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朱德、毛泽东开始长征以来第一次联名发报,下达《前敌司令部关于消灭萧谢两师的部署》,指示各军团:一、判断周纵队肖谢两师共七个团明六日有由长干山向枫香坝、白腊坎前进,万师六个团则有向长干山前进模样。黔敌何知重部三个团将由石坑坳口向大黑水前进。
前敌司令部准备首先消灭肖谢两师,对6日各军团的行动进行细致部署:林彪的一军团及干部团为右纵队,于拂晓取道花苗田向长干山、枫香坝之间攻击,其第一师应绕至倒流水、李村地域突击敌后尾,以第二师向青坑地域之敌侧击,干部团随第二师前进,统一受林、聂指挥。前敌司令部随一军团司令部前进到白腊坎。
三军团为左纵队,以主力三个团经温水沟绕过温水大山西端向倒流水、青坑、养马水,由南向北攻击,以一个团扼守九龙山、白腊坎,正面吸引敌人东进。还明确指示三军团派出小部至太平场以南迷惑并钳制何敌。
五军团为总预备队,进至白腊坎附近待命。
为了隐蔽作战意图,红军在遵义第三中学召开祝捷大会,看来是要表现给国军看。
前敌司令部还严令各军团:通讯联络除用无线电随时报告战况外,战斗结束,用烧烟火的办法通知前敌司令部:大胜烧三堆火,小胜烧两堆火,相持或不利烧一堆火。
结果?一堆也没烧成!
林彪及前敌司令部率领红一军团部队经马坎、八里水向鸭溪前进,顺利进驻乐门城。3月6日,红军一军团与三军团、五军团向长干山、白腊坎开进,结果竟然没有找到周浑元部的影子!
3月4日和6日,红军两次诱引鲁班场的周浑元部出击,试图将其引出工事后伏击歼灭。但是老道的周浑元看出了危险,不但按兵不动,还命令3个师立即靠拢并且开始在鲁班场抢筑工事。
全军转向,向西安寨、泮水方向寻歼王家烈残部,王家烈何人?乃是一惊枪了的兔子,腿脚比红军还快!结果也是求战未果。
3月8日,中央政治局发表《党中央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赤化贵州告同志们书》:打大胜仗,赤化全贵州,赤化整个云贵川三省。
但是,红军中有些人的观点和毛泽东不同,他们就是前线的将领林彪和醒悟过来的彭德怀。
这主要是由于贵州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现在红军控制的地盘,是贫困的贵州最穷的地方!有很多人家连裤子都只有一条,老百姓大都自称“干人”(要饭的),一年所能得到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八个月的,只能用野菜树皮和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替代。
对大多家庭来说,生下的女孩因为将来不是壮劳力,往往当场就被溺死。很多男孩生出来也被卖给人贩子,因为家里养不活。由于贫穷是普遍现象,很多小地主和贫农从外貌上看起来都差不多。
红军的后勤补给,本来就是每到一地就通过打土豪获取,但是在在这种鬼地方,很多村子甚至小镇也找不到一个有点钱的土豪,打谁去?
不光没有军事补给的来源,关键是红军在这里也无法获得兵源补给:黔北地区面积虽然不小,但是由于地形等特点,人口并不多,更要命的是此地18岁以上的成年男人几乎人人抽大烟。
红军没法使用抽大烟的士兵,士兵中也没有人抽大烟。上次红军在贵州遵义一带勉强招募了4000人的新兵,其中大多是有烟瘾的。――因为此地实在找不到没有烟瘾的年轻人,红军只得被迫给这些新兵一些抽鸦片,让他们在军医的帮助下,逐步将烟瘾戒掉。
这种情况下,红军没法招募到更多的新兵,也就没法扩大自己的规模,还怎样发展?
