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有人说刘斐实际上是长期潜伏在党国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胡宗南的参谋盛国辉干脆称刘斐在1930年已加入共产党!不过,至今国共双方都没有给予证实。
11月20日,桂军以第4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的名义致电总裁:“据迭报匪主力由临武分经嘉禾蓝山西窜龙虎关富川贺县,两地同时吃紧,仁部原在龙虎关以北防堵,故拟即将仁部主力,移赴恭城附近,策应富贺兴灌,但兴安灌阳以北,仅能留一部,诚恐力量单薄,拨请转饬总司令所部,向江华贺县推进,以期周密。”
“小诸葛”忽悠蒋总裁还就是小菜一碟!22日,蒋介石复电同意。
遂心如意的白崇禧其实早就提前行动了,在11月21日就下令桂军退至恭城,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西去。
这使湘、桂军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何键也不傻,为求自保,也懒得尽快派兵南移接防。
所以,林彪指挥一军团前锋第2师开到湘江之时,湘江130里防线无兵防守,红军顺利的控制了从屏山渡到界首的全部渡河点,封锁线已形同虚设。
蒋总裁给红军准备了一个大口袋,红军听话地于22日袭占道县,24日占领江华,全军在道县至江华间渡过沱水,进入口袋之中。
可惜口袋无底!
(请看下篇:五十四、湘江战前――红军面临最好的机会)
五十四、湘江战前――红军面临最好的机会
蒋总裁没有被忽悠多久,从刘建绪的报告中,了解到了湘江不设防的真相,才如梦方醒,于28日电斥桂军,严令“剿匪”各部“击匪窜渡,务使后续股匪,不得渡河”。
这次“小诸葛”听话了,原来,白崇禧得知国军周浑元部已经于26日进占道县,担心中央军尾追红军进入广西,马上命15军由恭城返回灌阳,在新圩以南展开。
就此,湘、桂两军才开始遵命前进,对红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可是,好像已经迟了:林彪部一军团前锋第二师,已经于27日未经战斗便占领了界首以北60华里的湘江两岸。这时的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
这时红军全军渡江,只不过需要一昼夜!当然,这要全部轻装,全速前进才行。
还是国军前敌统帅何键看得清楚:“匪军人数甚多,行动甚缓。我们堵截的部队一定可以如期赶到。”
此时的的红军简直好像在配合国军,每天的行军有时竟然只前进五公里!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就这样足足4天,中革军委所率的“红星纵队”才算走到湘江岸边。
此刻决定红军命运的是最高决策机构“三人团”,组成者三人:自以为是的书生博古;刚愎自用的洋人李德;性格温顺的周恩来。政治上有博古拍板,军事上由李德作主;周恩来则负责督促军事计划的具体执行。
这么三个人对红军命运有最终决定权,红军在湘江栽个大跟斗的命运也就基本确定了!事实上若不是红军将士忠勇善战,国军各方勾心斗角,红军全军覆没都有可能!
根源在于“三人团”没有拿这次为生死攸关的突围当回事,而是当作异地重建的大“搬家”!竟然动用了五千多民夫,把兵工厂、印刷厂、造币厂等工厂的设备统统带走。
本来就简陋不堪的兵工厂也拆迁一空,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动的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需要七、八个人抬的石印机,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舍不得丢下。
总共将近十万人,但需要保护的军委两个纵队就膨胀到了三万有余,护驾的几个军团竟然也被要求各自成立后方部,各挑一千多副担子,什么东西都挑上。
当时任五军团十三师师长的陈伯钧(后为上将)这样回忆:“……军委纵队更吓人,约三万人的庞大机关,还要部队掩护。供给部、卫生部人很多,连一个石印机都要带上。野战医院还以为就在附近苏区打仗,所以连屎盆、尿盆都带上了。”
后来批评者们也大都指责当时的“三人团” 玩了个政府大搬家,二线人员及装备和用具过多,于野战要求不合,妨碍红军作战。
但老孙说句公道话:当时中央苏区领导层未必是逃生的心态,长征在开始时也未必就想到了两万五千里,中央领袖们想到的应该首先是一次革命转移。
中央领袖们始终抱着全国胜利的信念,全国革命高潮即将来临的信念。此前的革命战略,从来就不是个长程的艰苦过程,而是一触即发,一发而就的暴动形式。
领袖们一直认为有个紧张的革命张力宠罩在中国各地,通过某个区域的苏维埃运动和红军对苏维埃运动持续大幅扩张下去,一定会触发革命的张力,从而点燃全国革命而一举成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这个意思。
武装部队作战必须服从于苏维埃运动!那么携带政府各个部门就是合理的了,毛泽东得以随军,其实就是由于苏维埃主席这个身份,假如一开始就精简行政人员,兴许首先被扔掉的就是毛泽东!
长征一开始叫西征,目的就是同二、六军团会师,再创新天地。那么,这么一个十万大军携带一个政府及设备的大转移,还有什么不可理解的?这对任何人都是第一次,肯定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遗憾在于,这个必然的“考虑不周”,会给红军带来灭顶之灾!
自过了第三道封锁线之后,林彪的一军团先是被布置在左翼,二师占领临武,一师三团袭占蓝山,全歼桂军一个营。以后又变为右翼,向天堂圩、道县方向前进。
大军过了道县之后,红军一军团正式成了右翼前锋,三军团为左翼前锋,八、九军团在两侧掩护,五军团及少共国际师殿后,军委两个纵队居中,数万大军雪球一般在山中羊肠小道笨拙行军,部队拥挤不堪,能走快才怪!
与此同时,第二十八军刘建绪率章亮基、李觉、陶广、陈光中四个师,于二十八日占领了红军右前重镇广西全州,已经沿江南下,向勉强赶到觉山的红一军团开始攻击。
同一天的左翼,桂军44师开始从灌阳向距新圩不远的三军团五师阵地发起进攻。
红军的后面,湘军第27军李云杰率王东原师及其所兼之第23师,取道桂阳、嘉禾、宁远尾追而来,已经在文市东南的钩脑坳与担任红军全军后卫的五军团打响。
五军团下辖十三、三十四师,总兵力为12000余人。在钩脑坳阻击的是十三师三十七团;三十四师此刻据守在新圩红树脚阵地,也同时遭到中央军周浑元部第36军的攻击。
一时间,红军左右前后几乎同时打响,彭德怀、林彪两员虎将此时都将指挥部搬到了前方,一左一右据守着湘江对岸的通道两厢,就等“红星纵队”尽快过江了。
此刻的湘江西岸,一军团长林彪已经站在了站在湘江西岸离脚山铺不远的临时指挥所里,用望远镜可以清楚的看到湘江,但是不用看,江面一片静悄悄!“红星纵队”还在山路上蜗牛一般蠕动呢!
不过,路上的博古、李德都没闲着,万万火急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内容几乎一个样:“继续坚持”!这是要前方的战士浴血奋战,等待“红星纵队”慢慢走来。
与此同时,蒋总裁踌躇满志,对部下表示:红军已经“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难就擒”。
与此同时,靠边站的毛泽东忧心忡忡,之前曾极力建议中革军委:出其不意,回师湘赣边界,伺机打掉围剿军一路或一部,战局或许能绝处逢生,总好似眼睁睁钻进国军的埋伏圈!
但没用,三人团对部队去向一直保密,不容任何人染指,还就是决心把蒋介石做得口袋阵捅上一个大洞!可是,人家的口袋自己没缝底,中革军委偏不愿意迅速钻过去。
不是不愿意,是携家带口,有心却无力,想快不能,欲速而腿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