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地方适合称霸。(距今四千年前,大圣人尧曾在山西南部办公,他的地盘在唐,所以又叫唐尧。所以“唐”这个字眼,从那时就有了。唐朝李渊在发迹前也在山西做唐公,中国人之被叫做“唐人”,跟山西渊源很深啊。)
大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小孩周成王和他的弟弟叔虞有一次在梧桐树下玩过家家。小孩周成王捡了块树叶,撕成玉圭模样(上圆下方,是诸侯的凭据),说:“你让我骑一下,我就把你封到唐国当诸侯。”这句本是戏言,但大圣人周公听见了。周公虎起脸说:“天子金口玉言,不能儿戏。”于是周公就不辞劳苦地从陕西镐京出发,去履行小孩周成王的戏言(周成王肯定觉得真没乐趣,话都不能乱说)。周圣人往东两百多公里,进入山西南部,灭了那儿的唐国,转封给叔虞。因为南临晋水,到叔虞儿子的时候,这里就改叫晋国。这就是晋国的建立。
这也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后人为了纪念叔虞而在晋水源头修建了大名鼎鼎的晋祠。
两百年后到了西周末期,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在骊山脚下,陕西地区被犬戎折腾得鸡飞狗跳,右边山西省的晋国人看不下去了,晋文侯就和郑武公一起去收拾后事,拥立周平王即位,护送平王离开千疮百孔的陕西,来到河南洛阳接茬过好日子。周平王很高兴,赐给晋文侯彤弓、彤矢、卢弓、卢矢,让他跟郑国一起,左右夹辅王室。
看见周平王过好日子,弟弟王子余臣也眼热,另立了一个中央,于是形成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天有二日的形势持续了十年,公元前760年,晋文侯杀死了“假”太阳,周平王才塌实下来,史称“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感激涕零的周平王发布《文侯之命》,给文侯发奖状,后人将这一锡命收入了《尚书》,称赞晋文侯“克慎明德”。
晋文侯高高兴兴地死了以后,晋国开始闹分裂了。
晋文侯有个弟弟,名字叫“成师”,因为他爸爸在生他那一年跟条戎作战,打胜了,所以叫他“成师”这名字取吉利。(可以理解成“成功的师”)。而晋文侯的名字叫“仇”,这名字太标新立异了,因为生他的时候他爸爸打了败仗,所以起这么个名字来砥砺自己。
从他俩的名字上分析,就知道这哥俩一定是对头(他老爹对他俩肯定也冷热有别)。果然,弟弟“成师”被封到曲沃(今山西闻喜县,闻喜是朱元璋起的名字),叫做“曲沃桓叔”。北边一百里处是他哥哥晋文侯的晋国国度翼城。相比之下,曲沃更大。等哥哥一死,哥哥的儿子即位。曲沃桓叔作为叔叔又产生了明成祖朱棣似的野心,想抢侄子的君位了。
经过三代努力,耗时67年,死掉很多垫脚石和绊脚石,曲沃帮的“曲沃桓叔”的孙子终于灭掉了翼城帮,独揽晋国大权,一年后他死去,公元前678年,他的儿子、我们飒爽英姿的晋献公(重耳的爹)即位了。晋国的勃兴,开始于晋献公。
二
公元前661年,晋一军扩编为二军,晋献公统领上军,太子申生统领下军。人马一多,不能积压在仓库里等着长毛。在鲁国发生庆父之乱那一年,晋献公和太子起兵灭掉耿(山西河津)、霍(山西霍县)、魏(山西芮城)三个周边小国,从东周这棵无人管理的果树上偷了三个软柿子吃肚里了,然后说,还不饱。
次年,太子申生又单独带兵击溃狄族皋落氏,攘夷工作也略见成效。基本上,晋献公主打对象是中原同姓之国,这帮老爷腐朽之极,你不打,他自己也会在柿子树上烂掉的。而狄人就不好惹了,属于涩柿,咬一口就倒牙,晋献公对他们采取“和亲通好、和平共处”的政策。
而晋国南面的两个华夏大野猪——虞国和虢国(念郭),因为养得又肥又美,成了晋献公眼里的唐僧肉。
虞国和虢国,都是老牌大诸侯,硬柿子,不那么容易捏。虢国跟周天子特别亲,当初郑庄公被罢免卿士一职以后,就是由虢公接的班。虞、虢两国又结有同盟,互为犄角,晋国开启战端,就要陷入两线作战,搏杀起来没有胜算,犯兵家大忌。
晋献公组织众大夫玩脑力风暴。晋献公说:各部门注意,前一时期,我爸爸和翼城帮的人对打,虢国一直帮着翼城帮。最近,我杀了一批翼城帮的政治犯,都是公子,但是罪大恶极者还有在逃,虢国这个破国,以为他名字难写就很牛,胆敢窝藏了好多这种在逃公子,我们应该怎么办?”
诸大夫说:打丫的。
哈哈,寡人已经派捣乱部队到虢国边境寻衅,虢国也增添了准军事人员沿边境旅馆驻扎,互相小规模冲突不断。可是,增置大军到前线,却需要经过虞国,怎么办?
