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齐桓公为什么要处心积虑当霸主呢?当霸主有什么好处呢?呵呵,这就要问问美国了。
当霸主,首先,可以保证自己的国家安全。周边都是一些臣服于他的盟友和小弟,他的领土和国民安全可以获得保证。霸主想打谁(比如齐国后来要打老楚,因为老楚的崛起威胁了他的霸主地位),霸主下面的诸侯们需要发兵赞助,至少要允许他的大兵借道通过。就像美国打伊拉克,欧洲许多国家都要帮忙出兵,还腾出空军基地,供美国的飞机起落。这些霸主下面的诸侯们,还可以起到拱卫霸主领土安全的作用,平时还要送东西孝敬这个霸主。在经济发展方面,也会给霸主带来事半功倍的利益。
当然,作为霸主,齐桓公也要为诸侯们增值,学雷锋做好事,这是霸主的职责,就像黑帮老大需要罩着自己的小弟一样,不能光白受小弟们的孝敬钱。
每当遇上哪个顽皮的诸侯国君嬉皮笑脸,把内政搞乱了,或者虐待人民,出兵欺负别的国家,齐国就会自视国际宪兵,立刻调解、干预,去排忧解难或者出兵干涉。譬如它帮助燕国反击山戎的侵袭,赠送五百里土地给燕国,以及安定鲁国内乱,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霸主在处理这类国际事务中缺乏能力和公正性,他的霸权地位终有一天就会松动(大家就不再拥护他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霸主并不敢为所欲为,霸主与下面诸侯们的关系,也不是单纯的单向掠夺和压迫。霸主与下面的诸侯们,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的相互交换。
霸主的存在,还是有利于国际秩序的正常稳定,以及整个诸侯集团的共同发展的。)
九
真是压倒葫芦浮起瓢,山戎主力被齐桓公灭掉之后,北狄的蛮族又放肆起来。
北狄(念“迪”)的活动区和山戎一样,都在河北省境,但相对靠南,进入河南境内,主要骚扰那里的卫国。
卫虽然写起来笔划少,所辖地盘却了不得,是中原北部第一大国,现 任国君叫“卫懿公”。卫懿公的“懿”(念“意”)这个谥好,说明他德行不错,但夸奖一个人德行不错往往等于说他能耐不足。卫懿公别的能耐没有,最喜欢养鹤,他是个自发的野生动物保护主义者,所谓“卫懿公好鹤”。
在卫老爷子的地盘上,鹤都享了大福。鹤们绫罗绸缎,锦衣玉食,住的宾馆冬暖夏凉,活动场所明媚敞亮,泉流水清,比拟仙境。卫老爷子对鹤比他爷爷老色鬼卫宣公对美女宣姜都殷勤。(现金河南北部还有一个鹤壁市,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可见,这里真是有过鹤的。当年卫国的都城朝歌,就在今天的鹤壁市下辖的淇县。)
鹤们在卫老爷子地盘上还都被封了官,食大夫俸禄,鹤们一出门,都乘“轩”。轩是当时一种带圆盖顶篷的车,只有大夫以上级别才可以坐。一般士人,都只好坐“敞篷车”。普通的车是直辕的,“轩”则是曲辕,曲辕的减震效果好,好像一个扣着的弓,人坐在上边,一颤一颤像坐花轿,即使在当时恶劣的土路上,也可避免把鹤肚子里的蛋给震碎。
卫懿公成天忙活着伺候自己的鹤,大搞绿色环保。(当时他要申办希腊人的奥运会准成)。但缺乏动物保护意识的国人都不理解他,怨声戴道。特别卫懿公的爹卫惠公还犯有前科,是杀死急子、子寿而篡位的,这个账还一直没人跟他家算。所谓父债子偿,老百姓如今都等着看卫懿公的笑话。
机会终于来了,公元前660年,北狄异族发起侵略战役,举着打猎叉子从北面攻入卫境,使劲捣腾,老百姓被杀得鸡飞狗跳。卫懿公连忙从兵器库里取出衣甲戈矛,发给国人去驱除鞑虏。“国人”(城市平民)的主要职责就是“执干戈以卫社稷”,保卫所在城池是他们的特权。可是国人们都不肯响应,给谁戟谁也不接着,征兵工作落了空。国人们都跟卫懿公摆谱,说:“您还是派您的鹤出战吧,保证打退北狄。”
卫懿公无计可施,连忙把鹤全部撒掉,可惜鹤们享受贯了,在宫廷内外,逡巡不去,被国人抓去下酒。卫懿公好说歹说,才凑足战斗人员。军士们一边吃着抓来的仙鹤,一边带着坏笑驶出国都,开往荥泽阻击来犯之敌。
卫懿公为了讨好国人,就御驾亲征,其后他是不想留下来看国人幸灾乐祸的脸色。
其实,对于兵无常形、战无常法的北狄散兵游勇,实施城镇保卫战比野战更能发挥中原兵的优势。所以,如果我是卫懿公,我就不出城去打,而是据城坚守。
卫懿公帅领着这些三心二意的战车兵和尾随其后的步兵,对狡猾的敌人实施正面冲击。狄人诈败,急于求胜的卫懿公大乐,催动战车撒丫子穷追。这一追,又犯了兵家大忌。
