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上边人被忽悠得好了,自然乐意把越来越多的大权授放给他。

一边在忽悠上边,一边还在拼命结党养门客,以削弱上边。当然,这是暗中进行的。譬如类似“孪子”这件事情。用恐吓和拉拢,营建自己的私人班底。顺我的大臣得生,逆我的大臣得死。最后,所有主要大臣都顺服他了。这就是“对周边会结党”。

一方面向上忽悠君王,骗得信任,另一方面向横里拉拢同僚,结成私党,打击异己。然后还有一帮门客帮他们吆喝,打造名誉和声势,自然权大位高且牢了,孟尝君于是专了国家大权。上边信任他,大臣们怕他,由着他作福作威去了!

而后代魏忠贤、秦桧、高俅、严嵩这些权臣,大约也是深谙此道:首先特别会忽悠君王,骗得信任,比如严嵩会写青词,讨皇帝老爷喜欢;高俅、蔡京之徒弄花石纲,给他们的艺术家皇帝喜欢。于是,皇帝们就把国家大权授予他们了。他们就开始专权了。同时又善于排挤异己,营私结党,于是权位更牢了。

企业里边也有“大权臣”,其成功之道,盖言也不外乎这两条。

当初,孟尝君还在齐国为相的时候,为了报复他自己被扣押于秦国的私愤,就错误地以齐国军队联合韩、魏两军,攻打秦国。(之所以说他错误,因为属于“远攻近交”,齐国没捞到好处。)事后,孟尝君在齐国又策划劫持了齐湣王,事败不成,被齐湣王驱逐,罢相,终于离开了齐国。

孟尝君自己闪了,但是中原的韩魏却不得不为他买单,跟着倒霉。秦国人大举对韩魏实施军事报复,时间就在孟尝君罢相的次年,公元前293年,报复韩魏两国上次追随孟尝君伐秦三年的那件事。遂爆发了著名的“伊阙大战”。

按理说,这时候齐国人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积极支持韩魏。但是,由于上一轮孟尝君为报私仇而组织齐、韩、魏远征军,错误地行“远攻近交”之策,攻打秦国,三年鏖战,齐国损耗太大,齐国“人民憔悴,士卒疲敝”,于是竟无力出兵救援韩魏,遂使秦人从容对韩魏用兵,在齐国无力干预的情况下,如入无人之境。韩魏倒了大霉,二十四万将士被斩首,并丢了六百里土地。这血沃山河的二十四万人头落地,不知道该不该找孟尝君报销医药费。孟尝君对于中原韩魏的削弱,不得不任其咎。

这次伊阙大战,还成就了秦国一名将星——白起。白起号称白疯子,善于用兵,每次杀人以十万计。在“伊阙大战”一战成名。

伊阙位于秦人东出函谷关160公里处,这里山河壮丽,风景优美,现有著名的龙门石窟(有武则天照着自己的模样凿的卢舍那大佛,我大学的时候去看过),位于洛阳以南,古称“伊阙”。公元前293年,白起就在这里与韩、魏联军会战。

韩卒武器精良,“被坚甲,操劲弩,带利剑”,可以“一人当百”。在当时,韩国是诸侯中的武器专业生产国。韩国位于中原偏西,其都城“新郑”等地出产邓师、宛冯、龙渊、太阿,都是名剑,能够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就像现在世界上的上等弓箭都出产于Korea,战国时代的最好的硬弩也都出产于韩国。

一般的弩箭都是这样发射的:由于弩的弓干粗壮,需要把它放在地上,用脚踏住弓干,再弯腰,双手握弦把弓弦提至胸前,借助腰膝力量像提举杠铃那样,把弦搭在弩臂上。发出去以后,有效射程一百五十步,是弓箭的两倍。而韩国弩则不同,是“超足而发”。所谓“超足而发”,张艺谋的《英雄》影片里有表演:由于韩国弩的倔强系数非常大,需要让军士们屁股坐在地上,举起两脚,蹬住弩机,好像坐在地上穿裤子那样,然后拉弦上箭。这种不甚雅观的姿态效果不凡,韩国的弩弹射力道极大,皆射六百步之外,可以穿甲之后再射透人的心脏,是列国最厉害的远程武器。

六百步这已经是射击的极限了。现在的子丨弹丨,射程也不过六百步。再远也没有意义了,因为人眼的分辨能力也就是三百步,更远就是盲目射击了。

所以,六百步的强弩,其目的不在于射击精确,只在于群发,在战斗开始时压制敌人。

韩军不但弩强,其坚甲、美盾、青铜头盔、铁幕,也都是国际一流。所谓铁幕就是用铁做的护臂,避免被自己的弓弦弹伤,所以一般放在左臂上。韩卒还有“扳指”,方便他们拉动强弓硬弩,避免因疼痛而降低弓弦拉满的程度,也避免割伤手指。总之,韩军的“劳保”用品非常齐全,惟一缺少的就是作战的勇气了。他们都穿着高质量的重甲,每人像一个碉堡一样。魏军也是如此:上身有皮甲,下身有甲裙,腿上有胫甲,好似单人坦克。

而白起的秦国步兵则只有前胸、后背披甲,属于轻甲,最多在肩膀多一个披膊,骑兵则干脆没有披膊。这虽然不利于防护,但使得秦人更加轻捷善斗,甚至一些不要命的干脆脱了头盔,撇了衣甲,赤膊去打,露出农民下地干活时的习性。

据史料记载,白起的秦军人数不足韩魏联军的一半儿,如何指挥自己的机动性很强但是兵力少的士兵呢?

