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当时的诸侯国君,远没有未来专制皇帝来的威严,经常被下臣杀。这是分封制的特色。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有了世袭的土地、土地上的军队和赋税,甚至有一套行政管理班子——“家臣”,俨然国中之小国,足以与国君家族平分秋色。譬如祭足就是这样的,有着深厚的封邑家族势力作为撑腰。一旦他们势力膨胀,就可以驱逐国君乃至弑君(念作“是君”,就是杀国君)。整个春秋三百年,有36位国君被臣下杀死,而礼仪上的谮越更是常事。孔子最喜欢维护原有等级秩序万年不倒,为此气得直喊:“是可忍,孰不可忍。”
第二章 倾国二姬(700 B.C.—685 B.C.)
一
山东的原住民是东夷人,以五千年前的蚩尤为首领。蚩尤这位英雄,长得很生猛,“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黄帝跟他打仗,黄帝九战九负。蚩尤的脾气跟项羽差不多,可能也是不注意团结别人吧,越打越单薄。而黄帝越打人缘越好,最后黄帝和炎帝以及九天玄女神仙妹妹还有西王母娘娘合伙,在涿鹿一战打败了蚩尤。蚩尤被捉住后切掉了脑袋。
希腊有个战神叫阿利斯,蚩尤死后,也被黄帝尊为战神,画成图腾来吓唬别人。蚩尤是齐鲁大地上最早的一个英雄。
东夷族人才辈出,
除了蚩尤,接下来最有名的就是大舜,再往后有名的是那个射掉九个太阳的后羿。其他名人还有造字家仓吉颉、大司法家皋陶。而盘古、伏羲,以及伏羲的老婆女娲,也都是东夷名人,只是他们成了神话。
东夷人民的特点是善射(如后弈),好勇(如蚩尤),有仁心(如大舜),并且喜欢养猪。猪的四个小腿儿,是没法逐草而居的,说明他们不迁徙。既然不迁徙,说明东夷族的农业文明也不会落后。古代的拆字先生把“夷”拆成“大”和“弓”,“大”是君子的意思,“弓”说明这些大人君子同时善射。大人君子据说又长寿,所以东夷有不死之国,天真的秦始皇还真到东夷的乌托邦寻找不死药。最近,有人甚至拿墨西哥人的八卦太阳历做证据,说东夷人穿过白令海峡,成为印第安人的始祖,倘如此,那简直就值得骄傲了。
然而值得骄傲的、善射又仁义而且不死的东夷族却一直遭受华夏人的绞杀,从黄帝时代起,东夷族不断挨揍,纣王临破产前,还在挥动主力跟东夷干仗。到了周武王伐纣建立大周朝以后,山东地区的东夷族受商朝旧势力(殷顽,哈哈)怂恿而叛乱,对抗周政府。大周政府军在老干部周公和姜子牙同志带领下东征,三年苦战,灭了五十个东夷诸国。
这些被灭的东夷国,由谁来管理呢,于是一大片集合起来就分封给了姜子牙,成为齐国。事实上,姜子牙本身就是东夷人,派他来这里,有点儿以夷制夷的味道。也许是为了监督姜子牙吧,齐国的南面又设了鲁国,把东征功臣周公封到了那里。
但是周公人忙走不开——他是个大圣人,要留在天子身边“制礼作乐”——周公就派自己的儿子“周小公”去鲁国主持工作。
“周小公”带着老爸的嘱托,来到鲁国,受其圣人爸爸影响,周小公有点文人脾气,生搬硬套他爸爸那套礼仪治国方针。鲁国这里有一些商朝遗民,类似犹太人,非常会做生意,打造了良好的商业基础,(难怪商人叫“商人”),但周小公觉得这是资本主义尾巴,非割掉不可,商人们必须改按中原模式到井田里,撅着屁股铲地,不许做小买卖。鲁国的其它东夷秉性,也被周小公花了三年时间狠狠地整改过来了(“变俗”)。
鲁国有什么东夷秉性呢?鲁国的前身是奄国,是个东夷国家,都城在曲阜,里面全是土生土长的东夷人,东夷习气很浓,尚武好猎,性格直烈,还特别性解放。在周初那场东夷叛乱中,奄国是各东夷小国中反周最凶猛的国家。周公东征时来到这里,打了三年才彻底击败了奄国人,随后狠狠地教训了他们——周公在曲阜这里搞了一次大屠杀,所谓“周公践奄”。具体的“践”法就是“杀其身,执其家,水淹其宫”——连杀再抓又淹。此外,周公还把这儿的男人全部去了势,大约从此这儿的人就温和多了。但是还需要调教,于是这不又让周小公来了嘛。
周小公来到曲阜以后,就要开始调教了,他写了长达三十筐竹简的工作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奄国(现改名鲁国)的东夷人不尊周礼的可耻,痛心疾首地说服当地东夷人进行自我改造。改造人的秉性岂不比移山还难?周小公有办法,他让大家练习磕头——就照着他老爸编的《周礼》!
