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盾就去进谏,士会说:“倘若您劝他不听,路就绝了,还是让我先去说。”于是士会这个从秦国跑回来的前“请菩萨代表团”副团长,背了好几段诗经,劝晋灵公洗心革面。被说的一头雾水的晋灵公倒是不再射人了,改杀人了。他对杀人的兴趣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先是他的大厨师煮熊掌,没煮熟,晋灵公等不及,一把杀了厨师,又让妇女用车子拉着尸体从朝堂上经过,故意给赵盾看看我马王爷的三只眼。(算是杀鸡吓猴,表示我已经成年了,你给我小心点)。后来晋灵公专门养了一条杀人的猛犬,叫灵獒(念熬),简直就是条狼,身高三尺,色如红炭,能解人意。晋灵公的随从们,伺候稍微不周到,即放狗咬死。
灵獒,类似美国的Bull Dog,下巴的筋最厉害,咬住人绝不松口,不死不放嘴。灵獒的专职饲养员,享受中大夫待遇,相当于由畜牧局局长亲自饲养。
赵盾看看不行,说:这回该我去谏了。谏了一次,没用,于是“骤谏”,骤谏是怎么谏,不知道,大约像暴风骤雨那么夹着雹子去谏吧,一下子把晋灵公给谏急了。
古代进谏,虽然是为主子好,如鲁迅所说的:“老爷您的袍子有点泥,穿出去恐怕不好看呀。”但是谏也要讲技巧,你可以故作高深,说些“海大鱼”之类玄语引发对方好奇心,引老爷继续听下去,也可以像触龙说赵太后那样从拉家常入手,还可以像东方朔数落汉武帝奶妈那样正话反说,或者像优孟那样唱着戏“戏说”,师况那样弹着曲儿“曲说”,以及编个“三年不鸣”的鸟故事去说。总之,最好不要像鬻拳说楚成王那样举着刀子以死相谏。
可是赵盾这种根本没有笑肌肉和幽默感的执政大臣,只会一本正经找主子“犯颜强谏”。晋灵公本来跟赵盾就有代沟,寻求个性独立自由的他终于给逼急了,赵盾强聒不舍,他真想把赵盾的肠子一截一截抻出来绕在他脖子上,一勒,把赵盾勒断了气儿了事。
于是晋灵公派著名猛士鉏麑(音“除尼”)去暗杀赵盾。这个猛士呢,却是个慷慨悲歌的壮士,他后半夜扑入赵府,看见门开着,赵盾天还没亮就起来了,正准备上朝去呢。因为时间还早,赵盾坐在那里,端端正正穿着肥大的朝服,思索着国家的大事,不觉间睡着了,一派日理万机,公而忘私的样子,场面非常感人。
鉏麑觉得惭愧了,他从门里退出来,叹道:“赵上卿不忘恭敬,真是民之主也!”
鉏麑不愿意残杀国家栋梁了,但是违抗君命也是不忠,于是这个壮士,就“触槐树而死”——自杀了。
这是一个有名的故事,教育着无数后来的古人。鉏麑为了保全忠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无愧于“闻义能徙、视死如归”,被誉为刺客中的义士。
他有点类似《轧美案》的韩琪——负心郎陈世美派出韩琪到破庙里,去杀陈的前妻秦香莲女士及其小儿女。看见秦女士实在太可怜,韩琪不忍动手,就自杀了。估计编这戏的人是参看了鉏麑的故事。
古代没有手表,国君宫殿里设漏壶(铜壶滴水),水尽了,就敲鼓,城里的官员们听见鼓声,就出发上早朝。大臣们家里也有漏壶,但跟国君的壶未必同步,偶然起早了,像赵盾那样,等着国君敲鼓来喊,也是常事。
赵盾在等候上朝的时候,举止惟庄惟敬,神态肃然,活脱脱一个持重守正、一丝不苟的元老重臣形象,连刺客都被感动死了。史书上这画龙点睛的一笔,使赵盾的形象顿时无限美好,给人以信赖和无比的安全。
其实,赵盾虽然“炎烈”,却是很正直仁义的。有一次,赵宣子赵盾(不是两个人,赵盾死后谥为宣子。他爹赵衰谥为成子,两者都是美谥)在马路上走,看见一棵桑树底下有一个饿人。赵盾停下车,问:“你为什么被饿成这样?”那人回答:“我是卫国的留学生,回家断了粮,羞于乞讨,又不会偷,所以饿成这样。”(哈哈,活该。)
赵盾给了这留学生一些饭吃。可这留学生吃了一半,又剩了一半。要饭还挑食啊。赵盾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剩下一半,给我老妈预备着。我出国三年了,啥也没给家里攒出来呀!”(——哈哈,跟鄙人回来时一样。)
赵盾让这个留学生把它全部吃光,然后又拿出一袋子干肉,叫他送给老妈。留学生含着眼泪接受了。(估计回去,他会把上边的晋国商标撕了,说这是从卫国买来的洋货!)
(顺便说一句,那时代的肉往往是生制,牛羊鹿麋的里脊肉,用棰捣碎,去筋,日晒或烟熏,不经火化,就是肉干儿,在没有冰箱的当时易于保存,是最古老的吃肉法,现在的金华火腿比较类似它。)
对于这个富于爱民之心的赵盾,晋灵公派猛士鉏麑去谋杀他不果,接下来是另一轮谋杀。
九月,教唆犯屠岸贾给晋灵公出主意,摆下鸿门宴,要宴上杀死赵盾。我们应该记住屠岸贾这个名字,因为他差不多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坏宦官,后来据说也是他害赵氏灭族。
收到了吃饭的邀请后,赵盾对自己亲手扶立却日益荒谬的小昏君,了解很深。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赵盾明白这一点,但是君命不可违,赵盾还是带着副官提弥明昂然赴宴。(提弥明是他的车右,战车上的保镖。)
酒刚开始喝上,两厢的晋灵公甲士也布置好了。提弥明从殿下看看不是好事,就两三个箭步,登堂而上,拉住赵盾说:“按照礼仪,国君赐酒,喝三杯就够了,再多喝无礼!咱来这儿又不是为了喝撑自己的!”说完,拖了赵盾就往外跑。
屠岸贾赶紧叫唤:“两边——!关门——,放狗——!”
