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男子子都同志远远看见了,嫉妒得不行,拈弓搭箭,望着颖考叔后背嘣地就命中上去了(暗箭伤人这个成语就是打这来的)。于是,至纯孝的大孝子颖考叔,凄惶一声哀号,裹着大旗,一头栽下城墙摔死,惨白的阳光照着一地的苍凉。
另一个大夫瑕叔盈,捡起颖考叔手中的中军旌旗,再次攀登。
小国许国像风中的鸟窝一样终于被登城而上的郑军一举端下,许君逃往它国。
战后,郑庄公知道是自己的同性恋朋友害死了颖考叔,但拉不下脸来处罚他,就假装搞了一个诅咒仪式,用许多猪狗鸡摆在颖考叔灵前,使劲诅咒那个暗箭伤人的人:“那个射杀颖考叔的人,你注意啦!我们看见你啦!电打雷劈、不得好死~~~啦!”
这个办法只是蒙人的!
但据野史说,这招还挺灵,苦大仇深的颖考叔的魂灵化作厉鬼,当场附在子都身上,让这酷哥出尽了洋相,然后自己把自己掐死了。——但根据正史,子都并没有也不可能被人们诅咒死。不过,野史小说上这么说,也表达了人们对于一般作恶者的惩罚欲望。
郑庄公搞的这个“诅咒”,实属掩耳盗铃,故意让子都逍遥法外的。但郑庄公也因此受了名声之累。当时的君子这样议论这件事:“郑庄公这个人,没有什么德政。而对于犯了罪过的人,又没有施以刑罚(指子都)。既无德政,又无威刑。君子以此预测郑庄公的事业,不会有顶天立地的成就。”这是记录在《左传》上的话。信然!
郑庄公在许国公子中挑了一个面相比较乖的,立为新君,并把许国一分为二:一边归新君,一边归自己派人管理。(但不知中间有没有修柏林墙)。郑庄公说:“我不是贪图你们的国土,我派人驻守是维和的。将来我死了就撤走。”(但事实上,郑国还是在一百年后吞灭了许国)。
总之,还算顺利吧,郑庄公把宋、卫、陈、蔡、许这些河南地区的列弱一个个欺负净了,很有一点河南赛区预选赛小组出线的意思了。后来为了保卫齐国,郑庄公又派儿子“公子忽”跟北戎异族开了一战,击退北戎,搭救了东方齐国。从此郑庄公威名传遍华夏,大有定镇中原的意思了。
六
郑庄公笑傲诸侯以后,离他不远的洛阳城里的周天子周平王再也坐不住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眠。
周平王这些年来的日子,一直很艰难。
按理说,周天子和下边诸侯的关系,是鸡和蛋的关系。周天子分封了这些诸侯,这些诸侯像鸡蛋一样自我发展,不需周天子再帮他,周天子也不多干预他的内政。但是,有一点事诸侯要做,就是定期派大夫进京报道,重申自己对大周的尊重态度,毕竟自己是人家生出来的蛋嘛,并且通过纳贡献宝的形式证实这一点。由于各个诸侯地盘都很小,经济都紧张,所以大周天子跟他们要的“贡献”也不多,譬如楚国就献上点苞茅就形了,用在周天子的厨房里酿酒的时候。到了打仗的时候,诸侯还要尽义务,派出自己的军队,追随王军出征。
那么,诸侯从周天子这里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周天子不会联络其它诸侯一起来打他。意思是说,如果他不老实,譬如周天子叫开会他不来,周天子就会带着一帮诸侯来讨伐他,兴师问罪,直到你重新承认大周天子的领导地位以后才罢手。有时天子不会亲自来打,而是指定一些大一点的诸侯,带着联军来打他。这样的大一点的诸侯,就是所谓的“伯”了,也就是后来的“霸”。所以,严格地说,诸侯们从周天子那里得到的好处是“安全”。另外,如果诸侯内部出现篡权了,周天子会发兵来干预,把弑君犯杀掉。有哪个诸侯不讲理了,欺负邻居了,周天子会过来主持公理,避免你受欺负。如果某个边地诸侯遭受异族入侵,大周天子也会带着诸侯联军,过来帮你驱逐鞑虏。总之,大周天子担任的角色,像个国际丨警丨察。诸侯们就这样在大周天子的看管下,好好地过日子。
周天子自己有两块直控的地方,一块是陕西关中,一块是河南洛阳地区。此外的其它土地,就都分封给各地的诸侯了,总计有一千来个。
所以,周只是相当于一个头等号的大诸侯而已。但因为他相对最大,所以各诸侯国都听他的,奉之为“共主”。
倒霉的是周平王遇上犬戎祸乱,丢了陕西的大片土地,头号大诸侯变小了一半儿。他只好东迁来到洛阳(就像有两套房子的人,火烧了一套,去住另一套)。但洛阳这套房子面积小,周天子住进去全得从新张罗,宫殿也敝旧了,粮食产量少了,所以肾虚了。
按照政策,各国诸侯要进贡“土特产”给天子,但不进贡粮食,粮食必须靠老周自己解决。这一点对老周的兴衰至为关键。周天子从前在陕西关中的时候,立足于周人开发了一千多年的大本营,地肥粮多,四周险塞,什么都好办。现在洛阳就没有那么好了,洛阳的底子相对薄很多。周平王傻眼了。
