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赌局(上)——司马师时代的血与火
上
继续司马懿父子的话题。
在魏晋时代,有一个很有趣的历史重复现象,司马懿几乎就是曹操的盗版,开创了帝国基业,而司马炎完全是曹丕的盗版,直接继承了
天下。不过魏和晋之间有一个区别,曹丕是直接从曹操手上接过权杖的,而司马炎则是从父亲司马昭那里接班的。
法理意义的晋朝总共有十五个皇帝,但从实际权力的角度看,应该有十八个皇帝,还包括当过最高执政官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或者说,司马懿父子三人实际上共同担当了曹操的角色。
从西晋的帝系传承角度看,西晋皇帝自司马炎以下皆出自宣帝司马懿、文帝司马昭这一脉,下面把西晋的世系做一个列表:
*司马师
*光竿
*
*
司马懿***
共9子 *
**司马衷
* *
*司马昭***司马炎******
共9子共26子 *
*司马炽
*
*
*司马晏***司马邺
从这个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昭子孙茂盛,而他的哥哥司马师却有根无脉,孤伶伶悬在半山腰。最高统治者将权杖传给弟弟的例子
并不少见,比如秃发乌孤、赵匡胤、完颜阿骨打等人。
不过这些帝王都是有儿子的,他们都是因为各种原因(主要是乱世贪立长君),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而司马师虽然活了四十八岁,却没
有生育儿子,后来司马昭把自己的二儿子司马攸过继在了亡兄名下,算是给司马师传了香火。
司马师所处的时代,从时间上来看属于三国后期,确切些说,是从三国中期到后期的过渡阶段。司马师共统治了魏国五年(公元251年至255年),远不如其后司马昭统治了十年,但司马师这五年权臣生涯却是从刀山火海中走出来的。司马师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努力,为日后晋朝的建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西晋的建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开创:司马懿时代(公元249--251年)
二、奠基:司马师时代(公元251--255年)
三、巩固:司马昭时代(公元255--265年)
四、正名:司马炎时代(公元265--)
司马懿在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发动军事政变。将执政的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孑遗不留。晋朝司马氏一百七十年的统治就此发端,但此年的司马懿已经是71岁的耄耋老翁,体力、精力大不如前。司马懿折腾了不到两年,就油尽灯枯,赴九泉之下找曹操给自己做无罪辩护去了。
司马懿总共有九个儿子,排行最长的就是司马师,所以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不出意料的接了班。虽然司马懿和司马师的母亲张春华的感情几近破裂,但司马懿还是很宠爱长子的。
司马师生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他的性格非常沉稳,史称“沉毅有大略”,这种性格最适合在非战争性质的政变中出彩。事实也是如此,司马懿在夺权过程中,司马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在发动政变时,司马懿并没有让司马昭参与,司马师全程参加了政变,并且出谋画策,建立了奇功。司马懿在确定第二代接班人的问题上,没有任何回旋余地,非立司马师不可,不然何以服人?
