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想把教导总队调到四川去,扩编成三个军,唐生智急了,说你要这么干的话,南京根本没法守,这个卫戍司令我也当不了。
最后老蒋拍板,留下六个主力团,三个补充团以及炮兵、骑兵等特种部队则撤至后方。
铁卫队,这是老蒋在南京保卫战中投入的最大血本了,而在这支御林军中,也确实出了好几位日后赫赫有名的战将,其中之一,就是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黄埔2期)。
南京保卫战打响的时候,总队长桂永清带着一个团在东南雨花台的光华门防守,邱清泉则率教导总队主力在东面紫金山组织防御。
近代历史上,南京迭遭兵燹。离得最近的两次,一次是太平军攻城,一次是湘军攻城,但两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先行占领紫金山。
紫金山是南京的最高点,占领这里,就等于把握了主动。
无论是太平军还是湘军,都是凭紫金山之高,用火力压制住对方,然后再顺势炸塌城墙,从太平门攻进城去的。
紫金山一旦有失,太平门则危,而南京两次被攻陷的历史将原地复制。
对紫金山发起冲击的日军主力,为京都第16师团。这个师团既是老师团,登陆以来又未受到什么损失,因此特别张狂。
显然,邱清泉身上的担子很重。
一般人印象中的邱清泉,似乎是一副呲牙咧嘴的武夫形象。其实大谬不然,这位的经历与张灵甫等人颇为类似,都是小学老师出身,一儒雅书生耳。
民国时代的一批出色战将,从黄维、胡宗南,到张灵甫、邱清泉,早期都做过孩子王,这一点看似偶然,其实并不偶然。
作为那个时代的精英,这些人无疑都信奉过“教育为立人立国之本”,但纷乱的战火,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如果不能投笔从戎,横刀立马闯天下,他们只能被遗忘和淘汰,更不用说实现自己的救世理想了。
弄潮儿往潮头立,哪怕在大浪面前被冲得体无完肤,既然选择了自己将要从事的生涯,也就决定了今后的命运。
只是“落花恰似坠楼人”,命运所属,又有谁真正说得清,道得明。
邱清泉的后期求学生涯,也和张灵甫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一北一南,张灵甫考上的是北京大学,邱清泉则毕业于上海大学,而且当年同样是校园里的热血青年,从军后一个泼墨挥毫,一个吟诗作赋,都称得上是十足的懦将。
邱清泉在黄埔学的是工兵科,参加北伐时,曾把地道一直挖到武昌城下。
那时他的崇拜对象,大抵是封神榜里的土行孙,之后便又重做教书匠——到黄埔军校政训处当少将处长。
老蒋要发展教导总队,领头的光有黄埔资历,没有外国文凭不行,于是先后派出几批人到德国留学踱金。
桂永清是首批留德学生,毕业于德国步兵学校1930级,而邱清泉则要晚上几年,毕业于德国陆大1937级,七个月前,刚刚从海外学成归来。一回来,即被授以教导总队参谋长一职。
邱清泉在德国最感兴趣的,仍然是老本行,即工兵科。紫金山防御战,给了他检验学习成果的机会。
他虽然没参加前面的淞沪会战,但却一直关注和研究着战况演变。研究来研究去,得出一结论,打仗,不能没有纵深防御。
第10军自金山卫登陆后,我们之所以会出现防线崩溃,皆因无纵深之故,击破一点,全线完完。
(1095)
当了七个月的参谋长,邱清泉已对紫金山一带地形地貌了如指掌。在部署防御时,即结合自己对工兵作业的理解,采取了层层设防的办法。
紫金山的最高点称为第一峰,这里设一道防线。
比第一峰矮的,叫第二峰,也设一道。
紫金山东边,有一座突起的小高地,名唤老虎洞,再设一道。
三道线一布,让日军过了一道关还有一道关,打了半天,连城墙在哪里都看不到,更别说接近太平门了。
京都师团尽管凶悍,但面对教导总队时也一点办法没有。
教导总队有一个排自己就储备了足量的柴米油盐,准备固守三个月。但是战前湘军某师指名要调该排的排长去就职,这回不是当排长,而是直接升任连长。
教导总队出来的嘛,谁还信不过。连长只是起步,以后还会升营长、团长,甚至可能是旅长、师长。
桂永清在接到湖南发来的电报后都点了头,同意这位排长可以立即启程,然而排长本人却说,他不打完这一仗绝不会走。
没等仗打完,排长就牺牲在了阵地上。
京都师团费了牛劲,才勉强攻到第二峰,直到南京保卫战结束,他们都未没能在紫金山这里敲开缺口。
华中方面军在紫金山寻找突破点的同时,也向雨花台防线发起了全面攻击。
紫金山和雨花台,一东一南,同为防守南京的两大关节,两边也同是腥风血雨。
在日军发起的攻城战中,第一个受到考验的是光华门。
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有两个城市的古城墙曾给我留下较深印象,一个是西安,另一个就是南京。
据说光华门如今已不复存在,不过只要看看尚留存于世的那些城墙就知道了,它们曾是多么巍峨坚固,如果不占据着紫金山那样的高地,要想立马攻陷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光华门前还有护城河,听评书弹词里面,古代那么勇的武将,想攻个城也千难万难,现代其实也一样。
可是再坚固的城也必有它的“阿喀琉斯之踵”,那个最脆弱的脚后跟就是城门。
日军以平射炮和坦克战车为掩护,组织敢死队对光华门进行猛冲。城上迫击炮和机枪齐发,但仍有五十多名敢死队员钻进了门洞。
一进门洞,便进入了射击死角,守军枪弹再密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扼守光华门的桂永清为此十分紧张。
这些鬼子可不是来跟你躲猫猫的,这次蹿进来五十个,下次蹿进来五十个,城门无论多厚,不过是两块门板而已,长迟以往,难保不被攻破。
有人献计,趁敌不多,何妨用火攻之法,然后再如此这般这般。
桂永清立即依计而行,派人搬来汽油桶,打开盖子,在半夜里将汽油桶一桶一桶地丢在城门口。
城门洞里的鬼子正捉摸怎么把门打开呢,黑夜里听到许多物什自空而坠,吓一大跳,以为是丨炸丨弹,赶紧往里躲躲。
不是,暗松一口气。
又掉一东西下来,这回不是汽油桶,却是火种。
地面呼地蹿起了大火,火墙把护城河外和城门洞里的日军完全隔开,真是里面的出不来,外面的进不去。
到了拂晓,城楼上枪声大作。
这时候就看出来了,谁站得高谁占便宜,城外掩护日军暂时完全被城内压制住了。
城门突然打开,教导总队出现在门口,十几挺轻机枪扫过,门洞内的日军被立毙当场。
门砸不开,日军开始集中平射炮,向城墙进行猛射。
(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