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路资料宣传的是蒋介石顿时慌张,准备逃走。其实不会是这样:蒋总裁的专机二十四小时待命,老蒋可以随时离开贵阳,用不着急于逃命。
而且蒋介石何人?岂能判断不出红军没有攻打贵阳的可能性?贵阳城墙坚固,有近万中央军驻守,没有重武器的红军就算打,能打下来吗?再说,作为国民政府的军事领袖,蒋介石也不愿临阵脱逃,所以决定:坐镇贵阳,稳定军心。
为了避免万一,蒋介石命令离贵阳最近的滇军孙渡部3个旅火速增援贵阳。
一些史载断言――尤其是回忆录、所有的影视作品――说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是刻意把滇军孙渡部从云南边境诱引到贵阳,为红军进入云南让开道路。
但仔细研究当时的军事布防图,就会发现:孙渡驻守的是云南最东南端的扎西和镇雄,而红军突破的地域是滇东的盘县,二地距离甚远。而且孙渡的目的只是固守滇东南,至于滇东昆明一带则由另外的滇军防御,所以孙渡是否北调入黔,和红军之后进入云南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贵阳的蒋委员长却是破船偏遇顶头风:4月3日,贵阳附近的部分黔军竟然哗变!开始攻打贵阳附近的飞机场。
此时的蒋介石才真正有些急眼了,因为贵阳除了他自己以外,还有夫人宋美龄和十多名中央高级官员,岂能让叛军给一锅烩之?
于是,委员长亲自去检查城防情况,与此同时,心腹大将陈诚则找到贵州城防司令王天锡,让他立即准备两顶轿子和20名忠实可靠的向导,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
但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红军并没有攻打贵阳的计划。4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贵阳南下,18日渡过北盘江,6天后进入云南境内。
最出彩的是作为诱饵的红9军团,竟然在周浑元纵队的尾追下击溃了打鼓新场附近的黔军5个团,随即火速西进,也一举摆脱了中央军的追击。
自此,红军四渡赤水行动结束,最终成功的甩掉了国军20多万大军的包围圈,突入云南境内,四渡赤水的“落幕战”算得上精彩超常。
但是,红军第四次渡赤水之后,由于急行军数百公里,减员也非常严重:据史载,红军渡过云南金沙江的时候,全军大约剩下25000人,但是红军在云南并没有和滇军有过什么战斗。也就是说,四渡赤水的七十天内,红军损失了大约1万多人。其中战斗伤亡之外,估计不少于4000人都是在高强度的急行军中掉队或是累毙于途中!
当然,非常时期,有少数开小差的也属正常现象。
看来“四渡赤水”不是什么神机妙算,也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用兵真如神”之事实,红军的最高统帅只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的变换决策。而且其中的许多决策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只是这种错误得到了及时的修正。
可以说,是毛泽东使红军又恢复了随机应变的战风,而彭德怀和林彪等人实际上为这种修正作出了重大贡献。
(请看下篇:七十六、渡江之前的幕后故事)
七十六、渡江之前的幕后故事
红军又重新来到了云南。
其实,一渡赤水之后红军就打到了云南扎西地区,假如那时就有了直接西进、长距离迂回渡江的意识,后来的三次折腾则完全没有必要,红军完全可以避免损失一万余士兵。
当然,老孙也是事后“诸葛”,无法体会那时中革军委急于摆脱强敌的心情,但也决不是事后说没用的风凉话,了解实际战史就要允许大胆假设。
事实上,林彪也是“事后诸葛亮”,当时林彪也只是埋怨走弓背,林彪也是事后才说“如果一渡赤水到扎西......早就过了金沙江”,没有证据证明林彪在扎西时就有西进渡过金沙江的想法。
但是,从扎西直接西进到巧家一带过金沙江有无可能?有,而且麻烦也比红军四渡赤水后要小得多。
