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霸主相比,秦穆公是个热心肠的家伙,性格质朴,没有太多弯弯绕。他热心于公益事业,多次襄助晋国,以德报怨,扶立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三代君主,施恩并不图报,只在定立晋国社稷,功莫大焉。
我们知道,在齐桓公、宋襄公死后,长江流域的楚成王咄咄逼人,眼看有席卷天下之势,黄河中游以北的山西大地上,突然勃兴了一个国家,遏制住楚国北侵的势头。这就是晋国。正是由于秦穆公的长期支持,才促成了晋的勃兴,使得晋国成为抵御南方强楚的中流砥柱。秦穆公于北方之稳定,亦有功焉。
秦穆公还善于引纳人材,百里奚、蹇叔、公孙枝、孟明、丕豹都是外国人,辅他取灭西戎的智囊由余,也是外国人。秦穆公用人,不囿于本土家族的小圈子。
最值得一提的,秦穆公文采非常好。他向重耳一行人赋《诗经》多首,侃侃自如,作为一个荒远西陲的人,确实难得。秦穆公平时常引用《诗经》,给士兵开大会的时候,他谈到宽容、嫉妒、诚实这些话题,听者津津有味。总之,秦穆公绝不是个大老粗,他学问很深,是春秋五霸中文采最好的。他讲话引用的“大风有隧,贪人败类”一句,语出《诗经》,意思很奇,现在学者都搞不懂它。
独霸西陲又两年后(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掉。估计是他的继承人为了表孝心,或者如苏东坡所说,是“车家三良”(秦国本地的三名高级知识份子:车奄息、车仲行、车针虎,时人号之“车家三良”)感觉恩主死了,再活着也没意思了,总之,“车家三良”等177人全部给秦穆公作了殉葬。这种开历史倒车的愚蠢做法,即使当时人都感觉不可思议,诗经《黄鸟》中表现了秦国人对车家三良的哀挽。
秦国本来地处偏僻,民智闭塞,高级知识份子寥寥无几。又这么一殉葬,秦国大触霉头,秦穆公的霸业终于是昙花一现,后来的秦国又寂静无闻于中原了,直到战国时代才二度崛起。(而晋国则一直人才济济,霸业持久不衰。)
顺便说一句,秦穆公生的女儿都不错,除了嫁给晋国人制造“秦晋之好”成语,最有名的一位爱女就是“弄玉”了。弄玉小姐天生冰清玉洁,对权力和名位都不感冒。她喜欢吹笙,非要嫁一个能与她的笙歌匹敌的郎君。后来,不食人间烟火的华山隐士潇水(对不起,是萧史),吹着箫,把这个美女泡到了手。俩人一起乘着凤凰飞翔而去。这是古代很有名的美丽故事,为数不多的金童玉女顺顺利利把婚结了的案例。到了后代,爱情能否大团圆,就要取决于郎君能否中新科状元了。
但是,到了后来万恶的封建时代,觉得俩人合乘凤凰影响不好,就让萧史下来改乘龙,这也就是“乘龙快婿”的来历啦。
海南是不是地震了我今天一直帖不上文章
我回复了几条留言 帖了几次也帖不上来:(
五
作为本章结束,我们回顾一下秦穆公“独霸西戎”的这块热土,这片未来一统中华的土地。
秦国这个地方,现在叫做陕西,早在两三百万年前,伴随着人类的起源,从西伯利亚吹来一股冷风,飘浮着许多黄色的尘埃,逐渐降落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堆积成厚厚的一层,这就是黄土高原,堆积之厚达到几十米到几百米。
但是这个黄土风,比现在北京的沙尘暴有营养,那是欧亚大陆深处最肥沃的表层土,被风吹来的,富含钾和磷,很快培养起繁茂蔽日的森林。《尚书》说:“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就是赞美这块黄土地是块肥地。
这种黄土最为奇特之处在于,黄土颗粒具备自行肥效能力,它颗粒疏松,颗粒间有孔隙,颗粒上还有柱状纹,可以形成“毛细虹吸现象”,犹如海绵,把蕴藏在深层土壤中的养料提升到顶层。顶层养分被庄稼消耗光了,下边还可以继续“虹吸”上去,供植物根部吸收。所以这块土地一直是只需要靠天就有饭吃的,据说就是现在也是播种后只施一次肥,庄稼根本不用人管,到时候收就好了。这也是秦军强盛的原因之一,大量农闲时间可以用来组织打仗。
这块肥沃土地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西安半坡村遗址昭示了6000年前的小米粒和白菜籽。还有很多三角形、长条形的弓箭箭头,还说明半坡人是狩猎好手。那里还出土了最有名的“人面鱼纹彩盆”,中学历史课本上有。人面鱼,表示孩子生得象鱼籽那么多。
而这里出现的第一个名人,就是“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的黄帝先生——咱们所有人的名誉祖先。
