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还有一点:东岸的红军已经不远,四团就是不迅速过桥,泸定守军也不会安全了,泸定桥天险已经不在!
川军也明白自己不是红军正规军团的对手,还会死守在这里吗?
时隔七十年,当地还有健在的老人,据有记者访问记录:
“第二天参观完泸定桥后,我们在一家餐馆吃午饭。其间,一位老者从我身边经过进里屋去了,看起来年龄很大,但精神矍铄。我问老板那是什么人,老板说是他的父亲,九十多岁了。我想老人家一定亲眼见过红军飞夺泸定桥。
“老大爷进屋不到一分钟又出来了,我赶快问:‘大爷,您看见过红军飞夺泸定桥没有?’。他边走边扭过头来对着我大声嚷道:‘没得意思的(没意义),没得意思的!’。
“我以为他没听清我问的啥,等他坐在屋檐下喝茶时,我们挨着他坐下来,又问:‘大爷,请您讲一下当年红军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行吗?’大爷非常生气地说:‘打哪个嘛(打谁嘛)!人都跑光了,打哪个嘛!’。
“说完就气乎乎地喝他的茶,也不理我们。我一下没回过神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试探着问:‘大爷,当年红军来的时候,桥板撬掉没有?’
“这时大爷才回答说:‘桥板是撬了的。当年红军来的时候,泸定已是一座空城。老百姓听说共匪要来了,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跑了。国民党的军队落在红军一百多公里之外。当时守泸定桥的是一个民团。民团是守桥的,而不是对付红军的。康熙年间修好泸定桥后就一直有民团守桥,因为泸定是通往西藏的要道。红军的先头部队来到桥对面时,民团向桥对面胡乱放了一阵枪后就跑了。红军没有还枪,他们跑了一天一夜,倒在河滩上就睡着了。等到大部队来了后,把老乡的门板取了两个换搭着过桥,然后用城里的门板把桥铺满。红军是排着队过的桥,队伍过完后就放火把桥头堡烧了,说是为了阻挡国军的追击。红军另一支队伍从安顺场过河后,沿公路向泸定城来了,先派来了一个探子,然后来了两个探子,后来又来了三个探子,最后大队伍就来了’。
“讲完后,大爷用质问的口吻说:‘好久(哪里)打过仗嘛?’”
此事更加存疑:一个当地百姓,当时对红军又畏惧恐慌,怎么会如同亲临战场般知道夺桥实况?怎么会了解“民团向桥对面胡乱放了一阵枪就跑了”?而且竟还能知道对岸红军的军情,连睡觉都如同亲眼见过,有这个可能吗?
可以断定:这位老人也是间接听说的,普通百姓哪里能分得清保安团与正规川军?再说,刘文辉的川军与保安团从装备上也差不了多少。不过,就是有正规川军也不会是一个整团,而且肯定毫无战心。
据我军正史记载:十六时,第二师第四团第二连连长廖大珠率二十二名勇士开始夺桥(这样看,应该是23人才对),击溃川军二十四军四旅三十八团,占领东岸。俘敌一百余人,我军突击队伤亡三人。
林彪在当晚21时曾致电朱德,刘伯承、聂荣臻、董振堂、李卓然:“我四团于今晨六时赶到泸定桥附近,于十七时攻占泸定桥,敌向天全退去,余另告。”
并且,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成功从泸定桥上冲过后,林彪按照军委之命下令:奖给首批过桥的二十二名战士每人一套列宁装、一支钢笔、一个碗和一双筷子。
也有书载:6月2日,红军全军渡过大渡河后,中革军委在泸定桥头召开的庆功大会,王稼祥主持会议,周恩来为红四团颁发了写有“奖给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的锦旗,还为22名勇士和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发了奖。奖品有写着“中革军委奖”的列宁服,还有钢笔、日记本、搪瓷碗和筷子。
――这点不会是真的,因为据当时电报显示,奖品是林彪根据军委命令亲手颁发的,并且就是在飞夺泸定桥之后的当天,而5月30日周恩来与王稼祥等人才来到泸定桥,这时,整个红四团已经开赴泸定、天全、荥经三县交界,海拔二千八百多米的二郎山了。
不管怎样,红军统帅怎么可能会睁眼说谎,欺骗刚刚经历过泸定桥战斗的士兵?如此,哪里还会有什么军心士气?
但也可以看出:22名突击队员亡一伤亡二,战斗肯定有,但绝不会激烈,这从伤亡人数就可以得到铁证――甚至,是否刘文辉与红军有默契,双方表演给蒋介石看得?要么为什么不一个集群手榴弹塞在固定13根铁链的桥台落井里?简单的一拉弦,就能断绝红军的一切希望!
反正有一点是肯定的:刘文辉后来断然起义,本人被中央政府委任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后来竟然被调到北京,任林业部部长实职。
无证据的事情,就不好多猜测了。
综合看来:泸定桥的确是“飞夺”的,这有赖于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部一日夜强行军240里的“飞行”奇迹!
飞夺泸定桥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这直接宣告了蒋委员长声称“让“朱毛”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破产,红军也没有用全军北上过丹巴县铁索桥。
林彪在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系列的战术动作实施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大渡河两岸的部队就是林彪所部红一、二师,作为军团主帅,应该起得是决定性的作用!更不用说,左路二师及五军团就是由林彪亲自率领的。何况,5月29日那天,林彪还亲自召开紧急会议,做战前动员,指示夺桥部队,务必成功。
聂荣臻的回忆录中所说:“这次胜利,是几个部队自觉地互相在战术上密切配合,执行统一战役计划取得的结果。” ――是符合实际的。
但回忆录让主要指挥员林彪休息闲置,却有些不大公道。
实际上,回避历史真实也是一种篡改历史,兴许危害更大!最起码比刻意篡改的手法要高明许多,因为更容易使人相信。
(请看下篇:八十四、虚实变幻渡天河)
八十四、虚实变幻渡天河
5月30日,张闻天、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等抵达泸定桥。
而先遣队司令刘伯承则由聂荣臻陪同,于凌晨时先回走到了桥上,刘伯承看着桥下的激流,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
现在,来到铁索桥的领袖们也是同样的感慨万千:朱德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毛泽东则在他那首著名的《七律.长征》诗中留句:“大渡桥横铁索寒。”
同日,林彪的一军团司令部也进驻泸定城。
眼下红军的处境好过多了,尾追的劲敌中央军被甩在了大渡河西岸,对于红军刚过来的泸定桥,红军可不是刘文辉的川军,不会这么容易让国军“飞夺”的。
林彪接到中革军委以朱德名义发出的明令:刘伯承回总部;聂荣臻回一军团司令部;红一师归建;五军团依旧由林彪、聂荣臻指挥;从五军团抽一个连监护铁索桥。
其实,这种地形,一个步兵班守住也绝没有问题,一只老鼠也不会窜过一百多米的窄桥。
现在的红军面对的主要对手就是刘文辉,经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两战,红军已经一扫战会理失利、战西昌未下的霉气,林彪奉命挥师北进,直逼240里外的天全河。
路经化林坪,林彪指挥红一军团与红五军团击退川军第4旅(旅长袁镛之),占领化林坪,此战俘虏川军约六百余。
这是1935年五月的最后一天,有一点需要说明:“长征”这个词就是这月首次见于文字的,在这之前的提法叫“突围,只说“要突破敌人的封锁,深入到敌人的后面去进攻敌人”; 遵义会议后,陈云在传达会议精神的提纲中,也曾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