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是个有远大抱负的男人,怎么可能跳上毌丘俭这条破船,司马师能给他邓艾的,毌丘俭永远给不了。邓艾在第一时间就出兵南进,为随后司马师主力消灭毌丘俭立下了大功。
干掉毌丘俭后,东线相对安定一些,而同时西线的问题则非常的突出,姜维隔三差五的来捣乱。司马师想到了邓艾,封邓艾为安西将军、假节(钦差大臣),同时兼领护东羌校尉。安西将军是官场上的重号将军,属于准一线职务,再加上可以假节,邓艾离一线越来越近。
也许姜维并没有想到,被司马师派来的这个老头子会是自己的命中克星,自从邓艾调到西线以来,姜维再也没过上安稳日子。姜维每走一步棋,被邓艾牢牢算定。
用象棋的术语来讲,就是姜维陷进了一个“死局”,就是输不了,也赢不了,就这么半死不活的对耗着。就具体战术博弈来看,邓艾要稍占上风,姜维棋盘上的小卒子差不多都被邓艾给吃掉了,姜维只能依靠两象两士勉强捍卫着最后的尊严。
邓艾出道以来,还没怕过谁,姜维也不例外。尤其是发生在公元256年(魏甘露元年,蜀汉延熙十九年)的段谷之战,邓艾将姜维揍的鼻青脸肿,蜀军死伤惨重,姜维在蜀汉官场的威望,因为此此惨败而一落千丈。
邓艾通过对姜维的牢牢压制,渐渐成为魏军西线战场的头号名将,进封为镇西将军,并全盘节制西线战场。不过邓艾也明白,虽然现在混到了一场,但如果要想青史留名,必须捞一票大的。
机会终于来了,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大发精兵西进,志在灭蜀。虽然这次西征军的主帅名义上是钟会,但钟会走的是正路,而邓艾走的是奇兵。所有人都明白,这将是一场专门给邓艾准备的战争。
邓艾对这一点也心知肚明,他最强劲的对手姜维被钟会给吸引到汉中一线,在剑阁固守。姜维本身栖身的西北战场,尤其是阴平一带,就留出了巨大的空挡,大致位置就是今甘肃省文县至四川省江油市之间的几百里天险山路。
如果邓艾能顺利通过这段山路,就能直达到成都盆地,只要能一战迫降刘禅,战争就将提前结束。邓艾不会放过这个千载扬名的绝佳机会,他带领两千多名弟兄,背上干粮,悲壮而沉重的开始了这次奇妙而伟大的旅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邓士载偷渡阴平”。
我们都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邓艾所走的阴平古道,连栈道都没有,全靠弟兄们一点点的开凿山路,一路上险象环生。可以说这支魏军是连滚带爬的走完了这段可怕的旅行,直达平原地区。
当然邓艾的运气非常好,如果阴平一带有蜀军驻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凭险死守,已经没粮吃的邓艾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只有死路一条。虽然邓艾的成功有一定运气成分,但运气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你不准备充分,运气来了也没用。
过了阴平天险,之后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魏军进入平原后,一路南下,在绵竹消灭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的部队,随后一举迫降刘禅,蜀汉灭亡。
客观来说,虽然钟会吸引了蜀军的主力部队,但如果没有邓艾偷袭成都得手,姜维肯定不会投降钟会,这次灭蜀的头功,确实是邓艾。随后司马昭以魏国皇帝曹奂的名义下诏,极力赞美邓艾,将邓艾比为前朝四大名将:白起、韩信、吴汉、周亚夫。邓艾被封为太尉,增邑两万户。
不过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邓艾达到了人生中的最高峰后,突然迅速的坠落,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邓艾灭蜀之后,变的异常骄傲自负,眼睛也长在脑门上了,谁都瞧不起。
姜维这样级别的名将,也被邓艾骂为小儿,说什么姜维遇上了自己这位超级战神,活该他倒霉,结果遭到了许多人的耻笑,姜维再菜,也不是你邓艾随便骂的,你够腕吗?还有邓艾经常在蜀中士大夫面前吹嘘:没有我这个保护神,你们早完蛋了,快给我磕头致谢吧。
邓艾的这些丑事,司马昭未必不知道,最多当成个官场笑话,邓艾这老家伙难得发回财,让他吹回牛也没什么。邓艾吹牛也就罢了,最要命的是,邓艾居然有胆量挑战司马昭的权威。
邓艾在灭蜀之后,给司马昭写信,要求魏军乘势灭吴。邓艾灭吴战略的核心观点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兵先声而后实”,意思即趁吴国内部混乱之际,大军东下,一举拿下疯子孙皓。
从理论上来说,邓艾的观点是正确的,蜀汉灭亡之后,东吴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确实是灭吴的好机会。但邓艾太缺乏政治头脑,他也不想想,像灭吴这样的军国大事,应该由司马昭来做出决定,邓艾插哪门子闲腿。
邓艾的僭越之举严重激怒了司马昭,这是你丫该管的事么?本来司马昭还特别欣赏邓艾,哪知道刚得志,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司马昭开始怀疑邓艾的忠心,司马昭的蛋糕,谁都别想碰,否则爷爷就灭了他!
本来司马昭还打算对邓艾动真刀子,只是回信邓艾,冷冰冰说了句:没我的命令,不要胡来。没想到邓艾居然敢顶司马昭,坚持要伐吴,这下彻底得罪了司马昭。邓艾提出伐吴的建议没错,但这不能建立在有损司马昭权威的基础上,这是司马昭绝对不能容忍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邓艾,就是“军事天才,政治白痴”。邓艾得罪的还不只是司马昭,近乎所有的西征军高层都被他得罪光了。邓艾灭蜀得了便宜,本应该低调些,可邓艾四处宣扬他是头功,自然让其他军界大佬特别不爽。你是头功,我们都是打酱油的?
西征军主要将领钟会、卫瓘、胡烈、师纂等人为了扳倒邓艾,向邓艾头上泼脏水,说邓艾要谋反。司马昭在后方,对前线局势不太了解,再加上他对邓艾的印象已经糟糕透顶。即使是司马昭相信邓艾,也要拿掉邓艾,毕竟邓艾不太老实,不知道什么时候再给自己添乱。
司马昭下令拿下邓艾,关进囚车里,押回洛阳治罪。不过司马昭未必要杀邓艾,其实邓艾从来就没有谋反的意思,只要当司马昭的面把话挑明了,司马昭不是傻子,他分得出忠奸善恶。而同时钟会因为谋反作乱被杀,这更能证明邓艾的清白。
钟会是死了,可邓艾曾经得罪的其他军界高层比如卫瓘还在,卫瓘当初没少给邓艾下黑脚,他担心邓艾洗清冤案后,会报复自己。卫瓘趁邓艾的囚车还没有走远,派人连夜赶到绵竹,将邓艾和他的儿子邓忠一并送上西天,邓艾时年六十八岁。
虽然司马昭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邓艾一案的来龙去脉,但现在显然还不是他给邓艾平反的时候。如果这时就承认邓艾无罪,那岂不是变相承认了自己当初下令逮捕邓艾的命令是错误的?对于急需积攒人品威望的司马昭来说,这么做是非常不明智的。
一代名将邓艾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死了,他明明没有造反,却背着骂名下了地狱。邓艾的悲剧,主要责任还在于他自己,在官场上混,千万不要无故得罪人,同时要把蛋糕分给别人一块,你自己独吞了蛋糕,换了谁不恨你?
邓艾的冤案,直到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才羞羞答答的给邓艾平了反。可这时的邓艾,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