不光这些,从战略上来说,遵义地区北有长江,南边和东边又有乌江,西边则是数道横断山脉,防守虽得地利,但也很容易被敌封锁切断。
所以,林彪及彭德怀便提出了异议,虽然经营川、赣、滇边区是彭德怀提出的。
(请看下篇:七十四、如同戏剧般的降职与升职)
七十四、如同戏剧般的降职与升职
3月10日,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林彪鉴于周浑元不肯出击,提出立即转兵攻打打鼓新场的黔军。
林彪认为,现在黔北形势非常严峻,并没有中央估计的那么乐观。单靠红军的现有实力很难击退中央军的四面堵截,红军不应该急于与中央军火拼,而是应该火速击溃在打鼓新场的黔军,打通从西南到云南的道路,从而摆脱国军30万大军的围追,从云南境内渡过长江。
这个观点受到大部分红军高层的支持,后来的事实证明,林彪的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
需要说明是,当时毛泽东不过是红军前敌总政委,并非一个人拥有指挥权。他的提议仍然需要通过中央政治局的批准。
此时,大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包括党的书记张闻天和总司令朱德都赞成打打鼓新场。
但是,毛泽东坚决反对攻打打鼓新场。
至于是否因为如果打了打鼓新场,就意味着红军从西南方向突围到云南,这实际就是对毛泽东提议的一渡和二渡赤水做了全盘的否定?不好说,反正毛泽东坚决不同意发动这场战役,理由是:打鼓新场是固守之敌,红军打了就是攻坚战,不符合运动战的宗旨。
毛泽东的原话是:“这样打又是啃硬的,损失了更不应该,我们应该在运动战中去消灭敌人嘛。”
但是,毛泽东同时还提出强攻鲁班场!那里驻守周浑元纵队的三个整师——这就不是啃硬的?
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反对,博古也插言:鲁班场的敌人也不出击,要打也是硬攻,仍然是打固守之敌。
博古建议同意林彪的建议:立即打打鼓新场,让红军打破封锁,获得喘息的机会。
张闻天让中央政治局投票表决,结果绝大部分委员举手同意林彪的建议。
此时的毛泽东大怒了,这也是他火爆性格的又一次体现:“诸位如果坚持这样打,我这前敌政委就不干了。”
以辞职威胁全体政治局委员!毛泽东的蛮横态度让其他的政治局委员都很生气,凯丰当场驳斥:“这是民主表决,少数服从多数,你这是什么态度。”
博古也表示不满说:“难道只有你老毛一个人是对的,大家都是错的吗?”
结果,一贯支持毛泽东的张闻天和朱德也动了气,朱德本来还在犹豫,听到毛泽东的这句话以后,果断的举手同意多数。
张闻天最后拍板:“你要不干那就不干了吧。”
但是,此时的周恩来,当时在红军军事上处于头号人物的周恩来虽然没有举手,却一语不发。
毛泽东看没有人站在他一边,气乎乎的摔门走了。
毛泽东走后,张闻天随即作出了攻打打鼓新场的计划,同时撤销毛泽东前敌政委的职务,由彭德怀暂时代理。
大概毛泽东摔门走了以后,觉得这样闹,对自己也完全没有好处。所以连夜赶了几里山路,找到周恩来,对其进行劝说,一夜长谈,周恩来最终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
第二天,3月11日,周恩来又召开政治局会议,用他特有的雄辩能力,把其他委员说服了:红军决定仍然去打鲁班场,并恢复了毛泽东前敌政委的职务。
中革军委以朱德的名义颁发《关于我军不进攻新场的指令》,取消了前一天会议的决定,并召回了已经向新场运动的红一军团。
此时,毛泽东又向张闻天和周恩来抱怨,自古打仗也没有让三十多个人一起决策的情况,况且政治局中还有一半委员不懂军事,这样会严重的贻误战机!
看来应付瞬息万变的敌情的确不易!3月12日,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成立“三人团”,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以周恩来为团长,全权指挥战事。――塞翁失马的现象又重演了!
至此,毛泽东才算正式参与了对中央红军的全面指挥,不过,还是居于周恩来的副手的位置,在党内,还是决策班子中的一员――常委成员之一。
所以说,说中央的正确路线得到确立可以,说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