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傅作义决定封城。封城之前,他说,我们这是躺在棺材里,就差盖盖子了。

本来这话是为表示与太原城共存亡的决心的。但此时受到外面兵败如山倒大气候的影响,军心士气已经不振,所以得到的反馈,却是当天晚上就有很多人不愿“躺在棺材里”,连夜越城潜逃了。

11月6日晚,板垣师团到达太原城外。

第二天,他派出使者,要求傅作义开城投降,理所当然遭到了拒绝。

11月8日,板垣开始攻城。

一攻,城里就乱了。乱源,首先是绥军的副军长曾延毅。

就像29军一样,副军长往往都不掌握实权,属于一个位高权不重的虚职。曾延毅的情况也是如此。

说起来,傅曾二人还是保定同学,当年守涿州时,又是患难与共的战友,但是曾延毅后来曾在天津市公丨安丨局长任上干过一段时间。公丨安丨局长这个职位,在什么地方都是肥缺,所以他大钱小钱捞了不少。

傅作义老于世故,他对军人有一个清晰的判断,那就是:“军人不能有钱,有了钱就怕死”。

按照这一标准,他把曾延毅打入了怕死之列,从此不再重用他,而是将其由旅长提长到副军长,明升暗降,把他闲置起来。

所以我们看在绥远抗战和之后的一系列战役中,在傅作义手下跳来跃去的始终都是孙董那两只虎,根本见不到曾延毅的半点影子。

傅作义没有看错人。这姓曾的真是个怕死鬼。当天早上日军一开始攻城,他就借口巡视,骑着马跑了。

一个副军长跑了,本来还不影响全局,但是在城内极其紧张的空气下,由于副、傅同音,“副军长走了”竟被误传成了“傅军长走了”,使得其他人惶惶不知所从。

很快,戒严副司令也落荒而逃。于是,“副(傅)司令走了”更是令城中军心大乱。

大家之所以敢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固守太原,其实全指着傅作义的那点威名,现在听说傅作义也“走了”,谁还能再坚持得住。

绥军虽素有能战之名,但经过忻口战役,实际已沦为破损之师,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加上守城决心动摇,傅作义纵有过人之术,如今也已徒呼奈何,当下急得两眼通红。可是此时此刻,那个“走”字却仍不能从他嘴里说出来,毕竟满打满算,太原守了一天还没满呢。

最后撤退的命令是由参谋长代签的,然而肯定是得到了傅作义的默许,不然没人敢这么干。

傅作义出城撤退时,窘迫到身边只有一个兵,而他在过河时,脚被陷在泥沙里,不得不赤着脚趟过河。旁边的小兵给了他一双布鞋,由于傅作义脚大,穿不进,只好把前鞋口割开一个缝,才没有落到军长光着脚跑路的份。

仅仅一天工夫,太原失守,让板垣白捡了一个便宜,声誉又重新回升。

此时的“九国公约”签约国会议仍无任何结果。

日本照旧摆着架子拒不赴会,而原来一直宣称要实施“防疫隔离”的罗斯福也明显降低了调子,原因就是他治病救人的主张在国内并未得到如期的反响和支持,在政府内部,以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为首的一批保守派国僚更是坚决主张对中日之战“不干涉”。

当着欧美各国的面,近卫内阁摆着一副臭架子,但这并不是说他完全不想谈判。谈,还是想谈的,只不过不想让英美做中介人。

对于谈和,主张最力者为参谋次长多田骏。

(1067)

在石原辞职后,多田骏继之而起,成为稳健派的核心人物。

这位曾经的强硬派,耳朵边一直回响着石原离去时的那句警告:注意苏联,注意苏联!

从前急功近利的头脑,不得不稍稍冷静下来:击败中国看来问题不大,如何抽出力量来对付苏联,才是接下来需要密切关注的。

因此他提出,中日之战打到现在,“将是媾和的最好时机”,如果失去这个时机,短期战争就会变成长期战争,这对日本是不利的。

既然军部都有这种想法,近卫内阁也认为,趁着日军在淞沪和华北战场皆取得阶段性大胜的契机,应该见好就收,把“胜利成果”以国家之间的条约形式确定下来。

此时,由于日军在中国战场还未取得“决定性胜利”,确实有一部分日本人认识到中日之战应该适可而止,理由之一是中国采用的是募兵制(采用征兵制时间不久),都是职业兵,不牵动农工商,而日本采用的是征兵制,伤一兵就少一民,所谓劳极思息,对工商业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绝不宜于持久作战。

多田骏和近卫内阁由此给出的价码是,若要议和,内蒙必须像外蒙一样建立一个“地方自治政府”,华北和上海的“非军事区”则须有所扩大。

显然,这样的要价,如果放在“九国公约”的会议桌上,是很难通得过的,所以才要“秘密和谈”。

苏州河相持战持续几天之后,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发表谈话,说假如中国直接提出和平建议的话,我们也不会拒绝。

这就是在放风了,意思是我快要打赢了,这个“和平建议”得由你来提。

可是老蒋那边没什么反应,那时他还在等着“九国公约”开会。

自始至终,有一个国家始终倍感尴尬,这就是德国。

全国抗战之前,中德关系一直不错,中国还通过出口德国急需的战略物资等方式,向德国购买武器以及聘请德国顾问训练军队,不说别的,到“十日围攻”时,一个“铁拳计划”可不就是出自德国人的主意。

但是另一方面,日德更是盟国。早在半年前,两国就签订了“日德防共协定”,要结成一对铁哥们。特别是随着日本军力的膨胀,希特勒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他要实现自己称霸全球的欲望,在亚洲最好的帮手和盟友莫过于东瀛,而不是可怜兮兮,自顾不暇的中国。

当然,如果能跟中国继续保持经济往来,与日本进一步加强军政合作,那对德国来说就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了。

算了,你们不要再打了,拉拉手,大家来做好朋友。

德国看日本已经有所表示,但中国却迟迟没有第一个“提出和平建议”,便由自己的外交部出面,劝日本:你的对手眼看着就要输了,他怎么好意思迈出第一步呢,这第一步,我看,还是得你自己来迈。

德国人一解劝,近卫内阁有了面子,广田外相便在会见德国驻日大使时,正式将他的那些价码提了出来。

11月3日,也就是“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召开的同一天,按照德国外交部的指示,驻华大使陶德曼把话带给了中国政府。

(1068)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45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45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