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按剑”不等于“负剑”。一般按剑,都可以把剑拔出来,但是如果剑太长了,按下去仍然不好拔。秦王政的佩剑,古书上说叫“神武扶揄长剑”,特点是很长。所以秦王政后来仓促之间按剑仍然不能拔出,在群臣的提醒下改把剑体转拧到屁股后面去,进一步开阔右臂在体前可延展的空间,才把剑拔出来了(这就叫“负剑”,是一种很不小资、很没格调的方式,因把剑推到身体屁股后面去了)。但这也告诉我们了一个雄辩的道理,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千万不能小资!
然而,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又出意外了:“刺客二人组”中的秦舞阳先生,突然临时掉链子了。他看见秦王政长剑拄颐,高坐在几案之后,殿下两旁武士,执戟者甚众,又都是彪形大汉,自有一番威严和严厉。秦舞阳突然脸色苍白、牙关紧咬、嘴唇发紫、浑身战栗、小便失禁!!(对不起,最后一条当不至于)。
秦国群臣看了,十分诧异,便有人喊道:“后面这一位就是副使吗?”
荆轲回头一看,对秦舞阳微微一笑,示意镇定,然后跨步对秦王政说:“下臣的副使情商不高,是北方荒蛮边鄙之人,没见过大世面,请大王原谅,允许他捧物而上,完毕使命于您面前。”(所谓完毕使命,就是上前要你的命啊!)
这里我们注意一个细节,荆轲捧的是樊於期的人头匣子,秦舞阳捧的却是地图,地图里面卷着见血封喉的匕首。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荆轲仍然是想让秦舞阳主刀行刺,自己在旁边吆喝。原本是荆轲一直等的“客”主刀行刺的,现在换上了秦舞阳这个尿裤子的替补。看得出来,不管是让“客”主刀,还是秦舞阳主刀,荆轲一直没有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武士角色。
秦王政传旨:“只请正使上殿,副使在阶下候旨!”——这下好了,秦舞阳不能上殿了。如果秦能上去的话,荆轲还有戏。这个副使其实比正使能打。
没料到秦王政来这么一手,荆轲顿感到身孤力单。秦舞阳不能往前走了,停在殿下。荆轲只好硬着头皮自己上殿去了,待会儿自己去耍匕首了。就像一个从来没杀过猪的人,由于死了张屠户而不得不自己下厨房。
荆轲上殿以后,与秦王政的一番对话,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不妨设想是这样的:
秦王政问道:“那个匣子就是装着樊於期的头颅吗?”
荆轲弓身答应:“是。”奉上木匣给秦王看。匣子里边,樊於期的人头像一盒生日蛋糕似的,俏皮地坐着。
秦王政示意合上蛋糕:“听说樊於期逃到燕国,和太子丹交上了朋友。太子丹把他当做上宾,怎么又把他杀了呢?”
“樊於期其实是想投奔匈奴借兵,太子丹怕他危害中原,也怕得罪大王,所以才佯作交友,专门为他盖了一座馆舍软禁起来。本想把他引渡过来,但因路途遥远,恐生意外,只好灌醉了他,将他杀了。” 荆轲说。
秦王冷笑一声:“哼!如果不是王翦的大军已经灭了赵国,北危燕境,太子丹岂肯杀樊於期。不过,总算把他杀了。可是,当年太子丹在秦为质,却不辞而别,不知燕王对此有何感想?”
“当年太子丹年轻轻率,颇有唐突。他回国以后,燕王狠狠地教训了他,还专门派了一名对《周礼》大有研究的老臣鞠武作他的老师,来管束他。这次下臣奉使出差,临别燕太子丹还嘱咐我代他向您请罪。”
秦王政说:“这些说法都闪烁其辞。太子丹的年纪比我大得多,现在该是五十岁左右的人了,怎么能说年幼无知呢?像太子丹这种不善权衡轻重的人将来继承王位,恐怕对燕国未必有利。”
“下臣一定把大王的指示转告燕王……”
“转告不转告,是你的事••••••听说你还带了督亢的地图来?”
所谓督亢地图,就是燕国腹心最肥沃的两处土地,在现今河北涿州一带(就是张飞的老家啊)。荆轲也把它的地图带来了,献给秦王。
荆轲说:“督亢是燕国最富饶的地方。献给大王,以示燕王臣服的诚意和决心。”
秦王政瞅一眼荆轲问道:“督亢究竟有多大?好在哪里?”
