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俊的政变为什么会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身边没有诸葛亮,甚至连臭皮匠也没有。他应该需要一位谋臣来为他制定路线图和统筹应变方案。但是李重俊过分迷信了武力的作用,据《新唐书》记载,李重俊的性格是“性明果,然少法度”,可以说是一个古代的愤青。他的经验和智商都不足以驾驭政变这种人世间最最高级的政治活动。他天真的认为,既然政变的杀伤目标不是皇帝,就可以把皇帝排除在外,无视皇帝的存在。结果正是犯了这种政治幼稚病,才导致自己身首异处,死无葬身之地。
那么在这种以诛杀皇帝身边亲近的人为目标的政变中,该如何对待貌似无辜的皇帝呢?其实唐朝人民的伟大领袖李世民,早就亲身对此作出了示范。他当年在夺嫡之争中,不忘命令尉迟敬德带人武装“保卫”唐高祖。杀死了太子和齐王后,李世民逼迫唐高祖退位,这才宣告了玄武门之变的胜利。
除了李世民的事例外,两年前的神龙政变,也可以为李重俊提供借鉴。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在诛杀了张氏兄弟后,也随后逼迫武则天退位,另立新君。所以说,此类政变是典型的开弓没有回头箭:你把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杀了,还想日后和皇帝和谐相处,岂非是与虎谋皮,只有顺势把皇帝一块收拾,才能高枕无忧。
前面我们提到过,武家势力膨胀和后宫贵妇干政,是李显偷懒没有解决的,事关唐王朝命运的两个根本性问题。景龙元年的政变虽然失败了,但在客观上,李重俊的复仇之战取得了重大政治成果:武家的政治势力从此一蹶不振。可以这样说,李重俊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父皇屁股底下的畸形政权做了一次局部整容手术。至于唐朝如何解决后宫贵妇干政的问题,那就是日后另外两场政变所面对的课题了。
李重俊的故事还没有完结,这位太子生不逢时,死后倒是否极泰来。因为他发动的政变,符合大唐王朝的根本利益,所以唐睿宗李旦即位后,隆重的为其平反。睿宗恢复了他皇太子的身份,加赠谥号为“节愍”,并陪葬定陵。
随着李重俊的盖棺论定,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政治影响力,也即将烟消云散。我们来做个数量统计吧,在她的阴影下,共有二个太子被杀(李忠、李贤),两个皇帝被废(李显、李旦),一个女儿被她亲手掐死,一个儿子被她疑似毒死。不仅如此,她设计的李武两家共掌政权的蓝图,又间接导致了节愍太子的悲剧。照此看来,给武则天冠以摘瓜能手的头衔,估计也不会有人反对。
其实和武则天类似,其他朝代的皇后、太后,也不并都是只会含饴弄孙的等闲之辈。比如辽朝的开国皇后述律平,她也专门和太子作对,在帝国继承人的问题上,主动搅了一滩浑水。
辽述律太后废黜太子耶律倍——母爱也分三六九
唐朝灭亡后,中原大地像一块摔碎的玻璃,重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按照一般规律来讲,中原战乱,往往会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崛起的催化剂。当年的匈奴、鲜卑、突厥无不是趁机翻身做主,称王称霸。这次也不例外,在北方广袤的土地上,一个叫契丹的民族即将登台亮相。在日后的岁月中,契丹宰制漠北,席卷燕云,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宣告契丹人民从此站起来的,便是他们的杰出领袖耶律阿保机。阿保机出身于契丹的贵族家庭,不过据说他父亲不是人,而是太阳。《辽史》记载,他母亲梦见太阳钻入其腹,然后就有了身孕。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阿保机一出生,就是个巨型婴儿,足有三岁儿童的大小,并且当天就学会了匍匐前进。更吓人的是,他三个月就会直立行走,一岁就能说话。
正因为阿保机如此优异(优秀到了怪异的程度),他的祖母认为,小孙子这般迫不及待的掌握各种生活技能,显然是带着某种使命而来。所以老人家采取了隔离抚养的方式,将他雪藏起来,还把颜料涂在他脸上,目的就是不让普通人轻易看到。
就这样,赢在起跑线上的阿保机神神秘秘的长大了。成年后,他身高九尺,能挽起三百斤的大弓,而且有双电眼,霹雳巴拉的放电,“目光射人”。更为难得的是,阿保机四肢发达,头脑却不简单,年纪轻轻,就成了伯父的高级顾问,专门解决部族中的疑难问题。
阿保机的伯父是部族的首领。当时契丹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分为八个部族。每个部族都有一名首领,叫大人(夷离堇)。八个大人再推举出一位大王,用来号令各部族,让契丹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大王的任期是三年,采用的是轮流坐庄的形式。阿保机人生旅途一帆风顺,他先是从伯父手中继承了大人的职位,然后又成为了轮值大王。
在轮值大王的岗位上,阿保机出色的发挥他的军政才能,四处征战,打遍长城以北无敌手,大大扩展了契丹的地盘。在扩张的过程中,阿保机不但抢财富,还抢脑袋,尤其青睐有智慧脑袋。所以在他的麾下,逐渐聚集起了一批汉族知识分子,这些人将先进的封建主义思想带入了契丹,为日后契丹的脱胎换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