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三十二

英雄末路,无限悲凉(上)——马超、姜维的命运探秘

讲完了马超,我们再接着讲姜维。

姜维和马超有许多共同点,比如:

一、他们都生在西北,长在西北。

二、他们都和羌人有关系,马超的母亲是羌人,姜维的父亲姜冏战死于与羌人的战争。

三、他们都不是蜀汉的原从人马,后来都被迫南下投蜀。

四、他们都是男人。

姜维是三国后期的重要人物,当老一辈的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司马懿等人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后,三国历史的星光比较黯淡,是姜维和邓艾、钟会等人撑起了后偶像时代的一片天空。

对蜀汉来说,自从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姜维适时的增补了诸葛亮留下的偶像真空。虽然蒋琬、费祎相继执政,但无可否认的是,姜维才是蜀汉后期真正的旗帜性人物。

蜀汉政权自建立以来,困扰统治集团最大的问题不是国土狭小,而是人才的匮乏。刘备、关羽、张飞、法正、马超等一线人物的去世,使得蜀汉群英的星光越发黯淡,尤其是夷陵之战的惨败,许多军界精英命丧前线,更让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有捉襟见肘之困。

姜维的存在,实际上是诸葛亮依然活着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有了姜维,蜀汉幸运的保留了最后一丝血性。蜀汉以天下十分之一的弱势实力疯狂挑战当时的超级大国曹魏,虽然最终耗尽了所有元气,悲壮的倒下,但姜维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他的血性已经感动了历史。

姜维本来和蜀汉是没有什么瓜葛的,甚至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之前,二十七岁的姜维还是蜀汉的敌人。这一年诸葛亮大举北伐,也许姜维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人生因此发生了重大转折,诸葛亮闯进了他的世界,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做为曹魏西北边陲重镇天水郡的军事主官,再加上父亲姜冏战死的感情因素,他在曹魏的仕途不可限量。但命运就喜欢和人开玩笑,在姜维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命运强行改变了他的国籍。从此,姜维从大魏的地方中层将领,变成了蜀汉的高级将官。

天水太守怀疑姜维私通诸葛亮,有可能要对姜维下手,姜维为了活命,万般无奈之下投降了诸葛亮。面对上天赐给他的这份珍贵礼物,诸葛亮笑的合不拢嘴,他早就听说了姜维的才干。激动不已的诸葛亮给朋友张裔写信,将姜维夸了一朵花,“伯约,凉州上士也!”

诸葛亮是个军事理论上的大家,他自成系统的军事理论一直缺少一个可以信赖的传人。姜维的出现,让诸葛亮不再有丝毫的犹豫,选择了姜维做他的军事接班人。这时诸葛亮已经做好了未来的人事安排:蒋琬、费祎主内政,姜维主军事,蜀汉政权的双头鹰格局就是形成于此时。

不过在姜维投降诸葛亮到诸葛亮病逝的这七年间(公元228--234年),因为诸葛亮的星光实在太耀眼,姜维反而有些默默无闻,站在诸葛亮身后经受着战争的洗礼。姜维真正做为主角站在历史舞台上,是在诸葛亮死后,这一年姜维只有33岁。

诸葛亮死后的蜀汉权力格局和东吴早期比较相似,孙权主内政,周瑜、鲁迅、吕蒙、陆逊四大军头主军事。蜀汉也差不多,蒋琬和费祎名义是蜀汉头号权臣,实际上蜀汉的主要军事行动,多数是由姜维来具体负责的。

蒋琬和费祎都是纯文人,对军事并不在行,诸葛亮用他们为相,主要目的是希望他们能保持蜀汉的政治稳定。只有内部稳定,姜维才有更大的施才空间。至于政治上,姜维的资历还比较浅,需要更多的历练。

从公元234年开始,姜维一直在军界任职,直到247年,费祎和姜维平分了政治权力,“(姜维)与费祎共录尚书事”。当然姜维只是挂了个宰相的名,费祎的地盘,姜维也不便染指。姜维也知道,他如果想真正的在江湖上扬名立万,只能通过战争来获取,他天生就是吃战争饭的。

蜀汉军政分家,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军政两大巨头的互相制衡,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政治格局不会发生重大变化,比如权臣篡位。但缺点也有,就是当政界巨头和军界巨头在发展思路上出现分歧,问题就来了。

姜维是狂热的主战派,他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军事思想,在明知国力远不如魏国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主动进攻。但宰相费祎却主张保境安民,反对姜维疯狂而冒险的进攻计划。

因为费祎握有军队的分配权,在他执政期间(246--253年),有意压制姜维,虽然他没有阻止姜维对魏国动武,但每次配给姜维的军队不超过一万人。你小子有本事,就去空手套白狼吧。

姜维在费祎手下一直郁郁不得志,心情苦闷可想而知。不知道姜维在内心深处是否对自己投蜀后悔过,自从跟了诸葛亮到现在(公元253年),十五年过去了,姜维在蜀汉并没有多少施展抱负的空间,岁月蹉跎,不觉老矣!