乱世立储君有个特点,凡是立性格优柔的,多半不成事,比如石弘、姚泓、陈伯宗、李煜;而如果是性格雄悍的,多半能成大事,比如曹丕、司马绍、萧赜、高澄。司马师的性格优势决定了他最合适在乱世中接班,时间也证明了司马师的上台,对晋朝建立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司马师在魏国官场的正式职务是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军政大权一把抓,魏国官场的头牌大哥。自从司马懿夺权后,天下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这江山早晚要改朝换代姓司马。司马师的上台,更让官场中人坚信了这一点。
当然,世事万变,司马师能不能将最高权力顺利在司马家内部传承,现在还是个未知数。人在江湖上混,难免有下臭棋的时候,如果司马师一步走错,那也有可能满盘皆输。人生就是一场赌局,所有人都想笑到最后,司马师想独吞肥肉,就看他有没有这个本事了。
在司马师的五年执政生涯中,他经历了两场著名的赌局,一是司马师和保皇派的政治斗争,一是和保皇派毌丘俭的军事斗争。在这两场
局中,司马师都笑到了最后,直接保障司马氏政权的延续。如果司马师输掉了两场赌局中的任何一场,他和整个司马家族都将人头落地
。
其实魏国保皇派反对司马氏专权的斗争,早在司马懿健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司马懿夺权后,依然打着幼主曹芳的政治旗号,司马懿
不会干废立这等臭自己名声的事情。
但太尉王凌却瞧不起曹芳这个毛头娃娃,打算立年长的楚王曹彪做皇帝。王凌走这步险棋,实际上是打掉司马懿的政治资源,因为司马
懿替曹芳干掉了曹爽(表面上如此),所以如果能立曹彪为帝,司马懿的位子就是王凌的。
王凌有贼心有贼胆,但能力实在不怎么样,司马懿一直不松口。王凌无奈,只好在外镇发动军事叛乱,结果可想而知,这场叛乱被司马
懿轻易的扑灭,王凌自杀,曹彪被赐死。
王凌只是保皇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死不影响保皇派继续在政坛上和司马师搏杀。当然这些保皇派并不在乎皇帝是谁,他们只是不甘
心权力被司马氏一家独吞,权力的分配不均,往往是爆发大规模政治斗争的前兆。
当时主要保皇派成员计有:
太常夏侯玄(名将夏侯渊族孙,父夏侯尚是曹丕亲信,魏晋名士)
中书令李丰
光禄大夫张辑(曹芳岳父)
兖州刺史李翼(李丰弟)
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并驻淮南)
中领军许允
黄门监苏铄
冗从仆射刘贤(《晋书》作刘宝贤)
这些保皇派大多数都是前曹爽集团的重要成员,可以说是嘉平政变的漏网之鱼,因为各种原因,司马懿没有对他们下手。在这些保皇派
中,无疑以夏侯玄的名声最为响亮,是魏国士林中的顶尖名流。
嘉平政变后,夏侯玄的族叔、右将军夏侯霸害怕司马懿对他进行定点清除,叛逃入蜀。夏侯霸想拉夏侯玄一起找阿斗讨饭吃,夏侯玄没有去。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司马懿没忍心干掉夏侯玄,只是夺权废置。
由于夏侯玄在官场上的超高名望,保皇派心昭不宣的将夏侯玄视作本集团的旗帜性人物,意欲推出夏侯玄和司马师对抗。他们的如意算
盘是寻找机会踢掉司马师,扶夏侯玄上台。保皇派和司马师是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司马师在台上一日,保皇派就别想吃香喝辣的。
别看保皇派对司马师恨之入骨,但在表面上,他们还是积极配合司马师开展各项工作的。比如保皇派的骨干李丰就非常受司马师的信用
,夏侯玄、张辑、毌丘俭等人都是司马师内阁的重要成员。
保皇派能参与内阁事务,并不是说司马师眼拙看不出来他们脑后有反骨,而是保皇派本身就是一个势力很大的政治集团,司马师不会轻
易动他们的。李丰经常往宫里跑,虽然司马师不知道李丰都和曹芳说了什么,但司马师知道肯定和自己有关,他也密切关注保皇派的动静
。
李丰等人也不是没有察觉到司马师开始怀疑他们,在官场上搞权力斗争,最忌讳的就是“等明天”的心理。总觉得政敌不会这么快对自
己下手,存在侥幸心理,“等明天再说”,拖来拖去,最终把自己拖下了深渊。
司马师是个非常难缠的对手,保皇派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前几年司马懿准备夺权时,司马师为了确保政变万无一失,就暗中在江湖上散
养了三千名敢死士,官场上对此无所察觉。等到司马师用到这些人的时候,敢死士们全都从地下冒了出来,震惊官场。
司马师牢牢控制着京师兵权,在洛阳的保皇派手上无兵,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从外镇调兵进京,寻找下手。李丰本来是打算让时任兖州刺
史的弟弟李翼率兖州兵入朝,但李翼的入朝申请被司马师给驳了回去。司马师不是傻子,当然知道外藩带兵入京的危害性,比如当年的董卓……
二十八 赌局(上)——司马师时代的血与火
上
继续司马懿父子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