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装傻是一门艺术——论司马懿的忍功
下
司马懿的目标达到了,李胜前脚刚出司马家的宅子,后脚就窜到了曹爽府上,欢天喜地的向曹爽汇报情况:“老家伙已经撑不了几天了,大将军可以无视这个老家伙,我们可以动手做我们的事了。”曹爽大喜,“爽等不复设备”,继续胡作非为。
司马懿忽悠李胜,并不是为了自保,而是麻痹敌人,然后反击,夺取最高权力。在政治斗争中,最忌讳的就是轻敌,敌人的机会,往往都是自己过于轻敌造成的。曹爽在盘算什么时候给司马懿送葬,而司马懿已经开始替曹爽准备办丧事了……
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小皇帝曹芳要去位于洛阳城南的高平陵拜谒父皇曹叡,曹爽带着自家兄弟伴驾。曹爽现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老司马已经快完了,曹爽的心情非常爽。
曹爽到底是只嫩鸡,政治经验严重欠缺,哪里是老鸭子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早就在暗中布置了一切,就等着曹爽出城了。曹爽前脚刚走,司马懿立刻动手,司马懿在官场上有超强的人脉关系,许多老臣比如太尉蒋济、司徒高柔等人都站在了司马懿这边。在官场上混,人脉关系硬不硬往往是取胜的关键。
司马懿迅速控制了京师要塞,最重要的是控制了皇太后郭氏,就封建官场的性质来说,皇太后的政治含金量甚至要大于皇帝。司马懿打着皇太后的旗号办事,在道义上牢牢占据主动,曹爽手上虽然有曹芳这张牌,但二王是打不过大王的。
司马懿给曹爽头上扣了顶“背弃顾命、败乱国典”的大帽子,率兵来围剿曹爽。其实曹爽本来是有机会虎口脱险的,司农桓范劝曹爽带着曹芳撤到许昌,打着皇帝旗号和司马懿对抗,未必没有胜算。
曹爽这个人有胆无量,他之所以能爬到这么高的位置,一是曹叡出于遏制司马懿权力的考虑,二是他身边那帮浮浪士人给架上去的。看到司马懿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才知道被这个老家伙给耍了,那份后悔就别提了。但现在如果让曹爽放开了和司马懿对决,他没有这个胆量。
司马懿是个兵油子,他懂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为了促使曹爽放弃抵抗,司马懿给曹爽画了一张空心大饼:“只要你放弃权力,我保你后半世的荣华富贵。”同时司马懿还指着洛河发毒誓:如果我说话不算数,出门让狗咬。
由于平时司马懿装老实人装出名声来了,《晋书》说司马懿“内忌而外宽”,所以曹爽很容易的被司马懿钓上了钩,美滋滋的吃着司马懿送来的香饵。
曹爽最终打消了武力反抗司马懿的念头,说什么仍不失做富家翁耳。曹爽身边首席智囊桓范对司马懿的脾气再了解不过了,信司马懿的鬼话,还不如相信西边出太阳呢。
桓范见曹爽如此不争气,气的直哭:“曹子丹(即曹真)也算是一代豪杰,怎么生下了这个猪狗不如的儿子!可怜我们满门老小都要陪他下地狱!”桓范想逃,可他早就了司马懿的黑名单,很快就掉进了司马懿的大网中。
等到司马懿彻底控制了最高权力后,他背弃了自己的诺言,开始对曹爽等人进行清理。实际上司马懿从来就没想过要信守承诺,如果说曹操很有理想主义色彩,司马懿则绝对没有,他从开始到结束,他的理想就是为利益而存在。
随后司马懿打着皇帝的旗号,给曹爽集团定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谋逆罪在古代是百分百的死罪,半点活路没有。曹爽和几个弟弟曹羲、曹训、曹彦,以及集团主要人物何晏、邓飏、毕轨、丁谧、张当、桓范每人吃碗刀头面上路,家属全部陪葬,“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
当初被司马懿狠狠忽悠的李胜也跟着曹爽下了地狱,不知道李胜在被杀前想什么,他一定非常后悔。如果他能认破司马懿是在演戏,劝曹爽早做准备,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如果?历史没有如果。
除掉了曹爽这个大傻瓜,当年曹操积三十年之功开创的大魏帝国,轻易的落入了司马懿的口袋。据《晋书》记载,曹操曾经梦过三马同食一槽,怀疑司马懿父子有不臣之心。曹操告诫曹丕要当心司马懿,这小子绝不是个安份的人,将来恐毁我基业。曹丕正信任司马懿,不听。
公元249年,才是晋帝国的真正开始,而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只不过瓜熟蒂落而已。晋和魏在创建过程中有两个区别:
一、曹操以一人之力开创有魏基业,而晋朝是司马懿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积两代人之力,辛苦经营天下十五年,这才有了司马炎的终成正果。
二、魏国是曹操通过不断的军事行动打下来的,而晋朝的建立则是通过政变建立的。
在家天下时代的权力交接中,历来都是老子种树,儿子乘凉,鲜有例外。如果没有司马懿,凭师、昭兄弟的能力和人望,恐怕是别想做夺权的春秋大梦。同理,如果没有师、昭兄弟在刀山火海中守住这份家业,司马炎当皇帝?别扯了。
通过军事手段建立政权的,对其开创者的主要历史考核标准是军事能力。通过政变建立政权的,其开创者往往都是权术高手,政治适应能力较强,通俗点讲就是非常能隐忍。这方面比较有名的人物是王莽、萧道成、杨坚、武则天、李昪、赵匡胤等,再加上个权术大师司马懿,以及不算是开创者的勾践。
这些开国帝王们(某种意义上讲包括王莽和武则天)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非常会善于通过政治伪装来干扰最高统治者对自己政治可靠性的判断。他们都是隐忍高手,装疯卖傻扮可怜,没他们不敢演的戏。最终他们都是时代的胜利者,除了王莽。
老话说的好,“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论是时代精英还是市井草根,都会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坎坷挫折。在困难面前,能不能控制住情绪非常的关键。林则徐曾经手书两个大字“制怒”,每当林则徐怒火上撞的时候,都会看“制怒”二字,火气消了,事情就好办了。
抛开司马懿的厚黑和功利,他的隐忍可以给我们很多的人生启迪。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忍”和“退”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我们在追求结果时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做人要知进知退,说的再通俗一些,就是要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重。司马懿如果在被夺权伊始就和曹爽火拼,未必没有胜算,但当时爽强懿弱,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勇气固然可嘉,结果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