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这个问题后,冈村反而增强了让熊本师团在江北独自作战的信心和把握。
累,是肯定的,但是只要休息够,我相信没人能挡得住你们。
为此,冈村专门为熊本师团量身定制了“尺蠖战法”。
尺蠖,就是那种颜色像树皮一样的恶心虫子,它在树上是一伸一屈爬行的。冈村允许熊本师团像这种虫子一样,实行间隔休整,即每战一周就休整十天,以便让他们养足精神,早日进军武汉。
与两岸陆军相比,长江上的海军第11战队基本没有对手。陈绍宽中央海军的大型作战军舰,此前全都沉入了江阴水底,不是自沉,就是被炸沉。剩下的都是小型舰只,只能像“电雷系”那样,沿着江面放放水雷,也就是说,海军只要弯下腰来排排雷就可以了。
不过你要海军单独冒进,他们却又没有这个胆量。海军陆战队的那点作战能力,多年前的第一次淞沪会战就验出了个大概,没有两岸陆军给当保镖,不敢上啊。
俗话说得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做老板的有可能比伙计还费劲哩。偃旗息鼓的冈村够难了吧,他的上峰畑俊六比他更难。
不管怎样,冈村毕竟还只要指挥一个第11军,无非是长江中路和南路而已,畑俊六却全都要照应得到,上北下南还有中,哪一头都要顾及。
尤其感到头疼的是,刚刚归入麾下的第2军丝毫不让人省心。
畑俊六给第2军安排的线路图,是从安徽合肥到河南信阳,然后南下武胜关,以威胁武汉。绕这么一大圈子,当然是因为花园口决堤,便捷途径被切断了。假如当初能横跨豫东大平原,从郑州到武胜关,则不须大部队,光动用坦克战车和骑兵组成的“快速挺进队”即能达到目的。
想要快,最好是坐汽车,可是孙连仲不让。
徐州会战撤离的过程中,原本在台儿庄勇不可当的孙连仲也出了糗,竟然把部队都给跑丢了,自己后来还是让老蒋派出飞机给接到武汉的。
五战区离不开孙连仲这样的虎将,一回前线,他就被任命为第3兵团司令官,主守大别山北麓。
徐州会战,孙连仲可算是尝到了日军机动作战的苦头,因此在武汉会战打响之前,他就动员当地老百姓,把从合肥至信阳的公路桥梁,一古脑儿全给毁坏了。
第2军的先头部队,是姬路第10师团(即台儿庄大战时的矶谷师团)和荻洲立兵第13师团,其中的姬路师团原为机械化师团,可是因为没有完好的公路可行,别说坦克战车,就连第2军司令官稔彦在合肥准备的近2千辆汽车都派不上用场,成了废物一堆。
当然可以派工兵修路,但公路要想修复好需要时间,至于东洋马,则得拉运大炮,因此两师团都得靠徒步行军。
踏上行程没几天,第2军就开始咒骂起来。他们骂的是“鬼天气”。
事实上,参谋本部的担心不是多余的。8月份的天气,对海军或许有利,对陆军而言却是一场灾难。
(1296)
在大别山北麓,除第一天下了点雨外,接下来的几天全是烈日炎炎当空照。气温一度高至摄氏43度以上,官兵走着走着就一头栽倒在地,中暑晕了过去,甚至还有打仗时热得受不了,被送去急救的。
此后熊本师团的“潜山之劫”毫不意外地袭击了第2军。除了虐疾“打摆子”,还又加上了霍乱,据记载,前后因霍乱、虐疾和中暑而缺员的,达到2万5千人,超过了一个师团的规模,中间致死的接近9百人,则已相当于一个大队。
生病也得打仗。同熊本师团最初的情况差不多,第2军在战场上开局不错,姬路师团和荻洲师团都没有遇上过于强硬的对手。
在豫皖边境,有一条界河,叫史河。
孙连仲连遣于学忠、冯治安诸将上阵,在史河前组成一道道防御墙。
最先冲过防御墙的是荻洲师团。不过经过连续行军和作战,荻洲师团连病带伤,平均每个中队都要倒下去40人之多,对其作战能力影响很大。
史河,“死河”?能过得去吗。
壮胆的来了,趁着这几天时间,工兵已紧急修复合肥至豫皖边境的公路,并通过公路向荻洲师团输送炮兵和重机枪部队。
有了大炮和重机枪,荻洲师团平添胆气,于9月2日向史河以西发起进攻。
前面不是没找到强硬一些的对手吗,现在要开始排着队计数了,一个,两个,三个……
第一个是宋希濂。
他的第71军如今除87、88师外,还包括钟松第61师,到武汉会战打响前,连起家的第36师也结束整补训练,从江西赶到了豫南前线。
当年京都御林军的三大德械师,虽说已今非昔比,但虎架子还在,特别是第36师,在南京保卫战中充当的是预备队,而且得以整军撤出,因此骨干老兵保存得相对较多一些。
部队有底气,还得找一个以山为战的好阵地。长江以南靠庐山,长江以北则必须依恃大别山。
经过侦察,宋希濂发现史河西岸有一座富金山。这座小山头位于日军必经的公路南翼,呈扇形状,可以俯瞰公路。
这样的地形,跟庐山的东孤岭倒有一比。
宋希濂围绕富金山排兵布阵,将指挥部设于山顶,在山的左右两侧山腰各摆一个门神造型,“左青龙”是第36师,“右白虎”为第88师。
荻洲师团倒很有眼力劲,它的主攻方向即指向第36师阵地。
一个步兵团跟一个日军师团单挑,即便是像第36师这样的精锐师,若放在平原上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还是大山帮了忙,官兵居高临下,以逸击劳,让荻洲师团每爬一步都要付出不小代价。宋希濂指挥自家子弟兵更是如雨得水,虽然日军炮弹可以打到山顶,但他不仅未将指挥所后移,还多次到山腰阵地的团指挥所去串个门。
见个面没有二话,就一句:狠狠地打!
对宋希濂来说,最可惜的就是缺乏重武器,手里不掌握炮兵。当时日军的炮兵阵地摆在哪里,运输车队在哪个位置,甚至伤兵救护所设在何处,都能在山顶上看得清清楚楚。
要是身边也有大炮,请问他们躲什么地方去?
(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