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不过因为东吴占领长江北岸,控制南岸四郡的刘备集团的发展遭到了沉重的战略打击。在刘备的外交争取下,东吴在荆州的扩张稍有些收敛,并把江陵借给了刘备。但孙权为了彻底封死刘备集团的生路,还是同意了周瑜的意见,让周瑜率兵西进取蜀。但还没有等周瑜在历史的画卷上涂抹属于自己那一抹亮色,周瑜的生命就在回江陵的路上中结了,时年三十六岁。

历史总是这么奇妙,在一些伟大人物即将扭转历史方向的那一刻,突然将他们请到天堂,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周瑜取蜀的计划到底可不可行,下面简单分析一下。

关于取蜀的战略目的,周瑜在和孙权的对话里说的很清楚:现在曹操新败,暂时没有力量对我们(东吴)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这个的战略缓冲期,去攻打相对较弱的刘璋。如果拿下西川,再北取汉中张鲁,与西凉马超集团联合,从西、南、东三个方向进攻曹操,则大事可图。

如果周瑜不死,东吴真的可以顺利取下西川吗?恐怕不太现实。在周瑜的取蜀战略中,提到了曹操、刘璋、张鲁,甚至和东吴不靠谱的马超都提到了,却偏偏漏掉了处在东吴腹心下的刘备军事集团。这是周瑜瞧不起刘备的实力,有意忽略,还是一时头脑发热,忘了刘备?

周瑜取西川一旦成功,刘备将遭到灭顶之灾,界时东吴(取西川后)将对刘备控制的江南四郡形成半月型战略包围。而交州军阀士燮对东吴也处在半臣服的状态,东吴几乎可以说将刘备捏在手心上,随时可以灭掉刘备。

即使东吴联合马超,一时半会也吞不掉曹操,曹操多大的块头,何况曹军整体实力依然强悍。东吴最有可能的就是先吃掉刘备,和曹操形成南北朝格局。

从刘备的利害角度讲,刘备绝不可能坐视东吴从自己的家门前大摇大摆的路过取蜀,否则自己的饭碗就砸了,何况取蜀是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制定的发展战略,刘备早就对益州垂涎三尺了。

刘备半耍赖半威胁的告诉周瑜:“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这是刘备一个明显的军事信号:只要你敢过我家门,别怪皇叔我背后给你捅刀子。

刘备绝不是罗贯中笔下只会哭鼻子的主儿,而是三国响当当的狠角,说得出,做得到。刘备分派兵力,扼住吴军入川的必经要道,摆明了要和孙权玩命的架势,孙权只好作罢。

其实即使吴军穿过刘备的控制区,也未必能在短期内通过武力消灭刘璋。后来刘备举荆州精兵,帐下精锐除了关羽,几乎全部上阵,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吞掉刘璋。

吴军几乎孤军深入,军队给养如何解决?指望刘备给孙权补给?做梦去吧。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吴军入蜀,刘备肯定会和孙权拼命。在这种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即使周瑜不死,不知道天才的周都督如何面对这个烂摊子。

人可以天马行空的幻想美好的未来,但终究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刘备的存在,决定了周瑜取蜀只是一个梦想。这和几十年后孙权想利用辽东军阀公孙渊称臣而据有辽东一样,想想而已,千万别当真。

不过周瑜是东吴顶尖的战略型统治帅,他的早死对东吴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孙权得到噩耗后,痛哭流涕。好在周瑜在临死前推荐了鲁肃,鲁肃同样是战略高手,有了鲁肃接班,孙权依然可以安心做他的江东王。

十四 柱石之臣——东吴军界的双头鹰(周瑜、鲁肃)

鲁肃是继周瑜之后,东吴少有的高端战略人才,鲁肃在三国历史上的分量,并不逊于诸葛亮。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却将鲁肃写成了一个搞笑小丑,抹黑的一塌糊涂,对鲁肃来说实在不公平。

当然在演义中,尤其是赤壁之战那一段,鲁肃只是个配角,罗贯中也只是几笔嬉笑怒骂就带过去了。最惨的是周瑜,一个风流倜傥、志向远大的东吴大都督,被罗贯中丑化成了心胸狭窄的小人,成天被诸葛半仙捉弄……

话题回到鲁肃,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帐下的首席政治分析师,其实鲁肃从某个角度来说,则是孙权帐下的首席政治分析师。周瑜虽然也擅长战略规划,但鲁肃对孙权集团发展的规划要更早,具体时间大约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死后不久,这一年鲁肃二十九岁。

