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二十九 赌局(下)——司马昭的权力之路 

司马师倒了下去,司马昭适时而出,接过亡兄的大旗,继续带领司马家族在血雨腥风中逆行……

早在司马师上台之初,司马昭就成为了司马家族下一任的舵手,这是天下公认的。司马师没有儿子,而且乱世中幼主的下场尽人皆知,所以司马师必须找一个年长的接班人。司马昭比司马师小三岁,而且又是司马师同母,能力又出众,不选司马昭,还能选谁?

司马昭和司马师的性格差不多,雄悍刚毅,做事心狠手辣。司马昭的上台,也意味着司马氏对权力的控制得到了加强。司马懿、司马师经营魏国已经六年多了,先后铲除了许多股反对势力,尤其是消灭保皇派集团后,司马氏在京师权力圈的地位可谓稳如泰山。

司马昭的历史任务很简单,就是继续对内巩固核心权力,对外扫清反对司马氏的武装势力(暂时不包括吴蜀)。前不久毌丘俭、文钦叛乱事件给司马昭敲响了警钟,司马昭很可能已经意识到了,他现在面对最大的挑战,不是内部权力斗争,而是外部的军事斗争。

其实司马昭在他执政的这十年中,遇到的问题和父亲司马懿、哥哥司马师几乎如出一辙:

内部反对势力 外部反对势力

司马懿曹爽等人  王凌、令狐愚

司马师李丰等人  毌丘俭、文钦  

司马昭曹髦等人  诸葛诞

不过就内部反对派的实力来看,司马昭后来遇到的曹髦是最弱的,曹髦手下不过几十个老苍头而已。在对付曹髦的过程中,司马昭承担的不是军事压力,而是政治压力,毕竟曹髦是皇帝。至于外部反对派,也许是巧合,司马氏父子三人遇到的外部反对派全部来自淮南,也就是魏国的扬州。

在扑灭内外反对势力的过程中,司马氏父子三人的情况不太一样,司马懿和司马师都是先平定内部反对派,然后再平定外部反对派。司马懿先灭曹爽,后灭王凌;司马师先灭李丰,后灭毌丘俭。而司马昭则相反,他先是消灭了诸葛诞集团,然后再拿掉曹髦。

诸葛诞的出身很不简单,诸葛诞和千古名相诸葛亮都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三国时代的诸葛家族非常显赫,诸葛亮仕蜀,诸葛瑾仕吴,诸葛诞仕魏,外加一个诸葛恪,都是官场一线人物。《世说新语》把诸葛三兄弟分仕三国比喻成“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虽然诸葛诞只当了“狗”,名声远逊诸葛亮和诸葛瑾,但在魏国官场的分量却远大毌丘俭等辈,与当时魏国一线名士夏侯玄齐名。诸葛诞也是在士林中混大的,名声自然响亮,正因为诸葛诞为人浮华,魏明帝曹叡瞧不上他,一直不予重用。

诸葛诞真正的发迹,是在曹爽执政之后,曹叡刚死不久,诸葛诞就爬上了扬州刺史的高位。诸葛诞和曹爽集团的骨干成员夏侯玄、邓飏等人是铁哥们,穿过一条裤子。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诞也算是曹爽集团的重要人物。

司马懿当年打掉了曹爽,并没有彻底清除曹爽集团的所有成员,这也是出于稳定大局的考虑。诸葛诞是个聪明人,在形势不利的时候,他不会强出头装大爷,老老实实的给司马父子卖命,深得信任。

前不久毌丘俭发动叛乱时,曾经派人来找时任豫州刺史的诸葛诞,要求联合反对司马师。诸葛诞没有同意,反而杀掉来使,向天下公布了毌丘俭造反的消息。在消灭毌丘俭的过程中,诸葛诞是出了大力的,这让司马师非常感动。

当然,诸葛诞讨好司马氏,并不是说司马懿父子有多大的人格魅力,而是司马懿父子做事过于心狠手辣,诸葛诞不得以才低头的。但正因为司马懿父子心狠手辣,恰恰对诸葛诞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震撼,一旦惹毛了司马师,自己的下场比毌丘俭还不如。

司马懿父子是典型的政治机器,冰冷的没有人情味,对待政敌下手极狠。从杀曹爽开始,凡是反对司马父子专权被杀的,下场全部是灭三族。客观来说,诸葛诞虽然也是曹爽集团的漏网之鱼,但诸葛诞并没有反心,他和毌丘俭不同,他想得到的,只是一个安全的保证。

出于这种考虑,诸葛诞在主政淮南期间,大施仁政,收买人心,同时收养死士数千人,以备时变。诸葛诞最大的心愿其实只是想保住淮南,给自己留个安稳的窝,并没有想取司马氏而代之的野心。

