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孙策在死前,把江东军政大权顺利的移交给了二弟孙权,孙策向来就非常欣赏孙权,认为孙权是个守成令主。但孙权的弱点也非常明显,就是小富即安,他没有哥哥那么宏大的志向,只想做个江东王。无论是赤壁之战,偷袭荆州,夷陵之战,孙权的战略底线都是“保境安民”。

如果说曹魏的统一战略结束于赤壁惨败,蜀汉的统一战略结束于关羽失荆州,那么东吴的统一战略就结束于孙策之死。孙策死后,东吴军事集团改变了之前外向型的进取战略,而逐渐形成了内敛型的防守战略。

孙策实在太年轻了,上天要是给多给孙策二十年的时间,他不一定能灭掉曹操,但完全有可能消灭荆州的刘表集团。或者孙策再进一步吃掉刘璋,与北方的曹操或袁绍隔江抗衡。

局势真要发展到了这一步,那刘备基本没戏演了。以孙策的做事风格,一旦认为刘备有威胁,他会立刻对刘备下手,顺手收拾了诸葛亮。孙权之所以要借荆州给刘备,是因为孙权没有能力单独对抗曹操,所以必须拉刘备这个垫背的。孙策则不一样,有他在,完全可以直接和曹操掰腕子,根本用不着刘备来做战略支点。

许贡那三个不知名的门客在无意改变了历史,如果不是他们这几刀……

如果历史能穿越……

世家大族为什么瞧不起刘备——从刘备看东汉三国士、庶分野

俗话说的好: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由于社会地位的千差万别,开始出现以社会地位或生活习惯区分的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阶层或小圈子。

古代社会等级体系非常森严,王公贵族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趟来趟去,升斗小民只能蹲在墙角聊天磨牙:“今天您啃了几个窝头?”唐人刘禹锡在名作《陋室铭》(一说作者是崔沔)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想挤进鸿儒圈子,只有一个可能:端茶送水。

当然这种等级森严的小圈子从来只对社会地位,不针对具体的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果升头小民草鸡变了凤凰,就有资格挤进精英堆里,谈笑风生。而如果王公贵族不幸落了难,或者子孙后代沦为草根,对不住,这里不是您呆的地方,哪凉快上哪去。

落魄贵人或其子孙,即使头上戴着龙子龙孙的大帽子,照样没人买你的账,最典型的就是三国刘备。刘备是扛着“大汉孝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的镀金招牌,大摇大摆登上历史舞台的,可刘备得到他想要的了吗?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十一代孙,罗贯中还煞有介事的捏造了一份世系表,按辈分汉献帝刘协还要叫刘备一声族叔。实际上刘协是刘邦的第十七代孙,也就是说刘协足足比刘备高了四辈!估计罗贯中在造假之前忘记按史书的记载算辈分了。

虽然后世有许多人对刘备自称是汉朝宗室表示怀疑,比如裴松之说刘备“世数悠远,昭穆难明。”司马光认为刘备“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不过刘邦建国以来四百年,宗室派系极为庞杂,龙子龙孙成千上万,刘备是刘邦的后人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和刘备恩怨极深的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都自称是“汉孝景皇帝玄孙”,鲁恭王刘余后人,却没见有多少史家质疑刘表和刘璋的宗室身份。最不可思议的是,孙权还是兵圣孙子的后人,从孙武子到孙权隔了多少年?六百年!基本上很难听到对孙权身份的质疑。

先不说孙权对刘备来说是个外人,同宗刘表、刘璋同样“昭穆难明”,可他们却稳做一方诸侯,当时的荆州和益州冠盖如云,士林清流挤满了大街。为什么刘备却不招人待见?四处被人撵着要饭,当时名流多数都对刘备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他们从骨子里瞧不起刘备。

为什么刘表和刘璋对士林名流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而刘备没有?其实道理很简单,二刘之所以有票房号召力,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们的出身如何“高贵”,而且是他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最重要的是,他们和士林渊源非常深,这点是刘备无法相比的。