如果姜维当年留在魏国,弄不好也能混个凉州刺史、正号将军,可现在他却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抚剑长叹。南宋人王质有句名词:“醉倒投床君且睡,却怕,挑灯看剑忽伤神。”也许能反映出姜维那份抑郁和不安,寄人篱下的滋味,真的不好受。

虽然姜维是继诸葛亮之后蜀汉公认的旗帜性人物,但他始终未能获得最高权力,即使在费祎死后,姜维出任大将军,他依然没有能力控制朝廷。我们都知道蒋琬、费祎是蜀汉两大执政官,其实他们之后还有一个隐形的执政官,就是尚书令陈邸。

陈邸是东汉末年超重量级名士许靖之兄的外孙,在蜀汉官场人脉非常广,刘禅和费祎都非常喜欢他。虽然论级别,姜维要高过陈邸,但姜维常年领兵在外,在朝中说话的分量很小,远不如陈邸这个真宰相。

在蜀汉景耀元年(公元258年)陈邸死之前,姜维在朝中根本斗不过陈邸,陈邸“上承主(刘禅)指,下接阉竖(黄皓)”,蜀汉的权力核心是三驾马车型的,早把姜维挤到了边塞喝风受苦。

客观来说,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存在的三十年间,姜维是蜀汉真正的脊梁,是姜维几乎凭一人之力,捍卫了蜀汉的尊严。在这些年里,姜维不停的和魏军作战,尤其是他和魏国名将邓艾上演的双雄会,是三国后期难得一见的明星对抗。

邓艾是三国战神级别的名将,姜维遇上他,是姜维的悲哀,也是姜维的幸运。但姜维最担心的并不是邓艾,他们之间半斤八两而已。姜维的心腹之忠依然来自内部,陈邸死后,大太监黄皓专权。姜维这些年在军事上没取得什么成绩,黄皓想打着姜维外战不力的借口废掉姜维。

黄皓和姜维有很深的过节,姜维曾经劝刘禅杀掉黄皓,刘禅没同意,姜维因此得罪了黄皓。姜维为了避祸,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成都,而是远避沓中。

蜀汉无休止的权力斗争,尤其是对姜维的压制,严重影响了蜀汉军事实力。姜维是蜀汉的万里长城,有姜维在,至少可以能保住蜀汉边境的军事安全。姜维的失势,让蜀汉北线门户洞开,诸葛亮担心的那一天,终于来了。

蜀汉景耀七年(公元263年)的春天,魏国权臣司马昭下令大举伐蜀。司马昭知道姜维在蜀汉军界的分量,为了割断姜维和蜀国本部的联系,魏国三路人马中,姜维的老朋友征西将军邓艾和雍州刺史诸葛绪专门来堵截姜维,另一路的钟会从汉中南下。

现在的姜维就像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前面有他的敌人,而他效力的国家却早就抛弃了他,可姜维还必须血战到底,男人的尊严容不得姜维背叛自己的事业。姜维对刘禅没什么感情,他现在能做的,就是拼尽热血,实现他曾经对诸葛亮做出的承诺。

如果姜维能够放下身段,向司马昭服软,以姜维的地位,在司马昭手下混个万户侯、重号将军不成问题。就如同南宋的文天祥一样,忽必烈告诉文天祥:只要低一下头,宰相就是你的。文天祥仰天长笑,只求速死,成就了一世英名。

姜维走的路和文天祥异曲同工,虽然姜维在邓艾偷渡阴平,迫降刘禅后,万般无奈之下投降了钟会,但这不代表姜维在精神跪在敌人面前。姜维是个老江湖,他敏锐的看出了魏军主帅钟会割据西川称王的野心,他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挽回自己和大汉帝国尊严的最后机会。

姜维的计划很毒辣,他想先劝钟会杀光属于司马昭嫡系的魏将,包括邓艾,然后再除掉钟会这个孤家寡人,恢复蜀汉的统治。这个计划几近完美,钟会也顺利的除掉了他的心腹大患邓艾。

不过邓艾的死,和得罪了司马昭有关,但那些魏军主将没一个善茬。钟会要坑杀魏军诸将的消息很快就在魏军内部传开了,愤怒的魏国将军们在成都发动了武装暴动,钟会、姜维都死在了乱军之中。天下,不是钟会的,更不是姜维的,还是司马昭的。

姜维的最后一丝复国的希望破灭了,姜维在格杀了五六个魏军后,体力不支被魏军乱刀砍死。当姜维悲壮的倒下后,他的眼睛依然圆睁着,他不甘心!他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就这样可笑可悲的结束。

历史已经不属于姜维,也许历史从来就没有属于过姜维,做为蜀汉的旗帜,姜维却始终得不到出头的机会。姜维为蜀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到头来他什么都没有得到。他得到的也许只是陈寿一句评语:“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站在客观历史角度,陈寿说的没错,蜀是小国,根本不具备和魏争雄天下的实力。但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九伐中原,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时势迫使姜维必须北伐。

诸葛亮曾经说过:蜀不伐魏,魏必伐蜀。蜀汉不停的北伐,实际上就是以攻代守,这种悲剧性的生存环境,才是造就诸葛亮、姜维悲剧的主要因素。

从个人私利角度讲,姜维完全可以在蜀汉做一个太平将军,在汉中骑马打猎就行了,位不失三公。但姜维的私德很好,卻正说他“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

姜维是个真正干事业的男人,他对那些浮名浮利没有兴趣,只想在历史的丰碑上骄傲的刻上自己的名字。男人要对自己的事业忠诚,即使最终失败,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青史千秋,会记住那些伟大的失败者,比如姜维。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小说在线阅读_第8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姜狼豺尽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第8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