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史迪威来华时,陈纳德也同时应邀相陪,宋美龄的脸上都笑开了花,这位第一夫人一手挽住史迪威,一手挽住陈纳德,对两人说:中国终于有了你们两位美国军官的帮助,我为此感到由衷高兴。

想一想确实让人开心,陈纳德踏上中国国土时,才不过是个上尉,但在他的幕后指点下,中国空军曾爆发出惊人的潜力,现在有了史迪威这样的中将直接指挥,中国陆军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是个其乐也融融的场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有很多这样的镜头,它们会让我们高兴、激动乃至感动,可惜的是,时光总在不停地流逝,再漂亮再动人的像片也有逐渐泛黄的时候。

不过在那一刻,还没有人能想到以后,他们只知道,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史迪威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帮助中国军队取胜。

当时中国军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保卫缅甸,虽然后者不属中国战区,但作为援华物资的主要入口,无疑是抗战的一条生命线,不能不以全力确保。

早在中国战区未成立之前,中国统帅部就已根据情报判断出日军进攻缅甸的意图,因此专门从国内抽出了杜聿明第5军等三个军,以十万精锐的兵力,准备帮助英国保卫缅甸。

然而都到这个地步了,英国人却还怕中国到它的殖民地上来分一杯羹,因此坚决拒绝让远征军进入缅境。

中国人来不了,人家日本人可要来了。1942年1月,日本第15军攻入缅甸,两个多月后已攻至仰光附近。

这时候他们才主动请求中国增援,可是战机早已错过。

大兵团出战,最忌仓促草率,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熟悉地形和构筑工事,打起仗来那真是连一点把握都没有。

在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之所以能够取得一胜两平的战绩,若无对地形的了熟于胸,那是根本难以做到的。

缅甸不是湖南,不是长沙,前路漫漫,委实难卜。

尽管如此,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缅甸丢失,能挽回还是要尽量想办法挽回。

3月12日,中国远征军正式成立,蒋介石派史迪威前去指挥。

缅甸战场上,英缅军仍在继续败逃。

英国驻缅部队除高层军官以外,低层官兵大多由缅甸人和印度人组成,这些当地人平时被英国殖民者当成奴隶一般,饱受欺凌,到了紧要关头,哪里肯卖命抵抗,因此几乎是一触即溃。

3月8日,日军轻取仰光,局势不谓生死存亡,也已是危在旦夕。

当天,戴安澜率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赶到了仰光以北的东瓜,也就是陈纳德训练飞虎队的那个地方。

戴安澜,号海鸥,安徽无为人,与他过去的老长官徐庭瑶是同乡。

这位毕业于黄埔第3期的青年将领,早在长城抗战时就崭露头角,那时他是杜聿明手下的团长,到杜聿明创建第5军,又特地委任其为第200师师长。

进入缅甸后,戴安澜发现,缅甸土人普遍敌视英国人,以致有充当日军探子的,但也有很多人,包括华侨,却并不相信日本的欺骗式宣传,对来自中国的军队十分欢迎和拥护。

(1447)

翻一翻史书就会知道,古代缅甸也曾经在我们的西南疆域之内。

据说,三国武侯南征到此,极受缅人崇拜,视之如神,当诸葛亮要北返时,百姓成群结队地来进行挽留。

诸葛亮安慰他们说:我还会重来。

可是您什么时候会再回来呢?

诸葛亮指了指田间的一种草:此草开花,余重来矣。

那是一种不会开花的草,所以一年又一年,引颈北望的缅人迎来的只有失望。

当地人告诉戴安澜,草在不久前竟然奇迹般地开花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预兆,预示着“王师应到达矣”。

戴安澜为之感慨不已,于马上赋诗一首:扬鞭遥指花如载,诸葛前身今又来。

戴安澜的任务是守住东瓜。

从作战地形来看,东瓜实非易守之地,城外以平原为主,三面都有开阔地带可供对方发起进攻。

这种地形下要想守城,能依赖的只有坚固工事。

提起工事,缅甸倒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森林多,树木多。东瓜城有很多现成的枕木,本来是要拿去铺铁路的,如今正好就地取材。

在戴安澜的指挥下,第200师官兵在地上挖出坑道,然后上盖枕木,修筑出一座座封闭式堡垒。

3月20日,东瓜保卫战打响。

进攻东瓜的是第55师团,这个新编师团自成立后一直驻于日本国内,从来没有打过仗,但是进入缅甸后,英缅军的无力和无能,却使它在提高自信心的同时,还积累了作战经验。

不过在东瓜,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戴安澜精心构建的堡垒群使其大吃苦头。

这些堡垒堪比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的地堡,轻重武器配置得当,一道道交叉火力网让冲上来的日军无可躲避,以致于伴随着每一次被击退的进攻,堡垒前都会留下日本兵的累累尸首。

