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戏说三国的酒肉江湖
上
老话说的好,无酒不成席。这年头无论是操办红白事,还是亲友聚会,总是要摆上几瓶好酒的,喝多喝少,尽兴就好。不过酒是穿肠毒药,酒喝多了对身体有害无益,人体许多疾病都是贪酒惯下来的。小醉怡情,大醉伤身,这话不假。
说到喝酒,可以说这是除了爱情之外,人类另外一个热闹的话题。自从酒出现以来,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人类的世界,估计也永远不会离开了。
不要说普通人爱喝几杯,就是历史上那些大名鼎鼎的风流人物,绝大多数都能和酒扯上关系,有的还是著名酒鬼。中国浩瀚如海的二十五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酒史。随便打开哪部书,冲天的酒气扑面而来……
比如刘邦,在歌风台上持杯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
比如霍去病,洒酒于泉,与十万铁血将士举杯共饮。
比如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比如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比如万历,被雒于仁好一顿痛骂:陛下贪酒好色,是个财迷。
西晋的吏部郎毕卓喜欢偷酒喝,醉倒在酒瓮旁,岳飞在热血沸腾的少年时期还是有名的酒鬼。老杜那首酒史名篇《醉中八仙歌》,将贺知章、李白、张旭、李适之、崔宗之等八个大号酒鬼一网打尽。
具体说到三国时代,三国的著名酒鬼不算特别多,似乎不如西晋那帮竹林酒徒喝出了艺术,但三国酒史还是非常精彩的。三国的酒肉江湖,因为那些巨星大腕的加入,人声鼎沸,非常的热闹。
三国的酒史,大致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正式宴会型
二、外交酒会型
三、私人酒会型
四、借酒浇愁型
五、喝酒误事型
先说正式宴会型,三国比较著名的正式宴会,记得有如下几场:
董卓在郿坞举办宴会,邀请满朝文武入宴,一边喝酒,一边看他杀人取乐,惨号声震天。许多人吓的战栗觳觫,这哪是喝酒,简直就是受罪。
刘备进成都后,大摆酒席,犒赏有功将士们,刮分了蜀中财物。弟兄们给你卖命,你做老大的不放点血,以后谁还跟你混?做人不能学小气的项羽,那号铁公鸡琉璃猫,成不了大事。
孙权举办大型酒会,和群臣联欢,结果被刺头虞翻生生搅了局,气的孙权拔剑要杀虞翻。你丫在众人面前故意损我面子,太不拿本大王当腕了,丫的你会做人不?
吴后主孙皓大宴群臣,常侍王蕃不想陪这疯子喝酒,有意学虞翻装醉。不过孙皓的度量远远不及他爷爷孙权,孙皓一怒之下,杀了王蕃。虞翻的命好,他遇上的是孙权,如果他要摊上孙皓,十条小命也没了。
其实这种类型是没什么故事可讲的,喝不出多少乐趣。无非是皇帝举杯,群臣伏地三呼万岁,然后大家按官场礼仪老老实实的喝酒。在这种场合下,谁都不能荒腔走板,乱了规矩。
不过万事皆非绝对,有的正式场合的宴会还是能喝出精彩出来的,最有名的一次,应该是刘备和庞统那场著名的仁义辩。刘备打着替刘璋防御汉中张鲁的旗号,大摇大摆进入了益州。让刘备防御张鲁?除了刘璋这个纯洁的傻子,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底,因为刘备潜伏在刘璋身边的卧底张松事发,刘璋这才知道刘备的阴谋,二刘的关系彻底破裂。反正刘备早就做好了军事准备,随后刘备偷袭涪关得手,拉开了武装占领益州的序幕。
刘备拿下涪关后非常高兴,摆下几桌上等酒菜,邀请弟兄们入席吃喝,算是犒赏。之前的刘备一直是仁义君子的形象,不过因为这次刘备实在太兴奋,不小心把狐狸尾巴露了出来。
刘备在酒宴上张牙舞爪,大呼小叫,高调的庆祝这场伟大的军事胜利。刘备在席间转悠,看到了闷头喝酒的前线首席军师庞统,刘备揪住庞统大笑:“麻雀,我们偷袭成功了, 你今天高兴不?”