在上一篇《赤壁之战》中,我们讲过了鲁肃的《榻上对》,二十九岁的鲁肃那时刚刚在周瑜的推荐下来到孙权帐下谋差事,如果不亮几手绝活,恐怕孙权都瞧不上他。

鲁肃《榻上对》的主旨思想是立足江东,鲸吞荆州,然后北向与曹操决战。由于鲁肃的性格比较内敛稳重,他提出的这个争霸战略不如周瑜的取蜀战略那么激进。鲁肃主张稳扎稳打,“以观天下之衅”,就是站稳脚跟,等待机会。

在东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鲁肃的《榻上对》可以说是一篇纲领性的战略方针,足可以和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隆中对》相媲美。不过具体一点说,《隆中对》对刘备集团发展战略的规划非常细致,每一步该怎么走,都讲的明明白白。

而《榻上对》则说的比较笼统,鲁肃只提到了必须取荆州,保障长江中下游的安全。再放宽一些,也不过是取益州,“竟长江所极”。至于如何统一,鲁肃并没有一个完全而清晰的战略构架,以待时变而已,这一点甚至还不如周瑜的取蜀战略有明确的具体实施步骤:北结马超,共攻曹操。

孙权本人并不擅长战略规划,基本上是周瑜、鲁肃指到哪,孙权就举着菜刀杀到哪。鲁肃死后,孙权最大的战略目标居然只是夺荆州,甚至还以偷袭荆州得手而沾沾自喜。

孙权帐下虽然文武济济,但具体分析,武将中的战术高手多,比如吕蒙、陆逊、徐盛;文臣中厚重君子多,比如张昭、顾雍、诸葛瑾等,一直缺少具有大局感的战略型人才。仅有的两个极品周瑜和鲁肃还都英年早逝(不包括孙策),对东吴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大的损失。

鲁肃的大局感非常强,周瑜死前推荐鲁肃主掌东吴军事是英明之举。鲁肃相对短暂的一生中,有两大亮点,一是《榻上对》,二是“联刘抗曹”战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告诉刘备,要抗衡曹操,必须联合孙权,两弱抗一强。鲁肃也敏锐的看到了,以曹操强大的整体实力,东吴单独抗曹非常的吃力,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联合刘备,从东、西两个方向对曹操进行战略牵扯,各取所需。

鲁肃是坚定的“连横”主义者,因为刘备在荆州还没有发展起来,势力单薄,鲁肃从大局考虑,劝孙权“以土地业备”,扶持刘备集团成长为能联合抗曹的一极力量。虽然鲁肃这么做都是为东吴的利益服务,但鲁肃不计一时一地之得失的大帅风度,值得赞叹。

鲁肃确实很有战略远见,他已经意识到以曹操和孙权(刘备)的实力,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看到统一了,“曹操不可卒除”。最稳妥的办法就是鼎足而立,守得住,才能打得开。

鲁肃的统一战略,说的直白一些,就是防守反击。在实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与强大的对手打对攻战,就等于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场面很华丽,结果很难看。

有些为鲁肃可惜的是,虽然鲁肃为东吴的天下耗尽了最后一口气,(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十六岁的鲁肃病逝于荆州前线,但鲁肃的“连横”战略却一直得不到孙权的认同。

孙权没有什么战略大局观,他能看到的,只是眼前的那点蝇头小利。在孙权看来,后来偷袭荆州得手的吕蒙比鲁肃更了不起,甚至还不太厚道的责备长眠于九泉之下的鲁肃,说吕蒙“图取关羽,胜于子敬。”目光短浅,让人摇头。

从战术角度来看,吕蒙偷袭荆州得手是场华丽的胜利,为东吴确保了西线的安全,彻底粉碎了刘备集团统一天下的梦想。但从战略高度来看,这场偷袭战却是孙权下的一招臭棋,败笔非常明显。

对东吴来说,他们的敌人不是西线的刘备,而是北线的曹操。换句话说,出于两弱抗一强的战略考虑,在刘备没有消灭曹操之前,几乎没有可能先对孙权下手。刘备严格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下棋,诸葛亮对东吴的态度是一直以“和”为主,不主动挑起战争。

孙权偷袭荆州,彻底得罪了刘备。虽然孙权在夷陵之战中战胜了刘备,但如果蜀汉不改变对吴国的仇恨态度,与吴国死扛到底的话,不知道孙权该如何应对?陆逊可以安心的防御刘备,那是因为的曹丕并没有给孙权施加强大的军事压力,否则,东吴两面受敌,会更加的被动。

所以,孙权如果真正缓解东吴的生存压力,控制淮河南岸地区才能基本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魏国驻守淮南头号军事重镇合肥的是名将张辽,张辽几乎就是孙权的克星。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小说在线阅读_第3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姜狼豺尽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第3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