这片黄土地上还从东向西流淌着一条大河,叫做渭河,流贯陕西,是陕西人的母亲河。河两岸形成极大的冲积平原,即所谓“关中平原”,我们可爱的秦人就生长在这里。
关中平原,地势平坦,水利畅足,气候温暖,由于黄土虹吸现象,土地极其肥沃,是一块连续耕作了7000-8000年的黄土地,至今还没有产生土地肥力递减现象,这在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个奇迹。
关中地区被司马迁目为“天府”,而且四面被群山环抱,只有少数关口可以通行出入。向东有函谷关和潼关,向西有大散关,南为武关,北部萧关,这也是“关中”名称的由来。
函谷关,是关中平原的东大门,处于连绵的崤山山脉谷道上。“崤之战”秦军丧师的地方就是这里。后来这里修成一座雄关,大号函谷关。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出使秦国,危急而速返,到函谷关天还没亮,关门紧闭,多亏了手下“鸡鸣狗盗之徒”,学周扒皮鸡叫而引起百鸡和鸣,才开关逃跑。
函谷关以西,后来又修了第二道防线——潼关。安禄山以一个月的时间从范阳打到陈留,从陈留打到洛阳,又从洛阳打到潼关,然而在潼关陷了半年一筹莫展。若不是唐玄宗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关与叛军交战,安大哥绝无攻入关去直捣长安的可能,可见潼关之险峻。
关中平原西部的屏障是大散关,在今宝鸡西南17公里大散岭上,山峰对峙,仅清姜河在悬崖峭壁中穿出一条窄路。曹魏守将郝昭在大散关挡住了诸葛亮云梯、冲车的二十余日进攻,可见该关之厉害。
武关是关中南下中原南阳的咽喉,在今日陕西与河南交接的武关乡,南临深涧,北接群山,是关中的东南部屏障。刘邦就是从南阳出发,偷袭武关,从而进入关中,兵指咸阳,取得灭秦的胜利。
萧关,是秦川平原向北的要塞,与内蒙古大漠隔绝。
秦国真是“四塞之固”。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很少有人能打到函谷关以西。周秦汉唐之取天下,皆以陕西关中作为根据地和国都,良有以也。
第九章 赵氏孤儿(B.C.620—B.C.607)
一
我所知道的第一个姓赵的人,就是追随重耳出亡的赵衰了。
赵衰名字听上去很衰,却颇有才度韬略,后来成为晋国的上卿,是个很正经的人,辅佐重耳成为春秋第三号出场霸主。
赵衰死在秦穆公辞世前一年,公元前622年,那一年,整个晋国都正在遭遇不幸,老一辈元勋——赵衰、栾枝、胥臣、先且居(先轸之子),全部同年逝世。晋国的将星曳着流光四下陨落,国人大恸,晋国这一年的流行乐,是哀乐。
晋国相应减六军为三军,国内政坛,出现真空。
当时的诸侯国内,是一种大家族政治,除了国君一族,国君分封出的狐偃家族、赵衰家族等卿大夫家族也是大家族,诸侯国的统治核心就是这些大家族。家族之间制约弥和、彼此消长。这些家族怎么共事呢?好办,在晋国国君下面,有两个小型班子,供这些大家族的掌门人们任职。一个是政府班子,类似内阁,一个是军队班子,管着国家军队。两个班子其实是一套人马,体现了当时文武合一的特色。这些大家族的掌门人们,在政府班子中时就叫六卿,在军队班子中时就称三军将佐(分别是上军将,上军佐,中军将,中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也是六个)。其中,中军将级别最高,是三军之长,又称三军之元帅,同时自动兼任政府班子里的六卿的最高长官,集军权政权于一身、位大权重,真是个肥缺。各大家族为了保家宜室,当然要争这个“三军元帅兼六卿之长”的位子,以保护本家族利益不受侵害,乃至提高本家族在晋国的地位,求得家族持续发展。
于是,人们发现,晋国目前最有资历和实力的两个家族——前朝元老赵衰的“赵氏”家族,与革命老前辈狐偃的“狐氏”家族,站在了角逐场上。为人正直不苟的赵衰刚死,把本家族的掌门人传给了众儿子中脾气火爆的赵盾;足智多谋、处事机灵善断但略带私心的狐偃也已殁,把掌门人位置传给了众儿子中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角色狐射姑。
狐射姑与赵盾,站出来,角逐三军元帅兼六卿之长的美丽岗位。
当时竞选还不至于有电视演讲,但是拉选票的活动却暗中进行。两个年轻人频频活动,说服各大家族与国君。狐射姑这人虽然能力不行,但是有资历,参加过重耳的长征,而赵盾从来不曾有补于国。最后的结果是,狐射姑胜出,荣任三军元帅兼六卿之长,当了晋国的CEO。赵盾落为中军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