只听那只灵獒“嗷——”地一声大蹿到殿当间,直咬赵盾。(据说它前面已经被训练过了:屠岸贾做了一个皮质的模拟赵盾,穿着赵盾衣服,肚里却是宝路狗粮,训练这狗扑上来咬它)。也许是这只灵獒闻了闻,发现赵盾肚子里没有狗粮味儿,有点犹豫。总之,提弥明是个训练有素的保镖,力能撕虎,他施展武功绝学,三拳两脚竟把半人高的恶犬击毙。呼啦后面的甲士又全上来了。赵盾抱脑袋夺门而出,提弥明断后,被砍成肉泥。甲士刚要再追,自己内部却开了花了——其中一个甲士反水,就是桑下那个饿人,现当了晋灵公甲士——他霹里扑噜跟同僚甲士猛殴成一团。
一看敌人自己斗起来了,赵盾赶紧撒丫子以跑丢了鞋的速度逃出宫殿,来到大街上,侥幸逃得活命。(说跑丢了鞋不太准,当时见国君必须先脱鞋,剑履上朝那是特权,所以赵盾是光着脚跑的)。
赵盾光着脚站在大街上,也不敢回家,出城往国境线奔,打算像他爸爸赵衰似的,也跑到翟国去避难,半路上,却遇上了堂弟赵穿。
赵穿是个莽撞人,就是河曲之役里的惹祸份子兼大嘴巴。他扯开大嘴嚷嚷道:“哥哥呀,不跑,国君忒不讲理,我去面见国君,给你调解调解吧。”
于是赵盾在首阳山等候消息,莽撞人赵穿见了国君晋灵公,二话不说,就把这个可恨又可笑、可悲又可怜的昏君小伙子给杀了,尸体倒在朝堂,上面沾着酒菜。晋灵公就这么死了,他其实满可以不当国君,当个春秋时代无忧无虑的乡下野小子多好,爱怎么打鸟怎么打鸟,不会有人来进谏。
赵盾回朝主事,准备再立新君。
赵盾让赵穿从洛阳迎来晋襄公的弟弟黑臀,即位为晋成公。此人是重耳最小的儿子,名叫公子黑臀(实在不雅),大约生下来屁股有块胎记,估计还是黑的,所以叫这名字。黑臀和重耳,爷俩的名字倒是满配对的!
晋国更始,皆大欢喜。不料,这时候,有名的史官董狐却出来了,他在国家档案里写道:“赵盾弑其君。”赵盾很惊诧,瞪着眼问董狐有没有搞错。
董狐回答:“你是国家正卿,你逃跑但是没有逃出国境,你回来了也没有杀死作乱之人,我不说你弑君说谁呢?”
赵盾没奈何,有口难辩,替赵穿背了这个恶名。这就是所谓“董狐直笔”,传为史学美谈,也推崇了“忠君思想”(关羽夜读《春秋》,想来读得滚瓜烂熟,所以才变得那么“忠”啊!)。但赵盾没有借助自己的冲天势力强求董狐改写,也不杀这个仗义直笔的董狐,可见他的确“心古”一些,比起后来齐国连杀两个史官的崔杼,或者大兴文字狱的“我大清”,要雅量高致得多了。
后来孔子听到这件事,说:“董狐是古代优秀史官,据法直书,毫不隐瞒。赵盾是优秀上卿,遵守法制,甘愿承受坏名声。可惜呀,如果赵盾逃出国境,也就免除罪名了。”——难得他老人家夸别人一句好。
赵盾使人联想起明朝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张居正也是大人带小孩,辛辛苦苦地教小孩读书,抚养成人(小孩明神宗)。然而小孩长大以后,却反咬大人,因为大人从前对他管教束缚太多了,所以走向报复的极端。唯一不同的是,张居正先死掉了,明神宗报复他的时候,只是抄了他的家,逼死他的一两个儿子。赵盾就惊险多了,晋灵公反咬他,简直咬得要死,他在消极的自卫中,又落了“弑君”恶名。世人都很同情赵盾,不过张居正也不是没有人非议,千秋功罪,还待后人评说吧。
附记:晋灵公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谋杀赵盾呢?仅仅是因为赵盾进谏太多了?或者是叛逆期所致?鄙人觉得这些解释都不够严实。因为我也有过叛逆期,但我并没有想过要杀家长或老师。
实际上,据不佞斗胆认为,晋灵公与赵盾之间的矛盾,是国君与强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赵盾,虽然是个仁义的大臣,对国事也奉公尽瘁好比诸葛亮,但确实他已经权倾内外。他可以直接决策派出多国部队赴中原攻击不服气的附庸国,甚至开创了以卿大夫身份召集列国盟誓的历史先河,而晋灵公则只能虚位拱手,号令走不出禁宫。赵盾主观上是忠的,但客观上已经上侵了晋灵公的权力。所以晋灵公之斗赵盾,是形势使然。在晋灵公一方(包括他身边的宦官们)看来,不杀赵盾,晋灵公永远就是个孱主。(如果不是刘禅暗弱,也会反诸葛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