但诸葛诞这么做,依然触犯了司马氏的利益,司马昭不可能容忍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出现一个独立的军政集团,换了谁也不能容忍。南唐后主李煜拼着命给赵匡胤装孙子,结果赵匡胤一句话:“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全盘否定了李煜的存在。

司马昭开始怀疑诸葛诞的忠诚,但又不敢把诸葛诞逼的太急。按司马昭的意思,他打算把诸葛诞召回京师,解除他的兵权,从而恢复司马氏对淮南的统治。在甘露二年(公元257年)的五月,诏书一下来,就逼反了诸葛诞,诸葛诞杀掉扬州刺史乐琳,正式向司马昭发起了挑战。

司马昭要解除诸葛诞兵权,触犯了诸葛诞的利益,自然得不偿失。但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难说不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司马昭早就瞧诸葛诞不顺眼了,论实力他不怕诸葛诞,就是缺少一个讨伐诸葛诞的名分。司马昭希望能逼反诸葛诞,然后光明正大的灭掉诸葛诞。

诸葛诞的造反,很大程度上是被司马氏父子逼出来的,也许司马昭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司马昭刚刚当上首辅,威望远不如哥哥,如果他不能获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在乱世中的威望是很难提高的,司马昭需要一场由他亲征的战争!

因为司马昭在朝中的威望尚浅,他担心他走后,有反对派利用皇帝曹髦的身份在后院放火,司马昭干脆挟持曹髦和皇太后一起“亲征”。只有这样,司马昭才能放心的去敲打诸葛诞。

从军事角度看,诸葛诞的实力并不比司马昭弱,他除了控制十多万淮南兵,还新招五六万人马。再加上吴国的援军三万人,诸葛诞有足够的本钱和南下的司马昭军二十六万人抗衡,何况他的最高目标只是打退司马昭,而不是消灭。

但司马昭的最高目标则是彻底消灭诸葛诞,他确信自己有这个实力。随司马昭南征的都是魏国官场顶级精英,比如钟会、王基、石苞、州泰、胡烈,再加上司马昭本人的军事应变能力非常强,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朝着对司马昭有利的方向发展。

在战争开始阶段,真正和魏军交锋的不是淮南军,而是远道而来的吴军。魏军的战斗力并没有因为国内政局出现动荡而有所下降,吴军被魏军打的头破血流,损兵折将,好不狼狈。

吴国头号权臣孙琳为了推卸责任,杀掉了名将朱异,导致军心大乱。这本是吴国内政,但司马昭却敏锐的发现了孙琳杀朱异的另外一层目的,就是通过此举向被困寿阳的诸葛诞发现信号,希望诸葛诞能顶住司马昭的进攻,给吴军反击争取时间差。

司马昭真够狠的,他想到了一条毒计,他先是派人给淮南军放出风声,说吴国援军即将赶来,而且魏军缺粮,撑不了多久。诸葛诞的粮食不太多,但听说魏军也没粮了,就敞开肚皮吃粮。结果等淮南军粮食吃光了,吴军也没来,魏军也没有撤,诸葛诞这才知道上了当。

魏国这么强大的经济实力,怎么可能会缺粮?反正司马昭有粮吃,就和诸葛诞对耗,一直耗到了甘露三年(公元258年)的春天。形势对诸葛诞越来越不利,最要命的是淮南军高级将领不断投降魏军,诸葛诞和吴国派来增援的文钦产生了矛盾。

诸葛诞一怒之下杀了文钦,将寿春城中的两派矛盾彻底激化,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鸳、文虎逃出城投降了司马昭。司马昭是个玩弄权术的高手,他不同意部下杀掉文鸳兄弟,反而特赦文家兄弟,封为将军。

司马昭这么做是告诉淮南叛军:文钦当年叛魏,罪不容诛,文鸳兄弟按律也当斩,可我却重用他们。叛臣之子我都可以既往不纠,何况你们?司马昭此举彻底瓦解了淮南军的斗志,“城内皆喜”,除了诸葛诞的嫡系部队,其他人都没心思再给诸葛诞卖命了。

司马昭见总攻时机到了,下令攻城,魏军很快攻进寿春,诸葛诞见势不妙想逃,被魏军当场干掉,夷三族。倒是诸葛诞养的那些死士很有气节,宁死不降,他们被司马昭一个一个的杀掉,最终没有一个人投降,可见诸葛诞平时养人之德。

闹得沸沸扬扬的诸葛诞叛乱被司马昭平定了,司马昭发现了王凌、毌丘俭、诸葛诞接连在淮南发动叛乱的原因,就是他们全是曹爽余党,在政治上极端不可靠。司马昭改派心腹王基主政淮南,从而消除了来自淮南(勾结吴国)造成的隐患。

淮南横在吴国和魏国之中,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司马昭彻底控制淮南,对日后其子司马炎灭吴起到了桥头堡的作用,价值不可估量。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小说在线阅读_第7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姜狼豺尽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第7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