荆轲口称:“请允许下臣展开地图,为大王聊作介绍。”
荆轲随即起立,走至案前,手把地图,徐徐展开,终于“图穷而匕首见”。下面的情节非常惊险,少儿需在父母指导下阅读。我们分镜头再现一下当年荆轲刺秦王,白虹贯日的情节。
1、荆轲左手把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抄起淬毒匕首,直揕秦王政前胸。(这个“揕”字非常关键,它决定了荆轲是想劫持秦王,还是直接刺杀之。查各种字典可得,它是“刺”的意思。)
2、秦王政“耶呵”一声惊起,袖子猛往后撤。
3、荆轲手劲不够,居然被秦王挣脱袖子,袖口自裂。
4、同时荆轲右手匕首刺空,秦王政惊厥而起。(荆轲左手手劲不行,攥不住袖子,右手速度也不行,居然刺空。这是荆轲第一次丧失良机而失误。)
5、事起突然,群臣惊愕,目瞪口呆,殿下武士无诏不可登殿。
6、秦王政按剑而拔,剑长,拔之不能出鞘。
7、秦王政放弃拔剑,环柱而走。
8、荆轲环柱而追之,但是追不上。(这是荆轲第二次丧失良机。这也说明荆轲腿脚也不够快,如果跑的快,只要扑在秦王政身上,用毒匕首划破他的哪怕一点皮肉,老秦就完蛋了。可惜荆轲居然追不上。荆轲好像一个语文老师,打架不是他的特长啊。)——另外注意,这两个人都是光着脚只穿袜子跑的,当时殿上不准穿鞋。
9、有一圈,由于秦王政跑得太快了,反倒差点追上了荆轲,差点和绕着柱子追他的荆轲撞了个满怀!哈哈。秦王赶紧说对不起,然后调头再跑。
10、俩人在乱追过程中,秦王政回身,“以手共搏之”——就是说,徒手和荆轲格斗。荆轲拿着毒匕首,但还是打不过徒手的秦王政,皮肉都划不破!——完了,我看也不用打了,抹脖子自谢天下吧!
11、秦王政接受殿下群臣提示:“王负剑!王负剑!”——遂左手把剑身倒着竖立,平行移动到屁股后面,右手成功拔剑而出。
12、这时候该荆轲逃跑了。秦王政举着宝剑,与荆轲对决。这时候荆轲也不算太吃亏,虽说宝剑一寸长,一寸强,但匕首也一寸短,一寸险呐。可是荆轲的匕首根本不敌宝剑。秦王政一剑击断荆轲左大腿——老秦力气很大啊。荆老师站立不稳。
13、荆轲一看没戏了,飞出匕首抛射秦王。
14、匕首不中秦王,中柱。(荆轲的准姓也很差,这是第三次失误。总之,荆轲左手力度不够,右手速度不够,两腿速度不够,眼睛准性很差。荆老师啊,荆老师啊,让我们怎么夸你呢。)
另外,荆轲的匕首击中柱子,也说明秦王政是在柱子附近,说明秦王政非常善于利用掩护物进行逃避和进攻。即便他拿着长剑进击荆轲的时候,一直也没有离开柱子作掩体。懂得格斗啊。
15、秦王政复从柱子侧面出来,连击荆轲。荆轲身被八创。
16、荆轲没戏了,箕踞以骂——又使出了骂太子丹的本事。这次更加厉害,是翘着前腿骂的。当时的下裳类似裙子,人如果箕踞而坐(腿往前伸而坐)的话,则**无遮拦,容易露点,是严重的耍流氓的姿势。荆轲箕踞以骂,腿往前伸着,他觉得杀不了老秦,给老秦看看我的**,也算是过瘾了!——荆轲一边骂,一边自我解嘲道:
“事所以不成,是因为我想抓活的,挟持你,逼着你退还侵地!可惜最后被你跑掉了!”
这种解嘲也不成立:你绕着柱子追了好几圈,连人家的膀子都抓不着,还挟持什么啊。而且当时图穷匕见,荆轲第一个动作就是当胸直刺,这匕首又是煨了剧毒的,见血则死,这也不是劫持的打法啊。
从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豫让、荆轲)的刺杀环境来看,荆轲的环境是最优越的。专诸、聂政都是在防暴丨警丨察的阻拦下,仍然刺杀成功。当初专诸刺王僚的时候,专诸被左右武士两把长铍夹持着前胸,往上端菜,但是他仍然抽出菜中的短剑,一击而中目标,长铍都拦不住他。聂政进攻时,则堂上堂下防暴丨警丨察甚众,他从大门口一路搏杀到内堂,不但刺了目标,还饶上一个大的(韩哀侯),最后大呼击杀数十人。豫让则在目标前呼后拥的出行的路上行刺,其难度也很大。
总之,荆珂的难度最小,就他和秦王政俩人对挑,他又拿了致命武器,单打独斗•••••算了,“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不多说了,荆轲遂被秦王左右上前杀死,事后肢解。秦舞阳则是当场毙命于殿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惜乎荆轲剑术不精,腿脚不灵。但作为诗人他还是蛮成功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诗写得还不错。
不管怎么样,荆轲敢于以弱搏强,敢于提一只匕首只身赴强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荆轲视死如归,提一枚匕首击打秦庭铜柱的声音,永远呼啸响应于历史的时空。
七
其实,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单靠两只双手就已足够杀人了,可以把人活活挟死。如果有了武器,以寡敌众,一人而搏杀数十百人,也没有问题。但是,荆轲老师拿着把淬毒的刀子比划了半天竟然连秦王一点油皮都没擦伤,直刺刺空、追跑不及、投匕中柱,前后三次丧失机会,这个刺客的剑术,实在是太不及格了。
或者是因为秦王政本身太能打了。
据目击者尉缭口述,秦王政的模样长得并不可观,他是“长目、挚鸟膺、豺声。”——郭沫若先生因此说:“挚鸟膺、豺声,这都是生理缺陷的表现。挚鸟膺,膺即胸,就是今天医学所说的鸡胸,是软骨病的一种特征;而豺声表明有气管炎。可见,秦始皇从少年时起就受到多种疾病的困扰,身体素质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