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如此说来,难道是我韩某教你卖国的?

(1115)

张自忠从怀里取出那份宋哲元当年给他的手令。

韩复榘一看就看出了问题,他惊讶地发现这是宋哲元的亲笔手令,根据这份手令,“政委会委员长”等职务都是宋哲元本人亲自交授张自忠的。

这说明什么,说明宋哲元可能要为此担责,而张自忠没有责任。

由此是不是也可作一判断,即张自忠可能很快就会官复原职,未来前途仍然不可限量,现在对他这种态度,就等于以后自找麻烦了。

很多人都以为韩复榘是草莽将军,其实这是把他与另一个山东的狗肉将军张宗昌给弄混了。

张宗昌也许很草包,韩复榘却绝不草包,不然的话,你能想像他一个大老粗,会极力推崇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并将山东造就成为“乡村建设模范省”吗。

这人机灵着呢,也很会借机行事。

立刻,他就又换了副嘴脸,开始痛骂宋哲元。

明轩(宋哲元的字)这家伙,自己卖国,还让别人给背黑锅,也忒不地道了,荩忱你怎么能听他的呢。

张自忠急忙说,事情不是这样的。

宋哲元和我,原本都是想同小日本大拼一场的,可是29军损失惨重,援兵却迟迟不继。我们一合计,是了,这是蒋介石想借抗战之名,来消灭我们杂牌军,以排除异己。

我俩当时是这么分析的,为了抗战牺牲一下无所谓,但如果牺牲于“排除异己”那就太不值了,于是宋哲元就手令我代其驻京,以便把所有部队都撤到保定。

总而言之,言而统之,我们绝没有卖国,目的是“为将来全面抗日储蓄力量”。

张自忠这段言不由衷的话说完,我不知道大家听时有没有一种感觉——太能讲了!

从张自忠以前的经历来看,他并无此好口才,似乎仍然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此番“雄辩”皆出自萧振瀛之策划。

当着张自忠的面,韩复榘也给听得一愣一愣的,原来保存实力,逃避作战,还能找到如此冠冕堂皇的借口,竟然归结到“为将来全面抗日储蓄力量”上去了,太强悍了。

张自忠的话,其实是搭准了韩复榘的脉,他可不整天想的就是如何“储蓄力量”吗。

假使宋张是错的,须受到严惩,那他韩某人今后……

我们其实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啊。

明白了这个理后,韩复榘不由自主地冒出一句:你们这样干,很高明!

他转而对张自忠客气有加,不仅请吃饭,还主动替对方筹谋,说要把冯玉祥找来帮忙。此时冯玉祥正要去六战区上任,济南这座庙是必拜的。

韩复榘是个聪明人,这种时候,帮宋张说情,也是在帮他自己说情。

其实在历史上,无论是张自忠还是萧振瀛,与冯玉祥的关系都不好。

当初老西北军与晋军交战失败,张自忠曾投晋军,这导致冯玉祥一度对其不予信任,并夺去了他的带兵权,后来由于冯治安的力保,才慢慢地得以重新执掌军队。

与之相比,萧振瀛与冯玉祥之间几乎就是死敌。到老冯正式就任五战区司令长官后,曾派手枪队搜杀萧振瀛,原因就是萧不但不予“合作”,还到处告他恶状,而萧振瀛则以为,国破如此,你一边在公开场合口口声声大喊爱国抗日,一边私底下还偷偷摸摸惦记着要重组“老西北军”,以与中央分廷抗礼,实在不顾大体,所以我该告的状要告,该说的话还是要说。

后来六战区被撤销,除了仗打得过于糟糕以外,与萧振瀛在老蒋面前进言亦有不小关联。

全面抗战以来,冯玉祥战绩虽不怎样,然而在国民党内的形象一直是最坚决的主战派,如果这个最坚决的主战派兼六战区新任司令长官都能站出来说句话,对挽回张自忠的声誉无疑会起到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

冯玉祥会帮这个忙吗,以前可能不会,但现在一定会,除了他要借重韩复榘,不能驳其面子外,也需要重树老西北军掌舵者这杆大旗。

(1116)

这是张自忠必见的第二人。

果然,收到韩复榘请托后,老冯毫不犹豫地就给老蒋写了封亲笔信。

在这封信中,老冯破天荒地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不是出自《三国》,却是出自《圣经》。

没办法,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赎罪忏悔这一说,三国里对不忠不义只有一种解决办法——杀,不是他杀就是自杀。

比较起来,还是老外有人情味。

在《圣经》中,耶稣的徒弟彼得前来告状,说他老是被人欺负,他为此一直隐忍不发,如是者三,已经宽恕了对方七次。

他问师父,还需不需要再宽恕下去。

这是一个很无厘头的问题。

耶稣真是伟大,他继续无厘头下去。

宽恕七次就够了吗,不够,我对你说,不是七次,要七十个七次,也就是四百九十次才行。

冯玉祥是基督将军,不是佛教将军,其实类似的说法,在佛经里面也能找到。

老冯建议,宽恕张自忠,因为后者有良心,有血性,只要叫他继续带着队伍打日本,一定会尽其本分。

应该说,后面这句话,确是老冯发自肺腑之言,老西北军这么多战将,他看人还是挺准的。

此时,萧振瀛已经在南京的老蒋面前替张求情了,除了上面已经讲到的那些意思外,他还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使将策略,即“使功不如使过”。

有功之臣,心高气傲,驾驭必难,而有过之将,极思补过,即令其效犬马之劳亦不敢轻辞。

这一点对于身处危局之中的老蒋来说,当然十分动心。

何况他也从萧振瀛那里了解到,张自忠秉性端正,不比石友三等朝三暮四之徒。他只是一时受人蒙蔽,现在已痛悔不已,确有立功改过之心。

过错,人人都会犯。

明代堪称最出色的宰相张居正就曾说过,只要不是天生的圣贤,谁会没有过错呢,关键还是看他能不能改。

如果你开始有过错,但“终能迁改”,虽然还有可议论之处,最终亦将继往不究。

对如何对待这些改过之人,张居正的观点是:皆当舍短取长,优容爱惜。

要用,而且还要好好地用,用其所长,弃其所短。苟能如此,则“人人乐于效用”,天下无弃才矣。

这番话是张居正在当国师,也就是教太子的时候说的。当时他告诉未来的小皇帝,“此可以为万世人君之法”。

你要想做个好皇帝,一定要记住用这个法子。

老蒋不是昏君,儒家经典看了那么多,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可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用张自忠这个改过之将,什么时候用,还不能完全由他说了算。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48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48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