3月28日,见第55师团毫无建树,第15军司令部急调第56师团加入进攻阵营。

两个师团合攻东瓜,最后连放毒气这种损招都使了出来,却仍无法从正面实现突破。

4月1日,第200师终于决定放弃东瓜。

不是正面守不住,而是侧翼暴露,不得不奉杜聿明之命撤离。撤离时,尽管已受到包夹,但这支老牌劲旅仍然秩序井然,边打边走,未让追兵找到一点可乘之机。

日本第15军从进入缅甸起,可以说一路都在快速行军,就比谁跑得更快,东瓜保卫战是他们第一次受挫,连日本人自己也承认这是“缅甸战役中最艰苦的一战”。

第55师团几乎被完全击垮,一名被击毙的日军大佐在日记中惊呼:南进以来,从未遭遇若是之劲敌。劲敌为谁?即支那军队。

第15军司令部自此才知道对面的“支那军队”,就是昆仑关战役中声名赫赫的第5军。

对第200师能那么从容地撤出东瓜,已经狼突豕奔的英国人感到十分惊异,但戴安澜本人却不无担心,尤其在得到蒋介石要予以召见的通知以后。

他以为自己至少要挨骂,因为毕竟东瓜没有能守住,没想到蒋介石已经听过汇报,他对东瓜保卫战的战果非常满意:东瓜失守不是你的责任,这一战打得好,很漂亮。

为了表示嘉勉,蒋介石特地留戴安澜共进晚餐,晚上还安排他住进自己的隔壁房间。

蒋介石的部下将领那么多,这是从未有过的礼遇。

(1448)

东瓜失守确实跟戴安澜没有关系,先掉链子的是英国人。

在东瓜的西线侧翼,英缅军就算占有武器和数量优势,都挡不住一个第33师团。后者在上高会战中曾是罗卓英和第74军的手下败将,未料换了对手之后却威风十足,连连击破英缅军防线。

侧翼一破,东瓜后方即受到严重威胁。偏偏这时候由于英国人不肯提供足够车辆——他们撤自己的溃退部队还来不及呢,远征军的其它部队和机械化装备迟迟不能到达。

这时,经十二日苦战,第200师粮弹开始出现匮乏,如果后援再不继,在被日军四面包围的情况下,必然会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第5军军长杜聿明感到不撤不行了,遂向史迪威提出撤退建议。

他的建议算是相当委婉:撤下来,可以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再与敌决战。

什么,你们要撤,史迪威一听就火了,眼睛一翻:决不能撤,要进攻,进攻,进攻!

两人说着说着,声音越来越大,没多大一会竟然闹翻了。

杜聿明那是多温和老实的人,说话分寸从来是掂量了又掂量,跟他都能闹翻,可想而知史迪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没错,史迪威的性格比“关猛”还要火爆急躁,乃至于让你很难相信他那么多年大使馆武官都是怎么混过来的。

史迪威最后不由分说,一拍桌子:我是你的上级,你必须服从我。

为了怕对方阳奉阴违,回军营后又不执行他的进攻命令,史迪威还真的派一名美国参谋跟在了杜聿明屁股后面。

第200师如今是第5军的基本部队,杜聿明就算是再老实,也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命根子落入虎口而无动于衷,所以他断然向戴安澜发出了撤退命令,当着美国人的面。

杜聿明的决策是正确的。事实上,远征军的后续部队直到半个月后才集结起来,半个月,第200师可能早就灰飞烟灭,尸骨无存了。

本来是史迪威的错,可是这位老兄却恶人先告状,跑到重庆去找蒋介石,先是大骂了一通杜聿明,接着就威胁说要辞职,眼瞅着没法干嘛,部下都不听号令了。

辞职当然不行,蒋介石找到杜聿明谈心,后者仍然满腹怨气:如果按照史迪威的命令,200师早已断送了,他既不了解中国军队的情况,似乎还……

还不懂战术。

若单论东瓜失守这件事,可以说蒋介石跟杜聿明想的完全一致,要不然他也不会对戴安澜奖掖有加,然而俗话说得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再说打仗是一个很复杂的活,不能以一盘输赢就来论好汉。

东瓜失守说明不了什么,美国中将应该是有两把刷子的,绝不可能真的不懂战术,问题可能还是出在沟通上面。

蒋介石打断了杜聿明的话:我知道了,以后有罗长官在,情况会改善的。

这个“罗长官”,是指罗卓英,蒋介石任命他为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的使命很简单,他得一切服从史迪威,史迪威说什么,他就必须向远征军传达什么,其实就是利用他对中国军队的熟悉和了解,起一个传声筒的作用。

(1449)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63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63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