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五十八、仁寿宫(一)

仁寿宫坐落于陕西凤翔一带。现如今,那里已经是黄沙满地,看不到任何宫殿的痕迹;幸好还有两块残存的石碑,昭示着这里曾经的繁华。据权威人士研究,那两块石碑中的字帖,一个是唐高宗李治书写的,另一个是一代名相魏征书写的。陕西一带,真的是卧虎藏龙,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挖到块稀世珍宝,也难怪那里文物盗掘行为如此猖獗,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近坟墓就只能吃文物了。

陕西凤翔一带,在隋唐时期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地方,有塞外江南之风,所以它还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扶风。在紧邻西北的大环境下,这是一个绝佳的避暑和休闲之地,杨坚选择此地也可谓煞费苦心。不过,历经上千年的沙漠侵袭和人为破坏,那里早已不是什么塞外江南了,而是成为了风沙满天飞的不毛之地。

提到陕西甘肃,大家不要以为那里都是些荒凉之地,其实很多地方都是非常美的,比如甘肃天水。而陕西女子中的米脂婆姨,更是历史知名,丝毫不亚于江南美女。如果有机会的话,倒是可以去看看。

确定下地点后,杨坚把这个光荣却并不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铁杆亲信杨素,派他全权负责施工。杨素接到这项任命后非常兴奋,他很明白这个宫殿对于杨坚的重要意义,而这个皇帝能把这个特殊任务交给自己来做,可见其对自己的信任之深。看来,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真的是没有白费啊。但是杨素没有被这种喜悦冲昏头脑,他立即意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自己对建筑一窍不通。这可怎么办?

必须要找一个精通建筑的高手,否则,这个任务绝对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杨素想到了一个人,一个仍被罢官在家的人:宇文恺。

大家对这个名字可能完全不熟悉,其实他在我前面的叙述中已经出现过一次。如果你记性够好的话,就该想起来了,此人就是一代智将宇文忻的亲弟弟。

宇文恺,隋代最著名的建筑学家,出生于武将世家。与他的老爹和兄长不同的是,这位老兄对舞刀弄剑毫无兴趣,反而喜欢摆弄砖瓦土木,尤其酷爱测量和规划设计。经常给邻里乡亲和亲戚朋友设计些房屋建筑什么的,而且还义务给人家当包工头。起初,他的家人都看不起这种雕虫小技,后来看他干的有模有样,也就顺其自然了。

说实话,在当时那个崇尚武功的年代,宇文恺的这个爱好确实没有什么用处,就如同现在这个年代研究历史一样。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现如今的土木工程专业却成了实至名归的香饽饽,动辄十几万年薪,而纯文的历史研究倒成了被人鄙视的行业。

杨坚取代北周后,宇文恺沾了一点他哥哥宇文忻的光,被封了个小官。还别说,这位老兄竟然干的有模有样,政绩考核稳居中上游。如果一直这么干下去,我们可以肯定他将会是一名优秀的地方官吏。但历史却给了他重新选择的机会。

有一次,杨坚想要在长安修建一座庙宇,征求施工人选。有人向他推荐了宇文恺,杨坚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这个还比较陌生的人。

这件事情对于宇文恺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他一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之后,他将踏上一条与普通人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光辉的工程之路。而这座庙宇就是他的处丨女丨作,是他今后所有一切的开端。

宇文恺当然知道这件作品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所以他施展毕生所学、倾注全部心血,造出了一个非常气派而又不失庄严的庙宇,令杨坚对他刮目相看。

而真正让宇文恺成名的是长安新城大兴城的修建。

原先的长安老城经过多年的战乱和毁坏,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如同现在的那些老城区。杨坚建立隋朝政权后,便有意重新建造一座新城,算是昭示着一个全新的开端吧。经过商议,杨坚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高颎和宇文恺。其中高颎是总监工,但不负责具体事务,真正干实事的是宇文恺,他是大兴城的总规划师、总设计师和总包工头。

这位老兄知道自己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没日没夜的进行着测算和规划。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反复修改,一个堪称完美的设计方案出来了。

在这套方案中,宇文恺充分借鉴了前朝众多都城的规划经验,吸收了其中的先进设计理念,并将这些东西全部糅合进自己的巧妙构思之中。在施工过程中,他还发挥了《周易》的乾卦理论、充分合理的利用了地理形势,最终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设计周详、制度严谨、布局井然的世界级大都市:一条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对称,坊里排列如棋局。如果你有机会去西安出差或旅游的话,一定要到这个大兴城遗迹去看看,去领略一下一代建筑大师的旷世杰作。

另外,他还考虑到了安全因素,把皇宫布置在中央位置,而且与渭河相倚,增强了防卫功能。该皇宫直到唐朝仍然继续沿用,只是改名为太极宫,可见其建筑质量之高。

大兴城在短短3年之内就完工了。宇文恺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得到了杨坚的格外宠爱。

正当此时,由于长安人口剧增,关中地区(西安周围)的粮食已经明显不够用了,需要大量转运关东(潼关以东)地区的粮食。但是陆路运输非常缓慢,而且劳民伤财。于是,杨坚经过与宇文恺商议,便打算开凿一条从潼关通往长安的水渠,通过水上运输来解决这一难题。理所当然,这项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宇文恺。

这位老兄接到任命后,立马进行考察和研究分析,制订出了“引渭水通黄河”的设计方案。然后经过一番艰苦施工,在短短2年时间里就完成了这道长达300多里的水渠,彻底解决了关中的粮食危机。杨坚大赞宇文恺之功,并将这座水渠命名为“广通渠”。而这条渠也成为后世施工的标杆,但凡开渠都会借鉴其中的做法。

正当宇文恺志得意满之时,一场横祸飞来,差点要了他的命!

正儿八经说隋唐——818隋唐那些猛人》小说在线阅读_第5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历史挑山工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正儿八经说隋唐——818隋唐那些猛人第5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