“磕头有很多种磕法,”周小公站在曲阜礼仪训练班上,教大家说:“第一种磕法是稽首,就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大家看我的——这是磕头中的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停留时间短,是磕头中次重者。拜手是两手着地,引头至手而不触地,是较轻的。这三种磕法最流行。”
周小公站起来拍拍手上的土说:“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都要行最重的那个稽首礼。平辈同级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顿首礼,是轻一点的。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最轻的空首礼答拜,比如你们给我磕头,我作为鲁公就只需要回空首礼。空首就是跪着,双手拱于胸前,俯头触手,就这样。”
有能力的东夷人还可以选修提高班的课程——这是很难的东西,我们只要看看教材就够头疼了:“振拜”,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手而后稽首,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首而后再拜手,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不下跪,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如果你脑子有点乱,搞不明白了,没关系,这本来就是高级班的课程嘛,不会也罢。注:这些磕头礼仪,均据《周礼》《仪礼》。就像练瑜伽可以改变人的心情,练习《周礼》也可以改变人的秉性吧。
就这样,鲁国人忘掉了从前东夷人桀骜不逊、尚武好勇的传统,开始讲求亲情礼义、等级和美,大家学习互相作揖磕头,在山水秀丽资源富足的鲁国,过着束手束脚、不咸不淡的日子。后来这里出了个大圣人孔子,一点都不奇怪。
周小公的“磕头训练班”一连办了三年,成绩沛然,然后他回到镐京向爸爸作了汇报,得到了爸爸周公的肯定,再加上后辈的努力,终于使鲁国成了一个“礼仪之邦”。后来,秦始皇把中国大一统之后,鲁国模式又被推广到全国,中国就整个都成了“礼仪之邦”了。直到现在还常常有人引以为骄傲。
二
全盘“周”化以后,严格刻板的周礼在鲁国大获流行。而其往北的齐国却是另一个景致。
姜子牙因为功勋盖世,被封到了齐国。注:位置在山东偏东北部,都城是临淄。齐国走上了姜子牙式的武人治国路线——不热衷于礼仪,而务实干。他发掘有一技之长的专家,重用能人,不拘一格地大力搞活经济,治理盐碱地,开发渔盐,鼓励妇女织造,刺激器皿手工艺生产经营,引导商朝遗民发展商业以补充农业的局限,国力开始蒸蒸日上。并且保存了东夷人的尚武风格,不停地欺负南面的鲁国。后来齐国这里出了个大能人管仲,鲁国那边出了个大圣人孔子,正是良有以也,毫不奇怪!
一般来讲,武人在军队里往往养成这样的思路:立功受赏,计功提拔。所以,姜子牙治理齐国时,强调立功做事,重用有功之人,像上文所述,也就不足奇怪了。
姜子牙听说周小公花了三年时间去办“磕头训练班”,就叹息说:“鲁国将来恐怕要北面而事奉齐国了吧!我在齐国搞礼仪建设,才只花了五个月,然后就投入精力去搞经济建设了,而他却搞了三年。我尽量简化大周的礼仪,以顺应东夷的民俗。礼仪啊,如果太繁复了,民众就会与当权者疏远。而平易近人,民必归之!”
姜子牙不借重礼仪,但他也有支配民众的办法。当时齐国东海上有居士两人,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自己掘井而饮,耕作自食,不求于别人,徒然得到清高的美名,却被姜子牙派人杀死。周公听说以后,马上派人说:“那两个人是贤人啊,怎么把他们杀了?”姜子牙回答说:“这两个人不朝天子,不友诸侯,掘井而饮,耕作自食,无求于人,我们就无法用爵禄赏罚来劝禁他。他们名显于齐国,带了很不好的头,使得人们都不看重政府的爵禄刑罚,政府就没招了,这样徒有虚名的贤人必须诛之。”姜子牙想用爵禄刑罚去调动人民作事立功,而不是礼仪教化。这是法家的思想。
姜子牙和周公,虽然路子不相同,但俩人是好朋友。有一天,在研讨会上见面了。当介绍用人经验时,姜子牙说:“我在齐国的国策,是‘尊贤上功’(重用能人,做事立功),一定是能力强,能办事立功的人,才可以重用为官。”
周公说:“我儿子周小公,在鲁国的国策是‘亲亲上恩’,也就是用人以亲,讲求亲情,把亲戚都封了官。对这些亲戚官还要讲求恩遇,而不讲督责。这样就不会有人反我儿子了。”
姜子牙说:“鲁国这么搞,自此必销弱矣!”
周公反讥说:“鲁国虽然会销弱,但齐国未来的君位必将也不归你姜子牙家族所有了。”果然,鲁国后来确实如姜子牙所预言的,一直软弱困乏,勉强自存。齐国这边,重用贤能,日益强大,以至于称霸诸侯。但是齐国这些能力强的人,胆子也大,敢于上侵君权。最终姜子牙的后代被“大能人”田氏篡了权,一如周公所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