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曾经对刘备攻取益州有过一定贡献的彭羕,和法正一样都是狂徒,但法正受宠,而彭羕则不受刘备、诸葛亮的喜欢,被发配到外郡。彭羕没捞到好处,就密约马超谋反,结果被马超告发。虽然彭羕在狱中悔过,但刘备还是杀掉了彭羕。

彭羕的悲剧就在于他不是法正,法正可以一朝得志,形色嚣然,而彭羕就不行。刘备杀彭羕,表面是因为彭羕犯的是谋逆大罪,于法当诛。但真实的原因还是刘备并不认可彭羕的才能,至少没到法正这个档次。

刘备用人有时很情绪化,在得蜀之后,继续留关羽守荆州是个明显的战略失误,但刘备一直不换人,最终酿成大祸。关羽因自身原因导致失败,刘备却把账算在了养子刘封和孟达的头上,最终逼死了刘封,孟达以上庸三郡降魏,致使蜀汉在北伐战略上遭到了严重的损失。

蜀汉中后期的人才凋零,刘备要负上一定责任,黑锅不能由诸葛亮一人背着。不过综合来看,刘备也是个用人的一流高手,在用人手法上不比曹操、孙权逊色多少。

陈寿说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因为陈寿本是蜀人,对故主的评价略有夸张,但大抵是公允的。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诸葛亮的职场生涯规划

因为《三国演义》的空前影响,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中国民间已经成为智慧的化身,笑称诸葛半仙。《说唐》、《薛仁贵征东》中的半仙徐茂公、《明英烈》中的半仙刘伯温,都是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原型塑造的。

通常认为罗贯中是神话诸葛亮的第一人,其实早在晋朝,神话诸葛亮的运动就达到了高丨潮丨。从陈寿开始,张辅、李兴、尚驰、习凿齿、袁宏等人扑天盖地的吹捧诸葛亮。到了唐朝,李白、杜甫、刘禹锡、裴度、吕温、温庭筠、李商隐继续给诸葛亮摇旗呐喊,诸葛亮想不出名都难。

在这几拨耍笔杆子的杰作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诗圣杜甫的那首《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这首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的最为动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跃然纸上。诸葛亮为了报刘备三顾之恩,拼了一辈子的老命,为刘备父子做牛做马,最终累死在战场上,悲剧性的结局更让诸葛亮赢得了千秋万代的感慨和同情。

诸葛亮二十七岁时被刘备伙同关羽和张飞强行劫出茅庐,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直到五十四岁病逝于五丈原。在这漫长二十七年的江湖闯荡中,诸葛亮虽然没有给历史交出一份多么漂亮的答卷,但至少他尽力了。成功,其实也就是一个自我证明的过程,有勇气去证明自己,就是一种成功。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祖籍是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附近)。诸葛亮生活在士族和庶族开始分野的东汉末年,但诸葛亮显然不是草根出身,而是出身清流名门。

诸葛亮的祖上是西汉元帝时的司隶校尉诸葛丰,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在官场上属于一线职务。诸葛丰是元帝时官场有名的刺头,为人刚直,不畏权贵,加之出身士林,历史口碑很好。世代传承下来,到了诸葛亮这一代,诸葛氏的清流名门地位已经非常巩固了。

东汉末年,士林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社会圈子,想让士林中人和你交朋友,要么世家出身士林,要么官位显赫,要么本人身属士林,不然他们是瞧不上你的。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虽然只任过太山郡丞,而且死的早,但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却是官场上的红人,官场和士林两路都能吃的开。

有了叔父这株大树,诸葛亮自然可以躲在树荫下乘凉,不用天天晒太阳。诸葛玄后来虽然丢掉了豫章太守的位子,但因为他和荆州牧刘表是至交好友,诸葛玄就带着侄子来到荆州地界安营扎寨。

刘表有两层身份,一是荆州的政治、军事领袖,一是荆州的士林(文化)领袖,有了诸葛玄做阶梯,诸葛亮很容易的就挤进了荆州的士林圈子。

当时天下大乱,荆州正处在南北汇集之地,大量士林中人在荆州进进出出。诸葛亮通过和他们的交往,可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对诸葛亮日后的职场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太平时代的中下级军官或者草头兵来说,他们要想谋取富贵,最方便的捷径就是生逢乱世,不然他们出头的几率极小,对谋臣智士来说也是一样。

