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二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北伐的得与失

在第八、第九两章中,我们讲了诸葛亮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即为什么选择辅佐刘备和诸葛亮为什么没有改朝换代。今天再次回到诸葛亮的话题上,主题是诸葛亮的北伐。

说到诸葛亮北伐,不由得想起南宋大诗人陆游那首著名的《书愤诗》,原诗如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铭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最经典的两句是“颔联”部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但陆游这首诗的诗眼却在“结联”,就是最后两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是在六十二岁(公元1186年)的时候写下这首诗的,我们都知道陆游在对北方金国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陆游是个强硬的主战派。但当时南宋一味主和,主战派得不到重用。

陆游奔走半生,郁郁不得志。看着年齿老去,华发愁添,陆游悲愤交加,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陆游虽然并没有获得较高的政治地位,但他对北伐的坚决态度,和诸葛亮却是相通的,这也是陆游为什么会提到诸葛亮《出师表》的原因。

话题回到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以文学著名,他是成功的政治家和不太成功的军事家,和文坛很难扯上直接的关系。但诸葛亮有两篇文章在文学史上大名鼎鼎,一是他初出茅庐时的《隆中对》,一就是他在北伐前给皇帝刘禅上的那道名垂千古的《出师表》。

《出师表》的创作时间是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五月,这时距离诸葛亮托孤秉政,已经过去了四年。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蜀汉昭烈帝刘备为了夺回被孙权袭取的荆州,倾国之兵杀向东吴,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给请了回去。刘备气病交加,不久撒手人寰。刘备在死前,任命诸葛亮为“内阁首辅大臣”,确立了诸葛亮在蜀汉政坛一哥的地位。

自三国鼎立以来,曹魏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而在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本就弱小的国势更加雪上加霜,这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开头说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按正常的逻辑讲,实力弱小,就应该保境安民,不主动向大国挑衅。但蜀汉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建立至灭亡四十余年间,可以说是“生命不息,攻魏不止。”一次次穿越千山万水,悲壮的向北进攻,又一次次失败,最终无力再战,被司马氏控制着的魏国一朝灭亡。

先不说蜀汉为什么要不断的北伐,只谈谈诸葛亮时代的北伐问题。诸葛亮之所以不顾与曹魏的国力差距,屡次北伐,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蜀汉的立国方针就是消灭曹魏,复兴汉朝。刘备出道江湖以来,一直举着“复兴汉室”的政治旗帜,态度极为坚决。如果蜀汉建国后,和曹魏称兄道弟,或者干脆称藩称臣,那么蜀汉就在天下人面前自动丧失了道义上的高度,蜀汉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进而影响内部稳定。

二、基于第一条,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所以北伐曹魏的历史任务自然就落到了诸葛亮的肩上,诸葛亮北伐,不过是继承了刘备的遗志而已。

三、诸葛亮虽然当上了蜀相,但他在政治上并不是益州土著派系。诸葛亮在官场虽然属于武官系统,但他在当丞相之前,一直没有独立建立军功的机会。在乱世中混江湖,要让弟兄们心服口服,没有军功,是绝难服人的。

如果诸葛亮按兵不动,那么诸葛亮就很难在益州官场树立自己的威信。无论是从蜀汉政权的角度,还是从诸葛亮自身利益的角度,北伐曹魏都是诸葛亮没有选择的选择。

四、蜀汉的存在对魏国来说是重大的战略威胁,如果蜀汉不主动出击,以攻为守,那么魏国就会大举进攻蜀汉。正如《后出师表》所说“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从这个角度来说,蜀汉北伐也是无奈之举。

五、北伐曹魏符合诸葛亮本人的政治理想,诸葛亮早年就在《隆中对》提出了分兵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构想。只可惜关羽大意失荆州,从荆襄北伐成为泡影,诸葛亮只能走艰难的山路。但诸葛亮灭魏的决心从来没有变过。

北伐曹魏虽然是蜀汉的立国方针,但夷陵败后,蜀汉暂时没有实力发动战争,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养精畜锐,来年再举。蜀汉的疆域和曹魏比起来,实在过于弱小,蜀汉自失荆州之后,只实际控制着益州,偏居西隅。

一般来说,东汉三国时期的益州,明显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北部、南部。北益州是蜀汉国土的主体,约为大渡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南益州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南中地区,这里胡汉杂居,经济相对北益州来说,经济比较落后,但战略价值却非常重要。

刘备之前的西蜀政权对南中地区的控制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当夷陵之败后,南中几大豪强,比如建宁土帅雍闿、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都造了蜀汉的反。南中几郡的叛乱,导致本就疆域狭小的蜀汉平白少了一半国土,三面受夹击,生存压力空前增大。

诸葛亮想要集中全蜀之力北伐曹魏,就必须先解决南中叛乱,这是一个诸葛亮无法选择的命题。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经过了两年多的隐忍休整,诸葛亮亲提锐旅,南征南中。

好在南中几郡的军事实力都明显弱于蜀汉正规军,蜀军在南中并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敲掉了雍闿等叛将。即使是在南中地区威望甚著的土帅孟获,诸葛亮也没把孟获当盘菜,七擒七纵,遂成历史佳话。

诸葛亮在南中的行动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不以兵耀威,而是以德服人,确保南中几十年的政治安定。其实以孟获的军事实力,诸葛亮真想杀他,第一擒的时候就可以开刀了。诸葛亮攻心为上,最终将孟获感动的泪流满面,发自肺腑的向诸葛亮起誓“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圆满的完成了南中战略,稳定了大后方,同时获得了南中地区大量的物质支援,这对日后北伐曹魏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帮助。历代战争的胜利者,无不有一个稳定而丰饶的大后方,无论是政治意义,还是军事意义,亦或是经济意义,大后方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对蜀汉来说,对南中的军事行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北伐曹魏的前奏。南中平定之后,诸葛亮一边调整休养,一边积极准备发动对曹魏的战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一切准备就绪后,诸葛亮心情复杂的给皇帝刘禅上了那道《出师表》,继续他人生的冒险之旅。

我们不从现实政治利益的角度来看,而是从感情的角度来看《出师表》,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动了真感情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除了明确了北伐曹魏的战略任务外,其他的多是在和小皇帝刘禅谈心,谈自己的人生,谈先帝(刘备),也谈到了刘禅本人。

当年刘备“迎娶”诸葛亮的时候,是刘备人生中最为落魄黯淡的时期,“(诸葛亮出茅庐后)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已经二十一年了。人生中有几个二十一年?可以说诸葛亮的大好青春都奉献给了刘备,风风雨雨这么多年,难怪诸葛亮无限感慨。

诸葛亮是铁了心要北伐,但诸葛亮最担心的并不是曹魏,担不担心,曹魏的实力都明摆着。诸葛亮最不放心的是刘禅,阿斗平庸之才,更兼年少无知,诸葛亮不在他身边,最怕阿斗学坏。所以诸葛亮以“相父”的身份半是劝诫、半是警告阿斗:“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最大的魅力并不在于诸葛亮的雄心壮志,“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在于诸葛亮的真情流露。我们可以想像的见,一千七百多年的一个夜晚,在卧室里,须发皆白的诸葛亮借着蜡烛的微光照映,伏案走笔。写到动情处,诸葛亮不禁泪流满面……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小说在线阅读_第5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姜狼豺尽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第5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