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称你是“战神”,那是过去时,对象不一样了,内战经验没法照搬照套。
张发奎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北伐时候的老铁军军长,几乎百战百胜,然而首次独立指挥九江之战便让人大跌眼镜。
你必须明白,这个世界的变化实在有够快。
张发奎早就明白了这一点,而且他亲眼看到从前线撤下的桂军已成疲惫之师,个个精神不振,情绪沮丧,你让他们全部集中在桂林固守,人多力量大,或许还能有所作为。决战?哪有这个本钱。
可他心里明白,嘴上却表示完全赞成白崇禧的主张。
当幕僚提出质疑时,张发奎解释说:白崇禧是副参谋总长,又有“战神”之名,他这么说,自有其智虑之处,我们不必另出主意。
在广西,张发奎贯彻的就是一个字:忍。
身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虽然名义上是桂省军政首脑,然而坐的却是冷板凳。
无论在哪里,白崇禧从未肯放松对桂省和桂军的掌控,经常以协调战区为借口,越过张发奎直接给广西军政部门下达命令,实际上等于架空了张发奎。
坐冷板凳的滋味很不好受,但张发奎经历过人事上的很多风雨,他不像薛岳那样鲁莽,更不会甩出“我才不到广西去给人家看大门”那样的话,他与白崇禧的关系,就像从前的李宗仁之与白崇禧,总是前面的那个让着后面那个,所以有人称张发奎在广西是“张公百忍”:大家同舟共济,你要抓权就让你抓,我什么都忍,尽量听你的。
第四战区的桂粤两军,张发奎在指挥上能得心应手的只有粤军,然而后者一直在柳州防御田中久一第23军,守桂林得靠桂军,说到底还是白崇禧说了算,即便你不赞成又能怎样。
11月9日,横山勇第11军对桂林发动总攻击。守军十分英勇,杀伤了大批日军,但兵力相对太少,等不到“吃黑豆”,就已伤亡大半,韦云淞只得率剩下的一小部分人突围而去。
11月10日,桂林失守,加上外围作战,勉勉强强守了十天,与“死守三个月”的期许相去甚远,白崇禧的“大会战”自然也只好流产了。
受此影响,柳州当天即跟着沦陷。一个月后,田中久一第23军攻占南宁,随后与驻越南的日军会合,标志着日军已完全打通所谓的“大陆交通线”。
在被豫湘桂战役(即日本的“一号作战”)愁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的蒋介石,此时还得应付另外一场与史迪威之间的战争。
随着实战的历练,史迪威已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美国将军,缅北战役的胜利便是明证,但他在交际等方面的致命缺陷却从未能得以改善,真不知道此君从前的外交生涯是怎么混过来的。
他嘴里的蒋介石连名字都不配有,被称为“花生米”。
对付“花生米”,史迪威的经典绝招就是卡脖子:不答应我的条件,就不给援助。
他也许从来没想过,即使你是捐款者,那受捐的人也还有自尊心,更何况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把面子当做天大的事来对待的。现在一桩一件,一吨一元,都要看你的脸色,你让别人可怎么活?
(1545)
在史迪威面前,蒋介石简直就是个乞丐头。
豫湘桂战役的惨败,反衬出远征军的辉煌,史迪威同样不会设身处地地考虑到,在很大程度上,第二次远征的胜利,其实正是以湘桂桂的失败作为代价的。
相反,他把所有这一切,都归咎于蒋介石的无能。
要让我来干,肯定不一样。
经过史迪威一吹风,对中国战场也很不满意的罗斯福遂亲自出面,四次发电报给蒋介石,要求他把中国战场的所有军权移交给史迪威。
蒋介石答应了。
他曾经寄希望衡阳保卫战能稳住局面,但衡阳失守后,抗战失败的阴影已触目可及。
整整七年的浴血苦斗,眼看盟军胜利在望,中国自己却再也支撑不住了,乃至到了经济崩溃和军事失败的双重边缘。
蒋介石心境灰黯,为了在关键时刻不再失去盟国的援助,他甚至情愿吞下让史迪威来掌帅这枚苦果。
这时候的史迪威真可谓是风光无限,攻克密支那后,他先是被晋升为四星上将,接着从蒙巴顿手里接过了东南亚盟军总司令一职,马上又即将从印度飞赴重庆,担任中国陆军总司令。
老乔爽透了,认为是自己指挥的缅甸战役改变了“这些家伙的态度”,使他们“不复有恩主的气派”。
其实史迪威也不是神仙,如果手上只有蹩脚的装备和部队,他同样一筹莫展。
桂林失陷之前,史迪威由缅甸飞到桂林一趟,大家都希望这位鼻孔朝天的老美能拿出妙计以救危局,不料他的结论只有一个:打不了。
办法也只有一个:将桂柳的所有物资设备全部运走。
之后他能做的一切,就是痛骂一通蒋介石,认为“花生米”笨得要命,既不肯打仗,又不会打仗,只会瞎指挥。
这样还不过瘾,他又跑回重庆继续当着面跟蒋介石吵。
另一方面,自第一次远征失败后,蒋介石内心里就充满了对史迪威的反感和厌恶。
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人让他伤透了心,乃至使他觉得只有陈纳德算是个好人——好的美国人,原因是这小兄弟真心实意地帮我(“彼对援华盖竭其精诚也”)。
可是拥有援华物资分配权,且能在罗斯福等要人跟前说上话的,却不是蒋介石最喜欢的陈纳德,而是最讨厌的史迪威。
这样一来,蒋介石就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出“殊难忍受”的让步,哪怕对于自己来说,有多么委屈——
史迪威觉得驻印军还不够强,蒋介石就抽调精锐部队过去,使其得以组建第一军和第六军,相反,等到滇西远征军屡攻龙陵不下,需要驻印军进攻八莫,以牵制日军时,却被史迪威以驻印军需要休息为由,毫不客气地予以了回绝。
蒋介石拟授史迪威以三军司令,既缘于罗斯福的压力,同时也是希望史迪威能够改变恶劣的战局,而这一切,都不能光停留于口舌之争,得赶快行动,具体来说,就是尽早占领八莫,在完成打通中印公路的任务后,把远征军调回国内参战。
可是他想错了,史迪威整天能做的就是吵架骂人,全不管中国这边的摊子已经没法开张了。
(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