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

民间有句老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少不看水浒”,是说年轻人读了《水浒传》,容易激发过剩的雄性荷尔蒙,跑上梁山做“替天行道”的买卖。“老不看三国”,是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到处充斥着诡诈与欺骗,成年人读了会变成曹操那样的老奸巨滑。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绝世双璧,《水浒传》走的是底层路线,写的是江湖侠客,以及仕途上的落魄不得志者。水浒虽然写的是北宋末年的宋江农民起义,但内容多属虚造,九分虚一分真。

与《水浒》同时代问世的《三国演义》走的则是高层路线,依托汉末三国的历史架构,写的是诸侯逐鹿,纵横捭阖,气势磅薄,让人心折!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社会影响极其深远,三国这段历史也借着罗贯中的那支妙笔,成为中国人最熟悉,也最亲切的时代。曹阿瞒是个白脸奸雄,诸葛军师是个半仙,周都督赔了夫人又折兵,关二爷仁义忠孝,刘皇叔哭过鼻子、摔过孩子……

因为《三国演义》的名气响的吓死牛,西晋史家陈寿苦心沥血编撰的正史《三国志》反倒不太为人熟知,更遑论南朝宋史家裴松之《三国志注》了。

《三国演义》被罗贯中写的花团锦簇,炫烂夺目,但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允许虚构的。清人章学诚将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度(参照正史)比为七分实,三分虚,确实很有灼见。

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心中:同样是大统一王朝崩溃后出现的乱世,三国和五代十国的历史轨迹极为相似,虽然这两段历史罗贯中都写了,但为什么罗贯中要详写三国而略写五代?《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苦心沥血之作,而《残唐五代演义》却写的七零八落,不成片断。

其实客观来说,罗贯中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五代十国(罗贯中只写五代)虽然承盛唐之后,却显的暮气沉沉,欺世盗名者如过江之鱼。正如元朝人张鸣善在《水仙子.讥时》所讽刺“说英雄是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五代十国能称得上英雄者廖廖数人而已,多是一些狗雄在穷折腾。好容易出了一个英雄柴荣,却如流星般划过了历史的天空,而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也不过用三言两语就带过了柴荣。五代十国的故事虽然够精彩,和明星如云的三国相比,似乎少了一层“商业价值”。

三国时代从东汉末年算起,长不过百年,却英雄纷起,豪杰遍地,“商业价值”极高。一代风流才子苏东坡站在名篇《念奴娇》迎风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和五代十国就象是一条抛物线的两个点,三国是“往上抛”,而五代十国则是“往下掉”。自安史之乱后,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大转型时期,由粗豪奔放进入了缜密严细,五代十国自然不讨人欢喜。五代十国虽然上继盛唐,下承隆宋,但宋朝人对五代十国多半没什么好感,尤其是欧阳修,将五代十国骂的几乎一无是处。

虽然三国是汉末唐初三百年天下大乱的开始,但毕竟就整个历史发展阶段而言,三国处在了历史上升时期。三国是乱世,不过却乱的精彩,肉麻一点说,“乱出了艺术”,三国热自然就长久不衰。

三国热实际上并不是从罗贯中开始的,早在隋唐时期,三国的故事就已经家喻户晓,“得之于道路,传之于众口”。别的不说,三国的那些明星大腕们都有自己的粉丝团,最典型的是诸葛亮,他的粉丝遍及古今。曹操也有大量的粉丝拥趸。

明星不是衡量一部戏或一个团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但却是非常的重要标准。曹操、诸葛亮、刘备、孙策、孙权、关羽、张飞、赵云、荀彧、吕布、马超、周瑜、司马懿,哪个单挑出来都是能压住场的一线明星。谁不喜欢星光灿烂的阵容?见了明星我们一样会尖叫,荧光棒满天飞。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们花钱就是要来看明星的!

当然明星扎堆容易造成剧情被弱化,但三国显然没有受到这个定律的影响,三国的人物层次分配的非常合理,一、二、三线都有,还有大量跑龙套的群众演员。我们不但记住了活跃在三国舞台的各路明星,也记住了精彩的三国故事,一张票看两路戏,赚了。

也许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心中的那个近乎完美的三国,更多的是指公元184年东汉黄巾起义以来,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这五十年的精彩历史。尤其是东汉末年那二十多年时间,几乎包揽了三国历史最精华的部分。比如孙策平江东、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借荆州、马超复仇、刘备入蜀,失荆州、失空斩、星落五丈原等。

其实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三国真正开始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曹操、孙策、袁绍、吕布、刘表、荀彧、荀攸、庞统、法正、郭嘉、周瑜、鲁肃、吕蒙、关羽都是东汉人。

不过正因为三国的精华部分都在东汉末年,所以陈寿写《三国志》时,也没有严格拘泥于时代分界线,直接把东汉末年划进入三国时代。就比如我们现在讲春秋、战国,这两个伟大时代实际上都应该称为东周,可大家都习惯了春秋战国,没人再计较什么东周了。

我们有幸处在旧历史阶段的终点和新历史阶段的起点,曾经的金戈铁马、庙堂谋略、儿女情长,都被我们收揽眼底。“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历史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能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站在历史面前,每个人都会感觉到渺小,我们应该充满敬畏的去审视历史。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也有许多角度和侧面,供我们切入,去寻找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感动。

我们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往回看,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那一段段精彩的片断,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的走近我们的内心深处,继续上演着他们的经典。

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三国的疆域划分

在谈三国的疆域之前,先把汉朝的行政区划制度简单的介绍一下,毕竟三国直接从汉朝脱胎而来,不讲汉朝,尤其是东汉,便没法说三国。

在中国的行政区划史上,“九州”这个词是注定绕不过去的,一直以来,“九州”都是古代中国的雅称。“九州”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夏书.禹贡篇》,据说是大禹治水后设立九州。关于九州之详指,向来说法不一,以《禹贡》为准,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过从夏商周直到先秦,州都不是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划,只是代喻。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将秦朝疆域划分为三十六个郡,后增为四十郡。自从吃饭赖账的刘邦敲掉了不可一世的项羽,建立大一统的汉帝国后,行政区划是郡国制,即诸侯国与郡县同时存在。

但郡国制有个最明显的弊病,诸侯权力过大,据有兵权和财权,最终导致七国之乱,险些砸掉了汉景帝刘启的饭碗。刘启也看穿了其中利弊,但真正对行政区划进行大手术的是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刘彻。

刘彻果然雄才大略,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双管齐下。一方面实行推恩令,让诸侯国在内部分封成若干个小国,削弱诸侯对中央的威胁。另一方面,刘彻为了加权中央集权,元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06年,刘彻创立了刺史部制度。刘彻将天下划分为十三个州,州长官称为刺史。

这十三个州是:司隶(地位相当于北京直辖市,今关中地区)、并州、荆州、充州、豫州、扬州、冀州、幽州、青州、徐州、益州、交州、凉州。西汉时的州部制度从严格意义来说不算正式的行政区划,只是监察区,州刺史就是朝廷派到地方监察吏治民生的钦差大臣。

因为是巡查地方,所以西汉的刺史没有固定治所,吃完上家吃下家,成天东游西窜。真正将州部制度固定下来的是东汉,从此州部制度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划,直属朝廷,相当于现在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东汉的十三州是:司隶(今陕西关中、河南沿黄河两岸地区、山西西南地区)

豫州(今河南东南部、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小说在线阅读_第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姜狼豺尽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势分三足鼎————————三国往事闲弹第1章

书籍
上一章
1/140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