刘表就不用说了,当年的“八顾”之一,本身就出自士林。刘表文化素质很高,加之待人谦和,又有钱有势,自然受人尊重。刘璋是前益州牧刘焉的儿子,刘焉也是士林出身,“精学教授”,在官场上地位显赫,人脉很广,所以被刘焉父子吸引到益州的名士有很多。

刘备有什么?不过是个卖草鞋的,名义上是宗室,实际上是标准的底层草根,难怪豪门清流嫌憎刘备的出身。曹操虽然是“太监”的干孙子,但曹操是个富家子弟,加上本人文才飞扬,和名流打得火热。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都是一路诸侯,社会地位高,更不用说袁绍和袁术四世五公了。

刘备集团其实是由底层文士和武人组成的,不算许靖这些花瓶,除了诸葛亮和庞统可以称为清流名士,马超是贵胄子弟,其他人出身都非常低。这样的流浪军事集团,对清流名士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嫌弃还来不及呢,哪敢上刘备的破船?

世家名流之所以不接受刘备,人嫌贫爱富的本性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现实的世界中,谁不想攀高枝?另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就是从东汉开始,上流社会开始有明显的士族化倾向,士族和庶族的社会等级逐渐明晰,门第观念基本形成。

对于士族和庶族这两个名词,我们并不陌生。自从曹魏初年,陈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制度而被曹丕采纳之后,直到隋朝建立这三百多年里,士族垄断了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将庶族排斥在统治核心层之外。

中国迄先秦以来,至清亡为止,这两千多年来的政治体制一直反复循环。先秦之前是贵族世袭政治,西汉中后期以及东汉中前期是士大夫政治,钱穆先生称之为“士人政府”。而东汉中后期以降,士阀制度大行其道,又回到了贵族世袭政治的旧窠。

当然士族地位在魏晋南北朝中因为历史大环境中,每个时代都有会升有降,士族在政治上最辉煌的时期是东晋,东晋十一帝几乎全是傀儡皇帝,掌握最高权力的是高级士阀集团。

除了东晋,其他几个朝代,如魏、(西)晋、南北朝和隋唐,士族们都没有获得最高权力,但他们的经济、文化地位却处在社会金字塔的顶端。

隋唐开始实行了比“九品中正制”更为合理、公平的科举制度,但士阀的影响还非常大,比如唐朝几个有影响的豪门大院如京兆韦氏、闻喜裴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京兆杜氏,都是从魏晋时代就发达的老牌士族。真正废除这种“贵族政治”的是宋朝,宋朝的“士大夫政治”最终获得了统治地位,从根子上也铲除了士阀制度生存的土壤。

士族门阀制度从一开始就公开的维护豪门大院的各种利益,尤其是政治利益。各家士阀们几乎瓜分了重要职务,堵塞了贤路,将大量庶族出身的人才排斥在统治核心之外。

西晋左仆射刘毅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观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而同时代的大诗人左思更是激烈的批判士阀制度:“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

在“九品中正制”正式推行之前,也就是公元220年以前,社会等级虽然还没有魏晋那般森严,滴水不进,但也已经出现了士、庶分野的苗头。可以把高级门阀制度的兴起衰亡用太阳升落的时间坐标来比喻:

东汉———————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三国———————上午十点钟至十一点钟的太阳

两晋———————中午十二点钟至下午两点钟的太阳

南北朝——————下午三点钟至四点钟的太阳

隋唐———————下午四点钟以后至太阳落山

也就是说,高级士阀制度萌发于东汉,形成于魏,极盛于两晋,享余威于南北朝,残存于隋唐。

我们经常提到“士族”这个名词,士族有时也称为世族、势族、甲族,但“士族”的使用率比较高。“士族”的出现,和“士”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渊源,实际上“士族”主要就是从“士”这个阶层衍变发展过来的。

“士”是先秦史上的重要社会阶层,虽然在先秦诸侯国中,士只是统治集团的最底层,一等为卿、二等为大夫、三等为士。在古代,阶级的划分就是社会资源的分配,这个社会资源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地位,士做为统治集团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享受到这些特权。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小说在线阅读_第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姜狼豺尽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第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