如何才能以少胜多呢?

白起站在伊阙的缓山坡上,眺望韩魏两军。他们蝗虫一样布置在地平线上:韩军属于主场作战(洛阳外围属于韩国的地盘),韩军居前,其友军魏军的位置比韩军略错后,处于韩军侧面略后。但韩国人指望身后赶来的魏国盟军先打先锋,去跟秦人斗上一场。魏军主将是公孙喜,这家伙曾经追随孟尝君南攻楚怀王,西伐函谷关,是个老兵油子,他想把韩军推到前面为前锋。他说:“韩军虽然战力不甚强,但武器精良,应该上去。”

于是,两军互相推诿,谁都不想先与秦军交战,都想保存实力。

(注:在冷兵器时代,打仗全靠体力。打仗打头阵,是消耗敌人和自己。等敌人体力消耗差不多了,后续部队再冲上去打,就有利可图。所以打头阵,就像往炉膛里添柴禾,添进去的全烧掉了,吃亏、白送死,完全是用血肉和生命去消耗敌人的战斗力,又得不到战利品和功劳,故都不愿意去。)

韩魏都不想先打头阵,迟疑观望,这就给了军力单薄的白起以机会。白起决定先设疑兵同韩军对阵,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其实却是抽调自己精锐主力,集中优势突然向准备不足的魏军发起攻击,以求突然出奇,击溃数量庞大的魏军。

白起按照自己的设想,挥动“疑兵”去挑逗韩国人的大阵。所谓疑兵,就是堆出无数旌旗和飘带拥在阵前,敲鼓呐喊,令敌人眼花缭乱,误以为这是主力进攻方向。韩国人看着花花绿绿的旗子不知虚实,心理素质差的甚至开始放出六百步的弩箭。侧后方的魏国人则变得悠闲起来,以为老韩已经打起来了,有老韩在前边顶着,自己先打个盹吧。正在这时候,就像山崩海啸一样,白起的主力各队,直奔魏军,急趋鼓噪压来,猛陷魏军阵列。魏人被杀得措手不及,纷纭各自为战。那些精锐的秦军,号称“奋击”,斗志昂扬,蹈死不顾。魏人来不及统一调度指挥,或奔或斗,终于阵势大崩。。

韩人却未能援之以手,他们受眼前疑兵困扰,以为秦兵主力在前,遂不敢贸然移军救魏(一动的话,秦军从后面掩杀,那自己就被动了。因为去救魏军的话,自己就要运动,而一般来讲,军队的屁股是最不容易保持行列和秩序的,而且自己这屁股是在运动中,那就更情等着从后面挨打了),于是韩人终于固立不动,干等着魏军被秦人屠杀。等到魏人已经尸横狼藉,血流成渠,被歼殆尽时,韩军方才知道自己势力已孤。秦人杀完魏师以后,拎着滴答着鲜血的兵器和人头,移师而至,来砍韩国人的脑袋了。韩人估量了一下,觉得没了魏人,光凭自己是打不过的,干脆不战自溃。秦军大获全胜。

伊阙大战,韩魏联军共二十四万人被歼,创中国有战争史以来受杀戮之冠。魏主将“公孙喜”战死(一说被俘虏)。如果用马车来装这二十四万人头,车队会排出四十公里。如果你家就住在洛阳“龙门石窟”附近的大道边上,那么公元前293年这支血淋淋运送红西瓜回秦国请功的长长车队,要花上一天一夜的时间才能从你家门前通过完毕。

白起用兵高妙,以少胜多。看来,战争靠的不仅仅是单兵技术,而是主帅的高超调度啊。

白起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连续拔韩国五座城池。同年白起北渡黄河,攻取韩魏在山西的部分地区。韩魏为了缓解秦人攻势,不得不交出山西土地共六百里求和。白起功大,受封升为秦国“大良造”(商鞅曾任此爵,在秦的二十等爵中列第十六级)。

与“伊阙大战”同一时期,欧洲地中海畔意大利半岛上,一个来历不明的民族正在一天一天地建立着罗马城。他们以罗马城为中心,启动了南征北战的军事扩张,并且不断修建凯旋门以示纪念。

相比同期的中国来讲,罗马的对外战事,一次死亡达一两万人,就算是空前绝后的惨事了。而战国,同时期的秦人在伊阙之战一次就杀了二十四万,实在是耸动视听。

秦人要想硬生生杀敌二十四万,一定得是秦人武艺超高强才行。难道秦人个个像陕西鲁达那么猛烈?或者是上战场前吃了违禁的兴奋剂?非也,秦人吃的也是小米,体格未必更强。在春秋时代,秦穆公时代,秦人与晋国的交战,是败多胜少,说明人种也没什么优势。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小说在线阅读_第1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潇水9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第1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