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再说,红军到达的西岸没多少民居,要铺设一百多米长的桥面,没地方去摘那么多不够宽的门板――泸定桥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谁家的大门三米长?

据亲自到过泸定桥战后现场的聂荣臻回忆:突击队“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这就合理了。

不会存在突击队员攀着铁索,在前攀爬,铺桥板在后的情况;是先铺桥板,随后跟进,火力掩护也不会需要桥面上的突击队员的,一共才百米距离,岸边的机枪就会搞定。

(请看下篇:八十二、飞夺泸定桥说法种种)

八十二、飞夺泸定桥说法种种

至于泸定桥“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究竟有多强?有无守军?

守军肯定有: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从那时起就没中断过当地民团驻守。

不过,是守卫桥的安全,不是阻挡红军。

据当地老人回忆:驻泸定城的川军是地方保安团,跟民团差不多,没有什么战斗力,武器弹药也差。

据朱德、聂荣臻回忆、另据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与刘文辉川军作战的回忆录,川军几乎没有机枪,没有大炮,没有冲锋枪等自动武器。――当地保安团就更不会有这些先进装备了。

从开始快速铺桥板,到扑向对岸桥头,整个过程也就七、八分钟的时间。红军有密集的火力掩护,保安团没能打上几发子丨弹丨,只好纵火;突击队冒着烟火,冲过去将其击溃。

北京日报曾刊登《红军是怎样强渡大渡河的》一文,里面说:“黄昏前,河东我军赶到了泸定桥。这时,红四团……向东桥头发起攻击”,东岸我军“很快将火扑灭,守桥敌人有的仓皇逃跑,有的被我军消灭”。

可见,在突击队冲过铁索桥时,是有红军部队在对岸策应,但《聂荣臻回忆录》记述:“我和伯承同志带着三团从大渡河东岸赶到泸定城时,已是后半夜二时半了。”

《罗瑞卿传》记载:右纵队(东岸)“于29日深夜进入泸定城,此时左纵队(指红四团)飞夺泸定桥刚过了7小时。”

夺桥战斗是19时结束的,算起来,罗大将与聂帅的说法不谋而合,这是东岸先头部队到达泸定桥的准确时间。

那么,是谁在对岸同时打响了呢?

一位名叫吴清昌的老红军的说法能解开这个谜团。

吴清昌是当年当年红四团七连战士,年仅18岁,按照这位当事人的回忆:第一拨攻进泸定城的,并非是从桥上过去的二连突击队,而是在泸定桥下游2公里左右渡河过去的四团七连,溯河而上击溃泸定守敌的也是红四团七连的六十多名战士,其中就包括吴清昌。

“至今我仍然为七连的战友们感到骄傲,虽然我们并没有二连那么有名。”吴清昌说。

5月28日,蒋介石已经得知红军在安顺场突破大渡河之后,派重兵围堵,形势急转直下,林彪紧急电令红四团:夺桥日期提前一天,务必在5月29日攻入泸定城。而在接到电令的时候,红四团距离泸定还有240华里路程。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一天一夜要赶完240华里山路?这几乎根本不可能做到!何况这个时候红四团刚经过鏖战,全团的人都非常疲惫,加上山道又窄又滑,当时正下着瓢泼大雨,怎么才能完成林彪按中央军委严令交待给的任务?

“不完成就是死路一条!”吴清昌回忆起当初的情景,至今仍有点后怕,毕竟他那年只有18岁。不过在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鼓舞下,全团的士气开始高涨起来:“走完二百四,赶到泸定桥”“要桥不要命!”