周平王迁到洛阳以后,好好经营一下,也可以凭着洛阳而自我振兴的。洛阳四周的险隘虽然比起“四塞之固”的陕西要差了,但那也是一块地盘啊。但是周平王不是英烈有为之主,他所能作的就是蹲在洛阳,拼命地虚张声势,摆出“共主”的架势,吓唬那些一度曾匍匐在地的诸侯。但你现在没有陕西关中平原大本营了,谁还怕你。现在洛阳的地盘,不过方圆一、二百公里,跟别的诸侯尺寸也差不多,大家更宁可把他理解成一个邻居。
所以,周平王再咆哮,也是干嚎,诸侯各国不再怕他了,也敢于不来上贡了——指青铜、丝绸等重要物资,粮食更是原本不在上贡之列的,周王室经济日绌。周天子不得不转向诸侯“告饥”、“求金”,分封关系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用古话讲,就叫做周天子“式微”了。
周平王暂时能吓唬得住诸侯,是因为有郑国给他长期撑腰。郑国从老爹郑武公起,就一直一心火热地帮着周平王吆喝,以郑国的军力财力支撑周平王。周平王作为回报,任命郑武公作“平王卿士”(相当于后代的宰相,是天子的左膀右臂,总揽东周国事,位居百官之首)。郑武公牛了一阵子之后,就高高兴兴地死了,其长子郑庄公袭承卿士位,继续给周王室扛活卖命。2700年前的洛阳大道烟尘里,经常可以看见平王卿士郑庄公坐着马车,从郑国(河南新郑)往西一百多公里,到洛阳城面君。
头几年给周天子打工,挺自豪,新鲜来劲,像毕业就进了外企。年头久了,郑庄公就慢慢觉得不平衡。大周朝元气已伤外强中干,全靠俺们郑国撑腰,可他还装得像大老爷似的。郑庄公像那匹贵州老虎一样,慢慢觉得周平王“技止此尔”,就野心勃**来,凭着爷爷爸爸是老革命的资格,和这几年他笑傲诸侯的实力,开始要到周平王头上拉粪。周郑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周平王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只好拉一派群众打另一派群众。他趁郑庄公离开朝廷期间,就偷着召见虢公(虢国国君,“假虞灭虢”就是说它呢),让虢公取替郑庄公作平王卿士。
虢公优柔寡断,不敢接这个热山芋,并且消息很快走漏。怒气冲冲的郑庄公听说自己要被挤出内阁,冲进洛阳就跟天子讨说法:“我是朝廷卿士,我哪点干得不好!难道你要换掉我吗?你当初来中原,还不是我爸爸保着你的!你们周王室还不是全靠我们郑国撑着腰!”
周平王大窘,结结巴巴地起誓绝无二心,并采取息事宁人的作法,继续让郑庄公当“平王卿士”。
郑庄公说:“你说话,我不信!你今天说的,明天又变了!”
“不信不怕。这样吧,我把我的太子送到你们郑国当人质,你把你的儿子也送到朝廷作抵押。我让你继续当卿,这回你信了吧!如果我失信,我儿子就归你处理。”(有个儿子就是好啊!)
于是郑庄公答应了,互相交换儿子当人质,以示双方的爸爸睦邻友好,两代人不动摇。
在重视等级礼仪的大周朝,天子用什么尺寸什么颜色的弓,各级诸侯又住什么颜色什么标准的房,房里铺几层席子,都有严格限定,不能僭越。天子堂上可以演什么舞,诸侯家里跳什么秧歌,甚至门前种几棵树,出殡多大规模,棺材用几层,陪葬的鼎用几只,号啕可以号几嗓子,都有法律约束。然而现在居然出现了天子与臣子之间互相交换人质的反常现象(这种事情本来应该只在诸侯之间发生),东周王室的尊严和君臣之间的名分,开始松动了。
周平王生活二三事:
周平王罩不住诸侯们了,只好在礼仪方面狠下功夫。他想拿礼仪来吓唬诸侯们,以弥补他经济军事力量的不足。周平王的礼仪训练,成绩沛然,真是值得诸侯们敬佩的
。
要说当天子也真不容易,平时,他必须“正衣冠而立”,跟练军姿有一拼。他的衣冠非常沉重,上边缀有玉石啊美铜啊什么的,穿着这些东西站直了还真需要一把子力气。这些衣服内容芜杂,里外多层,穿戴起来罗里罗嗦,又随时间随场合而变,他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去换衣服,好像模特赶场一样麻烦。遇上年成不好,他还要改穿素服,乘没有油漆的素车,吃饭时也不能奏乐。如果遇上烈风迅雷暴雨,则必须庄敬严肃,即使是夜里也一定要起身,把罗里罗嗦的衣服穿戴起来,穿整齐,然后恭恭敬敬地坐着听,因为这是“天”有想法要跟他这“天子”说了——天子作了违抗天意或传统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