这些文人虽然在士林圈中混的有头有脸,但基本都被排斥在官场主流之外,当然不是说他们都渴盼乱世,但至少他们在乱世中出人头地的机会更大。

如果东汉的太平盛世能多维持一百年,三国时代的那帮清流中,也就是袁绍、荀彧、荀攸、孔融、杨修等少数人进入官场一线的可能性更大,毕竟他们不仅出身一等清流名门,在官场人脉也极广。

诸葛亮在官场没人脉,当时在士林中名望也不算太高,“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这个“时人”只能是士林中人,乡间的草头百姓知道谁是管仲、乐毅?能知道姜太公就不错了。诸葛亮要是生活在盛世时代,不是说一定不能出头,但几率并不算太大。

诸葛亮自小读圣贤书,成天孔子云孟子曰,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满脑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说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明眼人都知道诸葛亮这是自抬身价,他甘心老死草野之间?鬼都不信。

读书人求仕是一种文化上的惯性,严光、管宁这样甘愿隐于草野的毕竟是极少数看透红尘的。当然读书人要求仕进,不能说他们是热衷名利,大多数读书人还是希望通过在政界的一番作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诸葛亮自然不会例外。

东汉选人制度主要是举秀才和举孝廉,要求各级官员推荐人才,由朝廷选择任用。本来这种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发现士林清流的可用人才,但随着东汉朝政的日益腐朽黑暗,权贵子弟往往凭着裙带关系上位,察举制度名存实亡。

黄巾起义以来,四海分崩离析,各路军阀横州跨郡,地域被人为的割裂。诸侯们用人往往是“拔出萝卜带出泥”,也就是通过任用一个人才,然后这个人才再推荐其他人才。比如荀彧向曹操推荐戏志才和郭嘉,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

除了领导者由上而下的考察人才,人才也可以由下而上的考察领导者,如果感觉这个领导者不适合人才,立刻卷铺盖走人。荀彧、郭嘉都是这样炒了袁绍的鱿鱼。也就是东汉名将马援说的:“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

诸葛亮即将出山的时候,天下形势已经日渐明朗,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西有刘璋,本地还有刘表,再加上离诸葛亮不远处的刘备,诸葛亮可以选择也就这几家而已。

现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四处投简历找工作,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互相选择的过程。当然因为就业压力太大,现在人才市场基本是供大于求的局面,所以用人者的选材面比较大,往往占据着主动。

诸葛亮差不多也面临着这样的就业形势,他应该选择哪一路诸侯做东家呢?有比较才有选择,诸葛亮应该早就开始对这几家诸侯进行暗中考察,并一一对比这几家公司和领导者的优劣,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就业评估。

诸葛亮在进行模拟选择的时候,事先给自己做了一个定位,就是他去了新东家,必须是这间公司的NO.1。诸葛亮自视甚高,平时自比管仲、乐毅,跑龙套的角色诸葛亮不会接单。

有了这个定位,问题就来了。

先说投奔曹操,曹操本人智力殊绝,再加上身边已经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刘晔、贾诩这些一线智囊。如果诸葛亮去了,曹操肯定会欢迎,曹操喜欢搜集人才是出了名的。但曹操不可能让诸葛亮这个年轻人做NO.1,不然置荀彧这些人于何地?

另外,曹操的为人诸葛亮应该是有一定了解的。阿瞒兄野心勃勃,早就对汉朝的天下垂涎三尺,这和诸葛亮这类正统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有冲突。诸葛亮跟了曹操,即使曹操让诸葛亮做首席智囊,一旦二人在政治思想上发生矛盾,荀彧的下场就是诸葛亮的下场。

再看孙权,要说诸葛亮跟孙权是比较方便的,因为诸葛亮的同胞大哥诸葛瑾就在孙权手下任长史,很得孙权信任。诸葛瑾当然希望弟弟能来江东和他一起做事,互相也有个照应,估计诸葛瑾没少在孙权面前给弟弟吹喇叭。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小说在线阅读_第1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姜狼豺尽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第1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