全团人马朝泸定桥方向全速前进,很快天就黑了,伸手不见五指,如注的大雨浇灭了火把,……所有人都是空着肚子在急行军。实在太饿了,就抓一把生米送进口里,实在太渴了,就捧把雨水喝一口。

吴清昌说,途中有人体力不支倒下去了,有人实在赶不动了还拄着拐杖往前走,但却没有一个人叫一声累。5月29日凌晨,红四团顺利抵达泸定。

“那个时候我看了看部队,其实也就到了三分之一,大部分人都因体力不支掉队了。”吴清昌说,“不过对付这里的白狗子,这么多人足够了。”

达到泸定后,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考虑,稍微布置了一下后,夺城的战斗马上打响了。――吴清昌这样回忆。

但据当时林彪拍给军委的电报记载,争夺泸定桥的战斗是下午17时打响的,这么一整天的时间,难道四团就是在准备几十块门板吗?大概也需要恢复必要的体力,但是,吴清昌这样说:“当时团里把人分成三拨,一拨负责夺桥,一拨负责掩护,另一拨也就是我们七连,负责从下游偷渡过河,再和夺桥部队配合夹击守城敌人。”

吴清昌回忆说:“说是一个连,但经过湘江战役的大减员之后,人数已经比原来少了将近一半,加上一部分人在那240华里的行军过程中掉队,人就更加少了,当时全连总共也就六十多个人。

当时渡河地点选择在泸定桥下游2公里处,因为在这里大渡河拐了个弯,划船过去不容易被发现。而所谓的船,其实就是现扎的两只木排。于是,在湍急的河水中,吴清昌和他的六十多位战友们一起,撑着“好像被水一冲就会散”的两只木排,往对岸划去。

“由于敌人没想到我们会从这个地方撑木排过去,所以对岸一个守兵也没有。”吴清昌说,渡河过程很顺利,没有一个同志牺牲,六十多位七连的勇士们就按时到达了对岸。

过河之后,经过简单的调整,大家就开始沿着大渡河往上游走,在接近泸定城约250米的地方,他们被守军发现了。“有个敌人喊了一声,接着许许多多的子丨弹丨就飞过来了。”吴清昌说,他和他的战友们只有端着枪往前冲,“其实我心里还是有点怕的,但怕也没用,不往前走就没办法。”

就这样,敌人的火力渐渐弱了下去,而吴清昌他们也离泸定城越来越近了。就在他们将要攻进去的时候,突然敌人的子丨弹丨又密集了起来,好几个猝不及防的战士们中弹牺牲了,其中包括吴清昌同班的两位战友,“眼睁睁就看着他们倒下了,却没有时间去看。哭?那时连哭的时间都没有。”吴清昌回忆起这一段,至今仍是感慨万千。

而就在这一刻,吴清昌本人也受伤了,“突然手指一热,低头一看,左手食指第一节已经飞掉了。”卫生员冲上来为他简单包扎后,吴清昌和战友们一起冲入了泸定城,敌人终于开始崩溃了。

“我们朝着桥头方向进攻,敌人稍微抵抗了一会儿,很快就退走了,这时候,那边的大部队也冲过来了。”吴清昌说,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一个手指永远没了。

(请看下篇:八十三、释疑红军飞夺泸定桥)

八十三、释疑红军飞夺泸定桥

老红军吴清昌的回忆至今没有其它旁证,但是,只要有一点军事常识的指挥员,就应该会想到这个明攻铁索桥,暗渡大渡河的招数。

泸定的当地保安团也好,正规军38团也罢。却不一定能想到这点,因为,当时自己这岸边的红一师也已经离泸定不远了,守备部队注意力被两方面吸引,吴清昌的“偷渡”的说法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这样,对岸出现红军也就合乎情理了。

关键一点:此凶险万分的夺泸定桥战斗,红军仅牺牲1人,伤2人(攻城里其他地方伤亡不在此计)。红军不是铜头铁臂,守军也不是盲人聋子,就是一杆单发步枪射击,对岸过人也难,乱枪岂能尽往天空打?

看来这里面还有奥妙!

泸定桥并不是渡过大渡河的唯一通道:由此沿大渡河西岸再北上,从丹巴县铁索桥,也可过河,大半年后,红四方面军,就是从丹巴过河西进甘孜的,假如中央红军也北行过丹巴,泸定的川军就会被抄了后路,守卫泸定的川军是当地人,不会想不到这一点。

红流——红一军团战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8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子金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红流——红一军团战事第8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