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焦虑忧闷之下,老蒋生病躺倒在床。

蒋哭,近卫就笑了。

他的笑,是那种放肆的笑,狂傲的笑,小人得志的笑。

当日军兵临南京城下时,他曾通过陶德曼要求与中国“调停议和”,老蒋答应可以谈,但并未明确同意日方条件,相反,还另外提了一个中方条件,那就是要取消塘沽协定。

近卫一看,气坏了。他认为即将签署的,应该是一份城下之盟,可老蒋的架势却好象是日本被打败了一样。

南京一沦陷,近卫便立即按照伪满的模式,在北平拼凑了一个“临时政府”,这就等于招呼都不打一声,直接为老蒋的“国民政府”准备了一个替代品。

仿冒总是仿冒,做工再好,还是没法跟正宗的相比,近卫也并没天真到以为“临时政府”能完全代替“国民政府”,他只是在给对手施加压力罢了。

作为中国的四大城市,北方的北平、天津,南方的上海、南京,都已被我攻陷,你南京政府现在连“实体的存在”都成了问题,不降何待?

近卫现在对一个国家颇不满意。这个国家就是德国。

其实从淞沪战役到南京保卫战,德国已经中断了武器输送,那些德国顾问也并未起到想像中那么大作用,但日本人并不这样看,或者说,他们不愿意这样看。在他们眼里,中国本来就不经打,应该一触即溃才行,之所以能撑这么长时间,让他们损失这么多兵将,都是德国顾问在暗中帮忙的结果。

德械是没有了,但德国顾问还在中国,还在帮助中国人打仗,你们想这样骑墙骑到哪一天啊。

要不帮我们日本,要不帮他们中国,你自己选一个吧。

这个题目可把希特勒给难坏了。眼看着中国必败(或者说已败),他那么势利的一个法西斯,怎么可能帮中国呢。

他再派陶德曼去探日本人的口气。

这样吧,我再去帮你劝一劝,中国不是已经答应可以举行直接谈判了吗。

一说起这个事,近卫嘿嘿冷笑数声,谈判行,但条件不一样了。

原来的条件是一个月前的行情,那时候我们还未打下南京,如今打下了,倘若还是一个价码,你说现实不现实。

当初老蒋说要取消塘沽协定,这在近卫看来,完全是“战败者无礼之言辞”,你都败了,还敢跟胜利者讨价还价,是不是脑子缺氧了。

他随手拎过一把算盘,三七二十一,四四一十六,拨拉出了新的“靖和”条件。

除原先要求外,又加了三条:

其一,正式承认伪满。

其二,凡日军所到地区均属非武装带。

其三,中国对日赔款。

这些条件,老蒋能答应吗,一条都不可能答应!

别忘了,蒋介石也是一个革命者,国民党当初就是以革命政党的面目出现才推翻满清,打倒北洋的。

满清崩溃,不光内政腐败,更重要的还缘于其对外屡战屡败,不断地签不平等条约,不断地赔大笔银子,北洋倒台,同样与屈辱地接受“二十一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老蒋答应日方条件,那他还不如满清和北洋呢。

近卫不了解这些吗,作为一国首相,他岂有不晓之理,只是他认为南京既已攻下,“南京政府”自然成了鱼肉,他想割哪一块就割哪一块,想怎么爽就怎么爽,根本就不用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如何。

(1107)

1937年12月26日,陶德曼给老蒋带来了日方条件。

对这些条件,近卫要求给予限期答复:1938年1月15日以前。

在这以后,即使全部答应,也要作废,让你后悔都来不及。

《三国演义》中说,袁绍给生病的曹操发了一封讨伐书,文章写得很给力,曹操听完之后,“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

陶德曼来的时候,老蒋正在生病,连站都站不起来,接待德国人的是他老婆宋美龄。

在病床前听宋美龄读完“靖和”条件后,他虽不一定会立刻“一跃而起”,但可以肯定情绪异常激动。

这是赤裸裸的讹诈和羞辱,“日方所提条件如此苛刻,决无接受余地”!

