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十六美丽的花瓶——记三国几大政坛旗手(华歆、王朗、许靖、张昭)

上华歆、王朗

自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谁打下的江山,江山就是谁家的。不过帝王坐江山,却不可能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累都累死了。帝王都会通过官僚系统来体现自己的意志,帝王制定好大政方针,然后具体的脏活累活就交给大臣们去做。

因为大臣各自职能的不同,大臣通常都分成好几种类型,这和公司经营是一个道理,有技术研发部门,有公关策划部门,有法务维权部门,还有一线生产部门,各司其职。

其他时代的历史在这里不多说,只以三国为例,三国的大臣也有好几种不同的类型。大体来讲,可以分为假皇帝型,如诸葛亮;总管型,如荀彧;智库型,如郭嘉、法正;二当家型,如周瑜、鲁肃;老黄牛型,如顾雍、蒋琬。

这几种类型今天都不讲,而是讲另外一种类型的,就是花瓶型的大臣。花瓶型的大臣相对其他类型来说比较特殊,这些大臣论级别,基本上都在群臣之首,在官场和士林威望较高,但他们往往只代表一个政权的政治形象,却没有具体的权力。

我们经常提到的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外加一个太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政治花瓶,但却是官场上不可缺少的美丽点缀。至于具体的人选,以三国为限,可以挑出五位——魏司徒华歆、魏司空王朗、魏太傅钟繇、蜀汉司徒许靖、吴辅吴将军张昭。

华歆虽然是曹魏官场的一线重臣,但他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迹,典型的有虚名而无实权。因为奉行“丑化曹魏”的原则,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就把华歆丑化成了一个得志忘形的小人。

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回,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让出帝位,建立魏国。华歆按剑指着跪在地上听封的刘协,厉声而言曰:“立一帝,废一帝,古之常道!今上(曹丕)仁慈,不忍加害,封汝为山阳公。今日便行,非宣召不许入朝!” 活脱脱一副小人嘴脸,让人愤慨。

虽然这件事是罗贯中胡编的,有意丑化华歆的,但历史上的华歆做过对不起汉朝的事情。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伏皇后的父亲伏完试图诛杀曹操。事败,曹操大怒,让华歆去收拾伏皇后。华歆为了巴结曹操,毫不顾及廉耻,骂骂咧咧地牵着伏皇后关了禁闭,不久伏皇后被杀。

这件事是华歆一生中永远洗不掉的人格污点,不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搞一刀切,做了一件坏事就将其彻底否定。人性格上的两面性,在华歆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每个人其实心中都有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华歆自然也不例外。

除了牵扯伏皇后外,华歆的人品并不算特别的恶劣,历史上的华歆以“清纯”闻名,绝不是浪得虚名之辈。华歆曾经做过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在任期间,豫章虽然谈不上风调雨顺,但至少社会比较安定,“吏民感而爱之”。老百姓其实是很好打发的,只要别天天折腾他们,让他们有口安生饭吃行了。

华歆做了官,不过他真正的身份是国家级的清流名士,当官对他来说几乎算是副业。华歆还算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重,后来孙策率兵攻打豫章,华歆清楚自己不是孙策的对手,立刻开门迎接孙策,避免了杀身之祸。

政坛上的华歆无足轻重,孙策根本不会将他放在眼里。但文坛上的华歆,却是盛名在外的大人物,所以孙策对华歆极为尊重,甚至以学生礼拜见。华歆经常参加江南士大夫的聚会,因为华歆风流俊雅,每次都是华歆大出风头,史称“皆出其下,人人望风”。

华歆这个人喜欢出风头,他轻易不放过显摆自己的机会,功利心比较强。《世说新语·德行》记载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很能形象地说明华歆为人处事的风格。