兵家者言,凡作战,胜势已成,则不可再进攻,再进攻也不可竭尽全力,竭其全力进攻是很危险的。因为这将导致队列的混乱,容易反被敌人所乘。特别是对于战车,优势全在于密集使用,以缓慢节奏为主,即使双方激战,战车也不要乱驰,步兵也不能乱跑,追击逃跑的敌人也不能逾越规定的行列。也不能追出太远,否则,都会导致战车的行列混乱。
卫懿公撒丫子一乱追,战车仿佛千仞高岗的山涧秋水,一泻万丈,不可收拾,行列大乱。狄人的伏兵遂蹿出来反扑,把各自为战的战车分割包围,就像一群群猎狗撕咬着草原上笨大的角马。
个别好心的部将劝卫懿公赶紧偃掉大旗,乘乱逃跑。一辈子积德行善(但主要针对动物)的卫懿公觉得自己不至于这么早死,偏不肯放倒大旗,还想号召三军。放倒国君车上的大旗,就意味着宣布士兵停止抵抗。于是狄人望见大旗,蜂涌而来,杀声动地,扑至近前,把老卫车上的御手和甲士用乱箭和长矛弄死,卫懿公不明不白地被狄人活捉了。狄人把他拉到旁边,捆好,活剥了皮,烤成肉串吃了。狄人有吃人的恶俗啊。吃了卫懿公的肉,长生不老。
十
北狄人带着饱掠而归的粮食、奢侈品和一批怀孕的妇女,撤回河北老窝了,算是被齐桓公“攘”跑了(其实他也没怎么攘人家)。接下来,老齐要做的,就是“攘”东夷和南蛮了。
东夷人几百年走背运,一直被打压着退出山东地区,他们像北美印第安人那样输光了世代居住的土地,又像蚜虫一样被先进的农药喷杀,不断输掉自己的文化习俗。经过长期兴兵,东夷人被压缩到了淮河下游,称为“淮夷”。如果再继续打压下去,他们就要顺着淮河水,被冲进黄海里去了。
齐桓公“攘”东夷,却是认真的,在整个春秋时代,齐国陆续灭掉周边三十余国,其中多是东夷小国。等到春秋末年,齐国灭掉东夷大国——莱国(今山东烟台、黄县一带),齐国土地因而扩张一倍以上。这也意味着,中华历史上曾经与华夏族分庭抗礼的东夷族,蚩尤、后羿、大舜的后代们,至此已基本融合于华夏了。他们早先所生息繁衍的国度,如纪、成、阳、介、牟、薛、郭等等,这些个国家的字眼,从历史版图上抹去,却变成了姓氏而存在,依然活在我们的文化里。
而南蛮,就是长江流域的楚国了。当时的南蛮,现在已是“Central China(华中地区)”了。其实,即便在当时,他们也并不蛮,是中原人用带色眼镜看人,说他们蛮。楚国的文明是非常璀璨的,就像东夷人其实并不夷,楚国人也并不蛮。
作为雄心勃勃的部族,楚国不断拓疆,把疆域从江汉平原的本土向北平行推进两百多公里,进入河南省,前锋距离周天子的洛阳才两百公里,成为南方的超级大国和中原的心腹大患。楚国的头儿甚至自立为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但中原诸侯营养不良,不敢跟楚人叫板。这个“南蛮”的命运跟“东夷”可不一样,他们不但没有融合于华夏,反倒几度要把华夏融合。
好在齐桓公势大,中原诸侯都跑来跟东边的齐国结盟,孤立南边的楚国。楚国说,你们不跟我玩,我就追着找你们玩。于是拿巴尔干地区中部的郑国开刀,进攻郑国,时间是公元前659年。齐桓公遂召集鲁、宋、郑、曹、邾这些铁杆盟国,在柽地盟会,谋划救郑,打击侵郑楚军。楚军闻讯后退。齐桓公亦未追赶。
东方霸主齐桓公,号称东方不败,所以轻易不直接碰南蛮楚国,生怕一旦碰输了,栽掉自己的面子。
是齐桓公的三姨太“蔡姬”,把齐国拖进了对楚战争:
那是公元前658年的春天,看到二十年来自己霸业初定,齐桓公觉得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啦。就放假疗养,跟自己的三姨太蔡姬,登上小船,到湖水里采莲花。
大约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这个天性好动的小蔡姬受齐桓公宠爱,就登鼻子上脸,把小船儿左荡右荡,使劲晃起来,像游乐园的“海盗船”那样疯狂。齐桓公有轻微恐水症,吓得老脸发白,腰子一拧一拧,挣扎出许多与身份不谐的姿态来。大喊姨太太停下停下,她也不停。齐桓公大怒。
俗话说老虎屁股摸不得,更哪里晃得,小蔡姬被退回娘家蔡国反省。小蔡姬坐着牛车颠了一千多里路,回到河南南部的蔡国,人都给晒黑了。齐桓公的意思是,让小蔡姬反省几天就可以回齐国来。不料小蔡姬又羞又恨,从“近之则不逊”,变成“远之则怨”了。小蔡姬的哥哥——蔡穆侯,更是个牛脾气,心说我这妹妹就晒黑了也抢着有人要,遂把蔡姬改嫁给南边汉水上的楚成王了。楚成王说:“有妞自远方来兮,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