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国用于保护仰光的空中力量,则主要是英国皇家空军。英国空军的主力集中于欧洲战场,用于缅甸的作战飞机数量不足,所以显得很是被动。
原先英国人还瞧不起陈纳德,等到志愿航空队在昆明空战中初显峥嵘,才赶紧伸手请求帮忙。
(1444)
1941年12月25日,仰光上空展开了一场大厮杀。
日机编队浩浩荡荡,共有60架轰炸机和30架97式战斗机,看上去煞是威风,不过那是利斧没有出现的时候。
志愿航空队的12架战机一头闯进日机编队。12比90,看上去犹如小船划进了大舰队,地面观战的人们睁大眼睛,都找不到美国飞机在哪里。
满天都是飞机,日本飞机,随后却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掉下来,不一会就在地上落了满满一堆。
不算多,总共15架轰炸机,9架战斗机,它们刚刚还张牙舞爪,转眼之间全成废铁。
砍它们下来的,自然是“利斧”。
陈纳德在东瓜重点练的就是如何打零式,现在零式变成了“准零式”,还有什么觉得特别费劲的?
还是“要你命三板斧”,砍完之后,洋小伙们以一语概括:简直像打野鸭子一样轻松。
志愿航空队也损失了2架飞机,但人员无一伤亡,代价是把整整一支日机编队都给打得掉了魂。
陈纳德在仰光出战31次,每次能动用的飞机最多超不过20架,最少时只有5架,但是他却成功地把“昆明奇迹”发展成了“仰光神话”:在六月时间里,先后击毁日机217架,志愿航空队自身只损失飞机14架,战死飞行员4人。
一比十五的胜率,让所有人都瞪目结舌。
同样参加仰光空战的英国空军算是超水平发挥,但也只能勉强达到一比三的胜率,应该指出的是,英国皇家飞行员全都经过严格训练,并非俗辈,他们在欧洲空战中甚至盖过德国空军。
作为仰光神话的创造者,美国志愿航空队不光是出名,而且出大名了。
休息之余,队员们爱给飞机“纹身”,他们曾在画报上看到英国飞机涂有鲨鱼牙齿的图样,觉得挺带劲,便画在了机头上,结果这就成了航空队的一大标志,反而没人记得首创者是谁了。
更让陈纳德本人都摸不着头脑的是,不知怎么传来传去,“鲨鱼头”又演变成了“飞虎”,到处都在评说飞虎,评说飞虎队。
美国迪斯尼公司后来专门为飞虎队制作了队徽,上面是一只插翅猛虎,正从象征胜利的大写字母“V”上一跃而过。
(1445)
1942年元旦,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定共同宣言,表达了联合对日、德、意这三个轴心国发起军事行动的决心。
鉴于当时中国战场牵制了三分之二的日军主力,已实质上成为抗击日本陆军的主战场,各盟国特别是西方大国开始对中国刮目相看,道理很明白:不服气,你跟那“三分之二”扳扳手劲试试看。
1月4日,盟军总部正式划出中国战区,范围除中国之外,还包括越南和泰国,蒋介石以上将衔担任战区统帅。
这在近代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曾经,“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都是鸦片战争后一直挂在身上的标签,想甩都甩不掉。
纵使江山秀丽,纵使家世显赫,也不过是个一睡百年的嗑睡虫,如今终于让别人知道你其实是一头狮子,醒过来之后同样可以独挡一面。
消息传出,不独中国国内,即如东南亚华侨亦为之欢欣鼓舞。接到任命后,蒋介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
战区统帅有了,还得配个幕僚长,这是个洋人,美国人。
1月14日,由美国政府提名,史迪威中将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
蒋介石事前曾委托宋子文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让蒋介石很满意。大舅子告诉他:你的新任参谋长,是美国陆军中最优秀的人物。
宋子文的评价不免夸张,换一种说法也许更为稳妥——在能够派往中国的将领之中,史迪威应该是当时美国所认定的唯一合适人选。
史迪威,毕业于西点军校步兵科,曾担任驻华武官。除通晓汉语,享有“中国通”之名外,他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举行全军大演习,以少将师长身份参加演习的史迪威一鸣惊人,他指挥的步兵师表现突出,其本人也因此被誉为美国陆军47名少将中最出色的一个。
但是美国陆军部起初在酝酿人选时,属意的却并不是史迪威,原因就是史迪威的级别太低,不过是个少将,而且从未指挥过任何实战,要一下子放到战区参谋长任上,怕被中国人看轻。
最好是集团军司令这样的角色,还要是中将以上的,可问题是一圈问下来,没人肯去。
去干什么?你又不给派美国大兵,要是我指挥中国兵打输了可怎么办,岂非“尔曹身与名俱灭”……
史迪威说:我去!
少将升中将,即刻启程。
3月4日,史迪威抵达重庆,并受到了热情欢迎。
史迪威的“卖相”不错,人很瘦,但是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给人一种坚毅不拔的印象,让你知道,这就是一位老牌职业军人。
如果说蒋介石有一见面就喜欢的人物类型,那史迪威无疑可列入其中。
再加上刚刚佩戴的三星中将标志,一口的中国话,没有理由不让蒋介石夫妇喜不自胜。
(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