一条裤子的,根本没有长远的合作计划。
因为吴蜀关系破裂,双方一直处在战争的边缘,所以孙权才暂时抱住曹操(曹丕)的大腿。孙权巴结曹魏,倒不是说孙权害怕蜀汉的军事进攻,而是怕魏国在蜀汉攻吴的同时背后给他下黑刀子。孙权和魏国结盟的主要目的,实际上还是防备魏国,蜀汉的威胁倒在其次。
吴蜀关系破裂后最高丨潮丨的一幕,是刘备为了夺回荆州而发动的夷陵之战。刘备发动这场战争也是迫不得已,如果不夺回荆州,之前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就成了一张废纸。
既然孙权把事情做的那么绝情,也别怪爷爷翻脸不认你这个姐夫了。如果说之前刘备赖着荆州不还,心里对孙权还有点亏欠的话,那现在刘备欠孙权的债也还清了,刘备反而因此去掉了心理负担,可以轻装上阵,找孙权玩命。
对于这样一场仓促的战争,蜀汉统治集团内部对此分歧非常大,大多数人反对伐吴。不过维护吴蜀同盟关系的主导者之一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这场论战,实际上诸葛亮是倾向于伐吴的,理由如上。
盟国之间关系一旦破裂,战争也许是唯一可以解决双方矛盾的办法。从外交理论上来讲,同盟关系的建立,是因为双方(或多方)维护或扩大已方利益的本性需要。国家之间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朋友关系,只不过有时关系牢固些,有时关系薄弱些,只是这个分别而已。
吴蜀之间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其实最占便宜的还是曹魏,“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再浅显不过。虽然吴魏之间有盟约,但最需要吴魏盟约的是孙权,而不是曹丕。自襄阳之围解后,曹魏实际上已经不需要孙权了,完全可以弃之如弊履。
如果魏军趁吴军主力被蜀军吸引到西线战场,在东线战场搞几场大的战役,以孙权的国力,根本承受不起两线作战。一旦东吴统治崩溃,首先发大财的肯定是曹丕,而不是刘备。
可惜曹丕过份拘泥于吴魏同盟的道义约束,不听刘晔趁势伐吴的建议,白白浪费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没有了魏军的强大压力,孙权 集中精锐,在夷陵大败刘备,蜀汉军界精英几乎丧失殆尽。夷陵之战的惨败,标志了刘备统一事业的彻底破灭,三国鼎立格局最终定型。
刘备和孙权的梁子算是结下了,可以说刘备的统一大业就是毁在了孙权手上,孙权也明白刘备恨他入骨。现在孙权面临的压力丝毫不比刘备小,虽然夷陵之战获胜,但孙权现在真正的敌人已经不是刘备,而是曹丕。
虽然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假惺惺的给曹丕上表称臣,双方还装模作样的互相恭喜,但实际上吴魏双方的所谓盟约在破关羽之后就已经不存在了。孙权料定曹丕迟早要对江东发起大规模的战争,所以在打败刘备的过程中,孙权是留了力的,专门对付曹丕。
果然不久后,曹丕便大举出兵,进攻东吴,宣告吴魏关系正式破裂。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的实力非常强大,远不是江东一国之力所能抵抗的。
在两弱对一强的格局下,孙权要想自保,还必须依靠刘备的力量,即蜀军在西线给曹丕制造军事压力,至少蜀军不要再卷土重来江东。刘备夷陵败后,元气大伤,但蜀军的基本实力还是具备的。万一刘备拼了老命,再来闹事,孙权就吃不消了。
刘备也看出了孙权心中的压力,所以他给陆逊写了封恐吓信,说他不久就要再次伐吴,陆逊当然不吃刘备这一套。其实刘备此举意在试探孙权的底线,给孙权发出暗示,吴蜀关系未必就没有再次联盟的可能性。毕竟蜀国势微,单独对抗曹丕,也是刘备力所不能及的。
刘备不久后就含恨病故了,但他给继任的诸葛亮留下了与东吴再次联盟的可行性,对于这一点,孙权心里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