大夫荀息经过脑力激荡,想出一个一石二鸟之计,说:“主公,我们用卑词厚礼贿赂虞国,拆散虢、虞联盟,再找机会使劲痛殴一顿虢国。不就行了吗?”说白了就是有名的“假虞灭虢”之计。
晋献公说:“好,我豁出血本去了,准备一百斤点心,你替我去贿赂虞国。”
荀息说:“这,这礼薄了点儿吧,人家可不是吃素的。”
“外加我的一个不要了的小妾,可以了吧。她从后面看还是挺漂亮的。”
荀息说:“请主公不要动怒,我看这也不足用,我看非送我们的稀世国宝不可,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
晋献公说:“你想要我的命啊,你想要我的命你就直说啊,虽然你这么含情脉脉地看着我,但你不直说你想要我的命,我怎么知道你想要我的命呢?你不直说想要我的命却说想要我的马,这不等于说要我的命嘛,你干脆直接要我的命得啦!”
为了一匹大马,晋献公值得这么着急吗。大马这个东西,现在看上去不是什么好货,光会爬在地上拉车,又脏又赖,招好些苍蝇,但是在古代,有钱人玩的就是声色犬马。马们住的是雕梁画柱,穿的是绚烂文绣,吃的是穷人过年才吃到的东西,平时养得膘肥体壮,一根杂毛没有,身上喷满香水,刷得锃亮,人见人爱,唐朝时候还训练群马衔杯祝寿而舞呢。
但是在春秋时期,我国的马种还比较差,个子小,力气弱(更像驴),到了汉朝引进西域宝马进行杂交,马的品质才逐渐提高。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春秋的马匹都是几匹捆在一起,拉战车,而不适合骑乘(否则就成骑驴打仗了)。
但是,山西(晋国)这个地方却出名马,河东、上党、太原三地盛产良马——因为靠近了大漠草原,唐朝时候这里还出过最负盛名的娄烦骏马。
晋献公是马痴,他所心爱的屈产良马,平时寸步不离,恨不得上厕所都要骑着,周末到郊外兜风,骑着该马,风驰电掣,等于驾驶一辆四轮驱动的奔驰跑车。因为这马产自晋国“屈”地,所以叫屈产良马。
晋国同时出美玉,垂棘之璧就是其中价值连城的一种。中国的黄金蕴藏量不多,所以大周贵族最崇尚的是玉器。“玉”这个字是“王”字加一点,表示王族佩带在腰间。玉经过琢磨,一般串成几组后悬佩在腰下,走起路来,互相碰撞,珠鸣玉响,清越尊雅,因此有节制步伐的肃穆作用——不能走太快喽。虽然玉多了会妨害走路的步伐,却正能表现贵族阶级不事生产,优闲儒雅的形态。所以深受君子们喜爱,所谓“鸣玉而行”。
晋献公是马痴,也是玉痴。他的这块垂棘之璧,凝重细致,色泽晶莹,令人爱完。晋献公对它细细把玩起来,就像现代女孩对彩屏手机那么痴迷,那么没够。
大夫荀息说破了嘴皮子让晋献公忍痛割爱,“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嘛。晋献公像被剜了心似的,慢慢地从怀里摸出马房钥匙,交给荀息说:“到时候你可一定要给寡人还回来啊。”
于是荀息一行人,你牵着马,我背着玉,往南出发奔虞国了。晋献公还在后边恋恋不舍呢,说:马儿啊,你慢慢跑啊慢慢跑,让我把你美丽的尾巴看个够。
荀息背着良马牵着美玉(错了)来到虞国。虞国现在叫平陆县,我们中学课文里边那个有名的抢救61个阶级兄弟,就是平陆县的“阶级兄弟”。平陆的枣子还非常有名,叫屯屯枣。关羽老家离这儿也很近,不知道关羽卖的是不是这种枣。
荀息到了虞国朝堂,施礼完毕,然后说:“虢国这个破国,派了一些日本浪人(对不起虢国浪人)住在它沿境旅馆里,经常过境骚杀我边邑之民。敝晋国不胜其怒,打算借贵国之道,南下伐虢,以逞寡君之愿。敢诚布此意于明君阶下。”
虞国的负责人虞公,一听借道,攻自己的盟友虢,勃然大怒,一看宝马美玉,回嗔作喜,大眼睛死死落在宝马美玉身上,就像饥饿的网虫扑在网吧里一样。
虞公这家伙是春秋有名的巨贪。从前,他弟弟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当弟弟的不给,又一想,不行,古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多好的成语啊),这么一想,惹不起老大,还是给了吧,拿着璧只能招惹老大的迫害。巨贪拿到美玉,又跟弟弟要宝剑。弟弟吓得直打楞神,早晚得有一天得要到我的脑袋,干脆拉起杆子进攻哥哥吧。弟弟遂掀起保脑袋之战,把虞公打得连夜逃窜。
虞公流着哈喇子欣赏了半天荀息送来的宝贝,把脸一耷拉说:“这么稀罕的绝代宝贝,我这么廉洁的官员怎么能够接受呢?来人,把马牵到后殿我的卧室去,还有宝玉,塞枕头底下。荀大夫,我不是要收你的宝贝,我只是觉得它们放在这儿太危险了,放我卧室不会丢。”
荀息赶忙笑着答礼:“知道知道,哪里哪里,那,我们想借贵国道路,南下——”
“没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