华歆早年和名士管宁私交非常好,二人合伙经营一片菜园子为生。有一次管宁偶然间在菜地里锄到了一块金子,管宁不稀罕这东西,但华歆却捡起金子,看了一眼,才丢掉了。华歆的举动让管宁非常不舒服,但也没说什么。

后来二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突然外面有个大官人经过此地,吹吹打打,管宁视若无物,继续读书。华歆有些沉不住气,丢下书本跑到外面瞧热闹,非常得羡慕。管宁怒不可遏,立刻用刀将席子割成两半,和华歆断绝了关系。这就是著名典故“割席断交”的由来。

其实读书人有些功利心也没什么不好,说的雅一些叫事业心,如果读书人都像管宁那样隐居避世,帝王通过谁来治理天下?华歆人品并不恶劣,至少胸怀是有的。

后来曹丕称帝,让公卿大臣举荐贤良君子,华歆不计较当年管宁的“割席之辱”,推荐管宁入选。等到魏明帝曹叡继位时,华歆又上表请辞太尉的职务,推荐管宁接替他。华歆这么做非常不容易,割席断交不是一般的耻辱,但华歆却坦然如常,这份胸襟气度,让人敬佩。

同样是在《世说新语·德行》篇,还记载了一件事,有一次华歆和王朗为躲避追杀,同乘一条船逃生。小船没划多久,岸上就有一个人招手请求上船避难。华歆嫌船小,不想让这个人上船,王朗觉得这条船足够再容纳一个人,就请这个人上船共渡。

后来追兵越来越近,可能是小船划得太慢,王朗就有些嫌弃刚上船的这个人,想把他推下水,却遭到了华歆的反对。华歆认为既然人家上了船,怎么能再把人家推下去,这样做也太不仁义了。在华歆的坚持下,三人都安然逃生。

还有一件事非常感人,魏国不知道打了什么胜仗,抓了一些女俘,分给大臣们做奴婢。华歆虽然也接收了女俘,但随后就给女俘寻了一个好婆家,嫁了出去,可能还不止是一个女俘。

说句不太厚道的话,华歆后来“日行一善”,很有可能是因为当初牵扯伏皇后,在良心上有所亏欠而做出的道德补救。但如果真是这样,恰恰说明华歆是个能守住自己良心底限的人。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说到底还是有药可救的。华歆能做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不必对华歆求全责备。

下接……

上接……

王朗部分

说完了华歆,再来讲一讲王朗。王朗和华歆几乎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他们早期的宦海经历极为相似:

一、华歆劝过冀州刺史王芬不要谋废汉灵帝刘宏,王朗也劝过徐州刺史陶谦要忠于朝廷。

二、二人都任职江东大郡,华歆是豫章太守,王朗出任会稽太守。

三、二人的地盘全部被小霸王孙策占领。不同的是华歆主动投降,而王朗则武力反抗,失败后才投降孙策。

四、二人皆是江东第一等的清流名士,最后都在曹操的邀请下回到中原,成为曹操手下的名士双璧。

不过曹操是个明白人,像华歆、王朗这等级别的人物,来到他帐下,只能做美丽的政治花瓶,是不能具体做事的。一个政权能不能得到士林的普遍拥护,就看身边有没有第一等的名士。当时中原能够达到华歆、王朗级别的名士不多,比如孔融、杨修等人。

本来王朗在孙策手下混得不错,如果王朗不离开江东,到了孙权手下,他的名士级别甚至比张昭还要高。但王朗心里有一本账,在东汉末年,真正的士林中心还在中原,江东只是临时避难场所,一旦有机会做中原名士,大多数人是不会拒绝的。后来曹操下江南,荆州清流帮和江东清流帮哭着喊着要降曹,就是明证。

王朗和孙策一直处在敌对状态,与其留在江东做名士,不如回到中原做个更光鲜的名士。王朗为了回到中原,他从曲阿出发,跋山涉水辗转了一年多,才来到曹操身边。

下接……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小说在线阅读_第3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姜狼豺尽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第3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