事实证明,近卫并不真正懂老蒋,后者是一个被儒家经典教育出来的人,往往到最艰难的时候却反而能迸发出惊人的意志力。

先前,他或许有过悲伤,失望,彷徨,怀疑,到这时却只有愤怒和绝不妥协。

近卫的“靖和条件”,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今日除投降之外无和平,舍抗战之外无生存”,日本不是真正想停战谈判,而是要借机征服与灭亡中国。

近卫以为南京失陷和屠城就可以使老蒋精神崩溃,却不料反而激怒了对方。

当然,每个人的承受能力都不一样,日本人选择在南京屠城,并不仅是泄愤,恐吓也是目的之一。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对我说,那时候南京城里人头滚滚,南京城外也是尸骨遍地,曾经的江南富饶之乡,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地狱。

面对这种无边无际的恐怖,老百姓怕,已迁居武汉的各方人士,甚至军政要员们也有发抖的。

北方,北平、太原失守,南方,上海、南京失守,陆海空军精华近乎丧失殆尽。

上海守军保存下来的主力虽撤到汉口,并组织了二线防御,但兵力已严重不足,试想,全盛时期犹不能制敌,这时候还能再抵御强大的对手吗?

战略这个东西,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看得出来,当时当地,几乎没有多少人还认为中国有胜利或成功的可能,“均以军事失败,非速求和不可,几乎众口一词”,放眼望去,更是“举国惶惶,凄惨景况难以言状”。

据说当时除老蒋之外,在国民党和政府内部,对战事比较乐观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冯玉祥,另一个呢,并不是国民党员,甚至还不是中国人,只是已经转正的德国顾问团团长法肯豪森,但他们两也不过相信中国仍然能和日本再打上六个月而已。

在陶德曼送来了“靖和条件”并做了“工作”后,连法肯豪森也不再坚持他的“六个月”了。

12月27日,武汉政府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对陶德曼的此次调停进行内部讨论。会上,多数人主张接受“靖和条件”,抱病与会的老蒋说不可以,话犹未了,连平时蔫蔫乎乎,不大出声的于右任都站起来插嘴,言语之中,颇有讥诮蒋氏不自量力的意思。

连法肯豪森这样的“绝对军事权威”都断言了,中国打不过日本,那何必再继续无谓地耗下去呢。

(1108)

私底下,“低调俱乐部”的老大汪精卫则把尚在武汉的唐生智和张发奎请去吃饭,席间一再哀叹,说不能再打仗了,得另想法子。

在汪氏想来,唐张都是在京沪线上吃了大苦头的人,尤其唐生智,既是早期抗日战略的参与者,又是后期南京之役的当事人,如果他能当众表个态,表示仗确实打不去了,那应该比谁都更有说服力。

唐生智这时虽因南京之败而备受指责,却仍不改初衷。席间他悲愤地对汪精卫说,我们已经死了这么多人,他们都是为抗日而死的,如果这时还要“另想法子”,何以对祖先,何以对死者?

汪精卫低头不语,家宴遂不欢而散。

可想而知,这个时候主战,与淞沪战前,甚至南京失陷以前都大不一样,需要真正有点逆风而行的精神。

像曹操读完书信的状态一样,蒋介石的病也很快好了,并且坚决主战。

此时求和,对国民党和政府而言,无异自取灭亡,不仅“外侮难堪”,要蒙受莫大耻辱,而且会导致“内乱益甚”,国内将因此再度失去凝聚力,重新进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局面。

你们这些人只看到如今时局之危,却不晓求和之害,真是愚不可及,“何能撑此大难也”。

他把主和的官员,包括汪精卫、孔祥熙、于右任、居正等一个个找来,逐一进行面谈,反复说两句话,一句是“当此国家危迫之时,若无坚忍不拔之志,从何立足”,另一句是“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

在屋内漆黑一片,似乎看不到一点光亮的艰难时刻,蒋介石把窗帘布一拉,说看看外面,世界大的很,我就不信没人帮我们一道整治日本人,关键是我们自己得“苦撑待变”啊(“不患国际形势不生变化,而患我国无持久抗战之决心”)。

由于蒋介石的力排众议,武汉政府终于达成一致,决定对于近卫所提条件,将“一概不予理会”。

尽管如此,外交部在答复陶德曼时,却并没有一口拒绝,而是说需要时间研究商量,等敲定后再正式答复。

距离最后答复,还有将近一个月,这一个月可以做多少事啊,对于蒋介石和他的军事部署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抢时间。

近卫内阁和军方当然也不傻不笨,不可能呆呆地等你在那里“研究商量”而迟迟不动,他们在递交“靖和条件”时就说得非常明确:在你点头答应条件之前,绝不影响日本的军事行动。

然而事情说来却也怪,南京失守之后,日军并没有马上选择沿长江直取武汉,显然,这与日本人开战以来“兵贵神速”的作风是不符的。

(1109)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47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47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