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李德是个中国化名,也曾称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实际上至今也没有确定他是德国慕尼黑人还是奥地利人,但李德是德国共产党员是没有异议的,所以称为德国人应该是没有错。

李德资历其实并不那么赫赫有名:1923年加入德国共产党; 1926被指控有叛国罪行而遭监禁;28年4月从柏林莫比特监狱逃出到苏联;进入军事学校学习后,参加苏联红军后当过骑兵师的参谋长;以后被送到莫斯科陆军大学进修,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被中共中央视为宝贝,当即便把这位“外来的和尚”任命为全军军事顾问。

不过,从资历上看,一个当过师级参谋长的进修学生刚走出校门而已。

但是,国人有句: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就一切不同了。

李德取得军事最高指挥权之后,根据莫斯科陆军大学教科书上的要求,对打破国民政府第五次“围剿”作了具体部署:将中央红军的两支绝对主力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分为两部分作战,提出了“两个拳头打人”的口号。――“两个拳头打人”并没有什么错,关键是两个拳头必须相互配合,才有可能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从后来发生的实际战况看,李德的“两个拳头”却是分派在了身前身后,置于南北两个方向,各干各的,这就事实上使红军的作战能力降低了一半。

不仅于此,其余配合主力作战的红军各部也被分散在了中央苏区四周,美名其曰:御敌于国门之外!

这是战略范畴上犯了大错!

对于“两个拳头打人”的口号,在后方养病的毛泽东挖苦为“使一个拳头置于无用,一个拳头打得很疲劳,而且没有取得当时能够取得的最大胜利”。

“御敌于国门之外”其实与打到外线去没有区别,事情的关键还是在于战略思想上的选择:是以阵地战对阵地战,还是大胆穿插迂回,在运动中觅得战机,打完走人,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至于后来李德提出的“短促突击”的战法,这是在处于防守态势时没有办法的办法,是要求部队采取积极防御的战术动作,并无大错。

林彪素以善打运动战著称,当然一开始就反对这种将红军置于固定阵地不能机动的战略选择,于34年2月24日,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一项关于用运动战消灭敌人的建议,结果遭到军委的批评。

军委告诫林彪,要坚决服从命令,不要脱离中央的正确轨道,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既然阵地战成了唯一选择,林彪不得不钻研起了“短促突击”的战术,这个战术,说白了即是以碉堡对碉堡,以阵地对阵地,俟敌进至距我碉堡二三百米时即用短促突击消灭之。

不过这种战术设想并无不妥,关键在于敌我双方的装备相差太远了,据有老红军战士回忆说:“我们一夜不困觉做了一个堡垒,人家一炮就打翻了。而人家的堡垒,我们只有用牙齿去咬!我们没有重火器,天天去同人家比堡垒,这是搞什么鬼呀?”

在红军的师级干部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俏皮话:“短促突击,等于送死。”

陈云后来也说,“短促突击拒绝了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术”。

都有些冤枉“短促突击”这一防守时的战术动作了,不是短促出击拒绝了运动战,是导致“短促突击”出现的战略思想出了错。

33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首先在江西黎川打响。

进攻黎川的是蒋介石的嫡系周浑元指挥的三个师,红军的守将是闽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但这位闽赣军区司令员手下却几乎没有兵,他的地方主力部队被调去协同红三军团作战,到福建去了,手头留的一个独立师,又于一个星期前被调往硝石。

现在肖劲光能直接指挥的唯有一个七十人的教导队和一些地方游击队,力量对比悬殊,在国军没有进攻之前,肖劲光机灵的率部于9月28日撤出,退到城外六十里的溪口。

黎川被放弃,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顾问李德大怒!急令出击福建的彭德怀率领部队返回,又令肖劲光以红七军团政委的名义率红二十师配合作战,坚决收复黎川。

还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肖劲光指挥红二十师开始了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收复黎川之战,但红二十师本身力量有限,在浒湾一带,与强大的国军作战中,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出战斗,第五次反“围剿”首战告负。

战斗结束,肖劲光由于“擅自”撤离黎川,被党中央开除了党籍、军籍。

肖劲光收黎川不能如愿之时,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从福建回到江西,在江西洵口打垮了国军赵观涛部三个团,;与此同时,红五军团也击溃了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36师,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紧密配合,打赢了第二仗。

但在黎川确定无法收复后,博古和李德则命令彭德怀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硝石,坚城之下,老彭虽勇,却无从施展,攻城失利。

急于求胜的博古、李德,又电令红五军团进攻黎川东南的资溪桥,再次失利,结果本来能就势集结的红三、五军团丧失了有利时机,开始处于被动的地位。

这个时候最怀念林彪的是彭德怀,这支拳头已经打得很疲劳了,彭德怀痛感一、三军团分开作战的弊病,抱病填词一首,表达当时无可奈何的心情:

猛虎扑群羊,硝烟弥漫,人海翻腾,杀声冲霄汉。地动山摇天亦惊,疟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尘埃冲天。大哥未到,让尔逃生。

词中说的“大哥”,是指红一军团,当然不是指年轻的林彪。林彪此时带领的红一军团坐守苏区南部,南线无战事,部队空耗粮。

林彪此时就是想“短促突击”也无可能,没人来打,你能突击谁去?就只能著书立说,纸上谈兵了。反对是不可能的,阵地防守,“短促突击”也不失为防御战中的一招――尤其是,在临时中央支持下,李德宣布:凡是对中央指挥不满和抵制“短促突击”战术的人,都将受到严惩!轻则剥夺军权,重则送上法庭。

林彪反对的是坐地死守的阵地战,不是战术范畴的“短促突击”,据记载,林彪还曾专门请李德来他的一军团讲授“短促突击”战术。李德兴奋的讲了一天:“我支点之守备队,是我战斗序列之支柱,应毫不动摇的在敌人炮火与空中轰炸之下支持着,以便用有纪律之火力射击及勇猛的反突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云云。

林彪本人也向听不懂外国教师爷理论课的将士们解释:“你们不懂,这种打法我也不太懂。不懂就学嘛。”

钻研战术问题本来就没有什么错处,林彪于1934年6月17日发表了《论短促突击》的文章,提出了27条实施措施和注意事项,得到了李德等人的赞赏。

对于林彪此举,聂荣臻后来在回忆录中指责:“林彪突然发表这篇文章,自然不仅是谈战术,实际上是他在政治上的表态”。

其实当时“政治上的表态”谁没做过?没见记载有谁在中革军委制订战略战术方案时表示过坚决反对,倒是林彪因为明确反对中央军委的部署,遭到过军委的明令批评。

至于彭德怀曾痛斥李德、博古等人是“崽卖爷田心不疼”,那是已经吃了大亏以后的事了。

对于不少人后来回忆,说毛泽东曾因此感叹彭林二将:“一个是硬汉子,一个是细伢子,金子不能比铜哟!”并且随口吟出: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更是难以置信:毛泽东怎么会如此评价刚刚夸赞过的爱将? “四次反围剿”大胜后,没有参与实际指挥的毛泽东虽然肯定会有少许失落,但还是由衷的夸赞:“这是国民党发动围剿以来败得最惨的一次。”。

并且对林彪指挥作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风格极为欣赏,而且这期间是林彪与毛泽东关系更加深化的时期,林彪不时亲临看望被闲置的毛泽东,从吃到用,一概主动送上门。

尤其是:五次“反围剿”战事前期与后期,唯有林彪指挥的一军团获得了两次大胜。哪有谴责胜利者的道理?

红流——红一军团战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4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子金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红流——红一军团战事第4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