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宋哲元虽舍不得张自忠离去,但亦知服从大局,二人只得洒泪而别。

除了张自忠外,刘汝明也奉调南下,他们走后,宋哲元虽仍有打回华北,重振29军荣誉的愿望,然而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再也无法恢复到过去指挥长城抗战时的神勇。

更让他伤心不已的是,现在已没有多少人愿意服从他这位昔日“抗战英雄”的指挥了,他说要往前冲,大家都一个接一个地往下溜,并不把他这位集团军总司令当回事。

程潜不明白第1集团军为什么一退再退,屡屡来电相责。

参谋处问宋哲元如何答复,宋哲元也不知道怎么答,便随口编了个理由,说前线之所以撤退,不是被动所致,而是主动作为,乃是为了“避免与敌决战,以免部队作无谓的牺牲”。

要的就是你上去“决战”,你还要“避免”,还不肯作“无谓的牺牲”,这个理由自然难以让人信服,别说程潜,即算参谋处的那些参谋也觉得说不出口,只好另外编了一些理由搪塞过去。

到了后来,宋哲元帮前线部队擦屁股已经擦得连他自己都语无伦次了。

在“避免决战说”之后,他又提出了一个“全军为上”。

秦德纯赶紧提醒他,“全军为上”语出《孙子兵法》,指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是不战而退,您把意思给弄错了。

宋哲元苦笑:那你说,这帮小子一个劲地撤退,怎么帮他们圆?

要不弄通俗一点吧,就说是: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走。

这又不是在后方打游击战,岂能如此搞法。宋哲元一番瞎折腾,都是为了应付程潜的“检查”。

其实,他每次作战,都把集团军总部放在前面,但就是督促不住各军,部队还是争先恐后地往后退,退来退去,总部位置竟然变成了进攻的时候最前面,撤退的时候最后面!

日军先锋部队坐着装甲车猛追,宋哲元坐着火车猛跑,要不是铁路与公路两条道岔开,差点就做了人家俘虏。

就这,还没能甩得掉对方,过了一条河之后,装甲车也追到了对岸。

千钧一发之际,宋哲元急忙命令手枪队将木桥烧毁,以使装甲车不致从桥上冲过。

一口气尚未喘匀,日军骑兵又来了。直接过河过不了,鬼子骑兵们就从其它较浅处涉水而过,对宋哲元及其总部人员形成了包抄。

所谓集团军总部,以参谋文职人员为主,除了一个手枪队外,并无多少作战能力,一时间,大家均相顾失色,以为今日难逃此劫难矣。

也是宋哲元命不该绝,正好有一支部队退到附近,见集团军总部这么狼狈,实在不好意思,这才赶来阻击,才勉强挡住敌锋。

但是情况仍然很危急,子丨弹丨不停地从天顶嘶嘶飞过,左右皆劝宋哲元快走,他却执意不肯离开,非要在当地吃饭不可。

这位老大,你什么时候不能吃,什么地方不能吃,怎么偏要在这要命的当口,可能送命的所在吃饭呢。

(1127)

再想劝,宋哲元脸色沉了下来:总部留少数几个人下来跟着我,其余全部走,南渡黄河。

于是众人都离开了,留下了宋哲元与几个随从。

继续吃饭。

吃完饭,他又到河岸巡视。

看到宋哲元如此镇定,前来护驾的部队想走都走不脱,在击退日军骑兵后,只得继续陪在这里,与日军隔岸对峙。

对岸鬼子长什么样,宋哲元看得清清楚楚,但他仍然不为所动。

天黑下来,传令兵来报,总部人员已全部渡过黄河。

总部是在最后面的,连总部都过去了,说明集团军所属部队也应该大多撤到了安全地带。

宋哲元这才说,我们走吧。

人皆道宋哲元大智大勇,有张飞张翼德喝断当阳桥的胆魄,其实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最清楚,在这军心不固,指挥不动的情况下,非如此,各部队更会成溃散之状,那样损失还要多还要惨。

攻不上去,退总还要好好地退吧。

第1集团军虽因宋哲元亲自断后而损失不大,但如此战绩,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程潜十分失望,原以为宋是29军头领,长城抗战的英雄,应该有几把刷子,没想到刷成这样。