当时滇军总共只有十二三个团,凭它想挡住红军西进?可能性不大。而且,滇军早就抱定只要红军不深入云南,就不与红军硬碰的方针,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怎么也比回头钻进国军重兵云集的贵州好些。
实际上后来九军团及再后来的红二、六军团也是大致走的这个路线。
扎西时,红军一度把川军和中央军甩开了,当时孙渡的滇军在什么地方?在威宁,要想侧击红军中间还隔着乌蒙山。
那么,已经接纳了毛泽东的中革军委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个捷径?这是由于当时的中革军委主要思路有两个:一个是经川南去川西;一个就是建立川滇黔根据地,主要以遵义地区为中心。
事实已经证明这两个思路都是错的,是这两个错误的思路导致了四渡赤水的无奈。
由此看,林彪的抱怨并不是毫无道理:为什么偏偏要在敌人力量相对较强的贵州兜圈子,而不去相对薄弱的云南呢?滇军的力量强不强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再强也强不过贵州境内的敌军,那里有黔军、中央军,还有川军、湘军。
实际上当时的红军如何举动无非三个字:“留”、“打”、“走”。前两个字都是为错误的战略目的服务的,就算胜了也不值得夸耀,最后一个“走”字,红军领导人直到四渡赤水前后才开始认识到,后来的“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都是执行的“走”的策略,这才真正“走”对了。
那么,成功来到了云南的红军此时是否就坚持了“走”的策略呢?
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能够证明军委、毛泽东当初进入云南的主要目的是北渡金沙江.,相反的证据倒有不少:红军进入云南后的行军路线与过金沙江是背道而驰的。
至于后来解释是为了迷惑敌人,其实也不能成立,这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不仅多此一举,而且极有可能弄巧成拙!
4月23日,林彪致电朱德:对目前行动,建议须迅速脱离周、吴、孙(渡)而力求消灭万(耀煌)师,如条件不利时,则应力求迅速超过万师,在万师以北地域活动,即盘县、平彝以北活动。须尽可能避免走弓背路,而宁可对不大的敌人采取以一部监视,掩护主力取快捷方式通过的办法。
――此时林彪坚持的是那个“走”字,并且抱怨红军高层指挥不力,让部队走些无谓的“弓背”。
建议是建议,军令还是要坚决执行,当天,林彪还是指挥红一军团为全军左翼,经猪场、黄泥河进至白云青地区,向云南曲靖方向前进了。
4月24日,红军分三路,一军团经曲靖,三军团经平彝,军委纵队经益肠营进入云南。
对林彪的建议,毛泽东以中革军委的名义25、26两日发给各军团电文,做了不是答复的答复,这也成了当时毛泽东想法的有力证据。
4月25日,毛泽东以中革军委的名义下达“与滇军决战”命令;“我们现在争取了有利地位,使我们现在争取了一个新的有利地区,即云南东北地区,并在这一地区内消灭敌人取得新的发展局面的可能。这一地区是战略机动的枢纽,背靠西北天险,便利我们向东及向南作战。在不利与必要时,亦便于向北向西转移。但严重的任务是消灭敌人,开展局面”。
“我一、三、五军团必须乘蒋军主力正朝云南东北而滇敌大部距我较远的眼前数日时机,首先在白水、曲靖、沾益地域消灭滇敌之先头部(其较强约4个团),以暂时顿挫滇敌的猛进,然后迅速进入另一机动地域,消灭周、吴前进的一部,只有如此作战的胜利,才能解决开展局面的问题”。
显然,毛泽东想先打滇敌,这是他目前决战的主要目标。下一个目标是“消灭周、吴前进的一部”,毛泽东认为“如此作战的胜利”,就可以“解决开展局面的问题。”
显然,此时毛泽东的战略是在云南东北地区消灭敌人,消灭敌人的目的是为了在此开展局面。
那么决战以后,在此开展局面以后,毛泽东想干什么呢?是 “便利我们向东及向南作战(包括黔边及南盘江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