庞统一看刘备这张狂架势,很着急,刘备好不容易积攒的良好口碑,可不能因为这场酒给毁了。好名声树立起来非常难,但毁掉实在太容易了,这年头攒点人品不容易。
庞统觉得该给刘备泼几盆凉水,让他醒醒了。庞统敲打刘备:“主公,咱别这么高调好不好?本来攻刘璋咱就不占理,现在又这么大肆庆祝,传出来恐怕有讳于主公的仁义名声,咱还是低调些吧。”
刘备喝高了,没能领悟庞统的意思,一看庞统不给他面子,刘备撕下了仁义的伪装。刘备竖着大尾巴,摇头晃脑的指着庞统大骂:“你懂个鸡毛!当年周武王伐纣,照样大吃大喝,还有舞蹈助兴。周武王能做,我为什么做不得!麻雀你喝醉了,回去洗洗睡吧。”
庞统见刘备已经开始说胡话了,知道他已经不醒人事了,和醉鬼是说不通道理的。庞统苦笑着离席,回屋蒙头睡觉了。不过等刘备酒醒之后,回味庞统的那些箴言,这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
刘备行走江湖,靠的就是他辛辛苦苦打造起来的仁义形象,前不久他还对庞统自吹自擂:“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如果这事要传到江湖上,对刘备的名声是非常不利的。
刘备立刻派人把庞统从热乎的被窝里拽回来,刘备又摆了一桌酒席,向庞统赔不是。庞统本身就是个酒鬼,估计刚才那场没怎么喝酒,这回赶紧补回来。
庞统一边啃着猪蹄子灌酒,一边听刘备在他耳边絮絮叨叨。刘备和庞统的私交很好,二人不知不觉间又喝多了,手舞足蹈的谈心,一直喝到下半夜,这才尽欢而散。不过刘备得到了庞统的原谅,却被东晋著名的亲刘备派史家习凿齿好一顿数落,甚至说刘备自比周武王,毫无愧色,足见厚黑功力之深。
接下来我们讲第二种类型,也就是外交宴会型。说到外交宴会,有几次非常著名的酒场,第一个我们想到的,应该是关羽那场青史留名的单刀赴会。
刘备在西取蜀川的过程中,关羽做为刘备手下头号名将,坐镇荆州,看家护院,和东吴坐镇益阳的大都督鲁肃正好隔江相望。因为刘备取蜀之后,一直赖着荆州不还,一根毛都不想拔。鲁肃又不好和关羽刀兵相见,就发了个英雄帖,请关将军过江相会,我们谈谈。
有种说法认为关羽并没有去东吴的地盘,而是鲁肃和关羽约了一个中立地点,双方共同赴会。虽然史料没提到管饭的事情,但不管谁做东道主,总要摆上一桌席面的,这是外交礼仪。不要求弄来山珍海味,奇兽名禽,总要端上七碟八碗的,起码也要弄俩硬菜。
其实像这样双方情绪对立时的外交酒会,也喝不出什么味道,双方剑拔弩张,恨不得吃掉对方,哪还有心思喝酒。这和鸿门宴的气氛差不多,刘邦在项羽的刀口下只想着如何逃命,喝的什么酒,老刘差不多都忘记了。
不过同盟国的外交酒会,气氛相对温和一些,谁也不会特别给谁难堪。比如蜀汉邓芝、宗预出使东吴,东吴沈珩、赵谘出使魏国,魏国邢贞出使东吴,东吴张温、薛莹出使蜀汉。东道主按外交惯例,都要摆酒给使臣接风的,然后在酒宴上谈正事。
在这些外交酒会中,张温出使蜀汉那次是比较著名的。为了维系吴蜀之间本就脆弱的同盟局面,张温来访时,诸葛亮给足了张温面子。要不是张温狂妄自负,问蜀中名士秦宓有没有学问,惹毛了秦宓,秦宓也不会当众给张温穿小鞋,让张温折尽了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