似乎六战区的霉运都被带到了一战区,带累得一战区也打不了一个好仗。

阎锡山败,宋哲元败,地方军败,中央军也败,黄河北岸的战局显然已难以收拾,要命的是,它即将触及到老蒋心中的那根底线。

第1军要沿平汉线过黄河了。

这是需要下断然决心的时候。

老蒋的第一个决心是,严令黄河北岸的所有部队,包括阎锡山和宋哲元都不得再过黄河,必须到太行山上去打游击。

太原会战之后,老阎已经骑着他的小毛驴,上山当游击队长去了,现在轮到了宋哲元。

宋哲元往黄河撤退时,一路上真是人喊马嘶,除了第1集团军外,还有晋绥军、东北军,甚至于中央军。

离渡口尚有两百里路,传令兵却带来了一个让大家伙从头凉到脚的命令,那就是部队不能过河,全部要转向晋西。

不光是普通士兵,连第1集团军的老大宋哲元也同等对待。

看来想不去山西也不行了,可是后面还有追兵,如何甩掉屁股后面的这些尾巴呢。

撤下来的部队很多,却互不隶属,谁也没有命令谁留下来阻敌的权利,这种时候就得看风格了。

宋哲元主动站出来,宣布从冯治安37师中抽出一个团,给所有部队殿后。

37师有两个团颇具战斗力,一个是卢沟桥之战中的吉星文团,另一个就是这次担任掩护的胡文郁团。

胡文郁团设防王屋山,而王屋山就是***那篇著名的《愚公移山》中所讲到的那座山。

据说王屋山原来不在今天所在位置,是玉帝“感其诚”,怕这座山真给巨猛的愚公家族给铲平了,特地派大力神的儿子背过来的。

王屋山曾经挡住愚公家的路,可现在它却要救大家的命了。

(1128)

匆忙之中,也来不及修筑工事,一座天然的山,就能起到居高临下的作用,那是比简陋工事又要强上许多了。

说句实话,如果还能够过黄河,胡文郁团也不一定肯殿后,或者就算勉强应了,也可能是一打就跑,毕竟谁也不傻,有一条生路,谁会选择死路。

事情明摆着,参加王屋山阻击战基本就是九死一生。

但一旦过不了河,大家命运又被绑到一块,非得挡住追兵不可,否则就会给鬼子一锅端掉,这个道理也没人不懂。

只是前面败仗打得太多,从官到兵都有些怵,怕守不住。

指挥官很善于鼓动,他说,就因为前面老吃败仗,所以这一仗不用怕,肯定能打好。

为什么呢?

久胜必骄啊,这一路上,鬼子就没遇到过什么超强规模的抵抗,肯定会疏于防备。

而且还有其它有利条件,比如说如果弹药打光了,可以请求沿途后撤的部队支援——我们是帮大家挡追兵的,谅没人能够拒绝。

这么一讲,别说当兵的,就连团里面的各级官佐都心悦诚服,觉得靠谱。

日军追上来了,是轻骑兵。

要追步兵,没有比骑兵速度更快的了,这帮小子正像所预计的那样,打马扬鞭,如入无人之境。

他们没想到王屋山会有人,所以很快就因自大而受到了惩罚。

第一批骑兵大部分都被胡文郁团消灭在山脚下。

除了从死鬼子身上收集枪弹外,附近的其它部队果然响应,不仅把弹药都送了过来,还协助运送伤员。

这说明,我们并不孤独,也没有走在绝路上,胡文郁团由此军心大振。

第二批日军骑兵冲过来了。

第一批没准备,前进时是一窝蜂的,第二批得到报信后,有了准备,知道要朝哪个方向进攻,队形也疏散开来,从而增加了打击的难度。

这一次时间长了一些,用了一个多小时,但还是把骑兵给打下去了。

王屋山引起了日军的注意,继骑兵之后,炮兵、步兵也来了。

胡文郁团一直打到天黑才撤离王屋山,他们一个营只剩下百来号人,但这支部队却因此得到了尊敬。

在往西撤的过程中,零散士兵纷纷加入,结果在归队时一清点,这个团竟然又奇迹般地恢复到了王屋山阻击战前的人数。

把部队留在黄河北岸,当然是为了牵制日军向南岸的进攻。

与此同时,老蒋又下了第二个决心,那就是炸掉郑州的黄河铁桥。

黄河铁桥建于光绪年间,由比利时人设计,桥有一百孔,每孔长约40米,实为清末民初的著名工程,如今要自行破坏,实不得已而为之。

由平汉路南下,必过黄河铁桥,铁桥这么一炸,也就断绝了第1军依赖机械化部队快速通过的念头。

香月用于渡河的基干部队,是宇都宫第14师团(土肥原师团)。此前,风光无限的板垣师团其实直属于华北方面军,第1军的当家花旦还是土肥原师团。

(1129)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48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48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