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孙桐萱将自己一手带出的一个主力师拨出,用于攻济宁,另调两个师监视城外的沼田联队。

攻城先锋,为时同然旅。

俗话说得好,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孙桐萱对济宁志在必守,此时不用自家兄弟,更待何时——时同然和孙桐萱是兄弟,当然是结拜兄弟。

时同然原本有一个里应外合之计,即由便衣队混进城,进行内外夹攻。不料因为展书堂头天偷袭汶上,济宁这里的鬼子也机灵起来,索性来个大门紧闭。

虽然先期已有少数便衣队员进了城,但并未随身携带武器,城内城外再一断联系,就基本失去了内应的作用。

不能智取,只能强攻。

深夜十点,鲁军扛着云梯,在大炮的助威之下,开始扑城。

韩复榘治鲁有不俗政绩,然而和其他的华北巨头,例如阎锡山和宋哲元一样,他在对日战备方面做得很不够,所配山炮,还是中原大战时的陈年旧货,连瞄准具都没有,炮弹也大多因年久潮湿而失效。

这样的炮,哪里轰得破城墙,不过给大家聊以鼓劲而已。

城门楼上的日军算是警醒,却也招架不住城外人多势众,很快,就有9个连进入济宁城内。

可是对时同然来说,最致命的一点是,城门楼上的据点,他始终没能拿得下来。

城门只要还在对方手中,你就始终拿不到掌控这座城池的钥匙。

天亮了,最佳时机一晃而过。

日军增援城门楼,几挺机枪往墙头一架,有多少上去都是白给,攻城行动被迫中止。

危急情况接踵而至,北面,汶上日军增援了过来,南面,沼田联队也向城内进发。

虽然南关附近有2个师在进行牵制,但只是远远地鸣枪放炮,所以沼田联队仍然得以抽出大部兵力入城作战。

城内的9个连孤立无援,战至天黑,全部牺牲殆尽。

时同然在城外也同时陷入了绝境。

孙桐萱投入三个师攻济宁,然而真正渡过运河作战的,却只有时同然这一个旅。

往北去,他们曾经过的木桥已被汶上日军炸毁,往南,别说攻城,要不是城内的9个连支撑一天,沼田联队早就出城来夹攻了。

只有再次过运河往西撤,对岸将有部队渡河来接。

运河只隔几里,可是走不了。

在昔年“岳家将”中,想那杨再兴何等英勇,但人马一旦误陷沼泽,亦被金兵射成棕子一般。

时同然面前就横着这么一座沼泽地,比河还难过。

一旦夜幕消失,日军南北夹击,全旅剩余人马必遭覆灭。

一定要找一条路出去,这条求生之路,它在哪里?

深夜找来附近老农,一问,大喜过望。

果真还有一条少有人知的冷僻小路,只是荒草蔓延,一片泥泞,人还无妨,车马却很难过得去。

时同然绝处逢生,让老农作向导,赶紧率部奔向这条小路。

鲁军重型装备少,人要走,车马也舍不得扔下,于是就地取材,把沿途的荒草割下,填垫在泥泞之上,如此保证了辎重可以得以勉强通过。

拂晓前后,时同然终于到达运河岸边,并安全撤回西岸。

孙桐萱拟攻三城,却一城未得,还损失了2千多兵马,着实让人气闷。当李宗仁来电询问前线战况如何时,他索性报告说鲁军已成功收复了济宁。

消息假到让孙桐萱自己都脸红,可是此时五战区缺的就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更何况是收复失地,所以李宗仁接报后根本就不管真假,立即原样上报,并给予孙桐萱以嘉奖。

(1146)

孙桐萱吹是吹了点,但得到嘉奖却是应该的。

正是因为鲁军在大运河沿岸发起的主动攻击行动,使矶谷不得不停住脚步,转而调头解决刚刚冒出来的这个大麻烦。

矶谷一停,李宗仁赶紧盯牢南方战场,那里同样风声鹤戾,危机重重。

早在华中方面军主力进攻南京的同时,荻洲第13师团已渡过镇江,到达长江北岸。

如果只看编号,你可能会以为这个第13师团是老牌师团。其实不是,以前老蒋做过二等兵的那个第13师团早就撤掉了,现在的这个和第101师团一样,是一个新编师团。

淞沪会战时,两个新编师团曾经一道作为上海派遣军的增援部队上岸,但是第101师团打到鲜血淋漓,体无完肤,第13师团却还保留了一个好体格,原因就是它一直被作为二线部队使用,老是躲在善通寺第11师团背后,等到善通寺师团实在扛不住时,才会上前应付两下。

淞沪战场,谁也看不上第13师团,等到南京保卫战,中方一侧到处都有漏洞可钻,日军所过之处,几入无人之境,它又摇头摆尾,神气起来。

第13师团师团长为荻洲立兵中将(陆大28期),跟板垣是陆大同期同学,想那板同学一夺南口,再战忻口,三取太原,在北方战场上风光无人可比,成了绝对主力,可自己到头来还是个二线队员,如何肯甘心,自然要抓住机会多立些战功。

荻洲师团过长江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达成日人惯用的迂回抄击之术,即从侧面占领安徽滁县,以切断南京守军的后路。

但是这个目的实际并没有达到,因为桂军有一支精锐守在这里。导致滁县迟迟难下。

此前,桂军从广西出发的三支部队,第48军、第7军已先后奉调南下,只留了一个第31军在五战区。

一个军扩成三个军,自然哪个军都得“用白开水稀释”,所以士兵几乎清一色系从民团或农民中征召而来,只有军官才用老兵。

第31军被宝贝一样地放在最后一个,乃至宁愿“钢七军”被调走,都得把它留下,是因为这支部队实际上是新桂军中最厉害的一支。

即使同为新兵,也有优劣之分。当初整编时,第31军系由李宗仁亲自征调遴选,可以说新兵中的好苗子都挑到了这里。

来了之后,新兵们发现,自班长以上,军官全部都是老兵,还不是一般老兵,是经历过北伐的老兵!

新兵是最好的,老兵也是最好的,这支部队能不强吗,所以如果算“钢军”,早就不是第7军了,而是第31军。

执掌第31军的是刘士毅。

桂系将领大多是广西人,惟有刘士毅是个例外,他是江西人,尤为不同的是,桂系诸将,比如廖磊,多为猛张飞类型,只有刘士毅是以智取胜,被称为桂系自白崇禧以下最有头脑的战将。

刘士毅原驻苏北海州,以防日军登陆。在闻知荻洲师团过江,津浦路随时面临被截断的危险后,李宗仁急调刘士毅南下,以扼守滁县。

一个军基本相当于一个师团,但中国军队的一个军往往是难以单独抗衡日本师团的,早在淞沪战场上就是如此。

(1147)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49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49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