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只是看到前面不断有新的部队和阵地冒出来,打掉一个又来一个,打掉一双再来一双,生命指数不跌反涨,好象总也打不完,打到最后连自己也坐地上泄了气。

但是第3飞行团拍摄的空中照片帮他们解决了所有问题。

我们往沪上战场派了多少部队,配置在哪里,只要看了这些照片之后都一清二楚。

原先地面炮兵的轰击还不够理想,甚至炮弹都不够用,在于目标定位不准确,只知狂轰滥炸,这下知道连守军的阵地机构都知道了,自然可以一炸一个准。

第3飞行团还发现,由于江南一带地下水位高,实际上北郊阵地工事一般都挖得不太深,如果动用过于重磅的大丨炸丨弹纯属浪费,大批小丨炸丨弹即可完成任务。

丨炸丨弹不嫌小,只要面积大。

弄完情报,第3飞行团直接在前面帮着开道。

他们在天上飞,我们地面的炮兵只好保持沉默,因为这边一打,它马上就可以在天上轰,顷刻之间,就能把你砸个稀巴烂。

以前村庄往往都是日军最难攻克的,但有了飞机轰击后,进攻就变得容易多了。

大场之战的激烈火爆程度,足以令前面的罗店、蕴藻浜战场都相形见拙。

在大场主阵地的外围,几乎到处都是日军的尸体和躺在地上的伤兵,失去主人后的各式武器丢得满眼皆是。

与之相应,则是阵地内的中国军队死战不退,一个师一个师开上来,随后又一个师一个师地消失在阵地上。

“血肉大磨坊”在继续转动,而且越转越快,仿佛有多少生命都不够它吞噬。

顾祝同和胡宗南有再好的战术也没用,因为其时的战场已不需要战术,需要的只是人,能够继续填进大磨坊的人。

(1003)

要人的事只能由老蒋亲自来抓。

可是,环顾左右,能打仗的人却越来越少,所谓精锐部队,也就是中央军主力,十分之九已投入淞沪战场,现在都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即使是老蒋曾引以为豪的德械部队,此时也已损失了五分之三,基层军官死伤过万——曾经想拿来做种子用的,今后再也不可能了。

美籍历史学者费正清先生由此评论说,在淞沪会战以前,蒋介石的中央军内曾拥有上万名团营以下的军官,他们都经过军校和战场的双重训练,是撑起这支军队当时和未来战斗力的重要支柱。

但是经过淞沪战场火炉般的“烧烤”,这些军官基本全都损失掉了,以后再未能够得到弥补,以此造成了一种结构性的缺陷。

救急如救火,老蒋现在已顾不得心疼这些了,他在到处收罗尚能一战的人马。

参加“十日围攻”的三个主力德械师里面,闸北要靠孙元良给撑着,王敬久多次参加蕴藻浜血战,如今已差不多没有什么战斗力了,能匀出来的只有宋希濂,派他去。

宋希濂师在三个德械师里面不算差,要不然也打不出汇山码头之战那样的漂亮仗,但是他在市区已经磨了那么久,伤的人同样不少,老兵也换成新兵,战斗力下滑厉害。

果然,只几个回合之后,宋希濂师就撑不住了。

没有嫡系,杂牌也行啊。

继湘军、川军之后,包括滇军在内的几乎所有地方中央军都被调到了大场一线。

这些军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装备简陋,训练和作战水平都不是很高。从外观上看,每个士兵脚上一双草鞋,上面顶多一顶斗笠和一块油布,军官则要“高级”一点,但也只有一把雨伞,连雨衣都没有,因此曾被戏称为“伞兵部队”,不过“伞兵部队”自有其优点,那就是人多,而且不怕死,犹如抗洪抢险时堵缺口的沙包,尽管材料并不怎么样,然而关键时候还是能派用场的。

滇系中央军原本是作为宋希濂师的预备队来用的,可现在没有办法,预备队也得当主力来使了。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原先并不为人看好的云南人打起仗来却很是生猛,并不比其他部队弱。不管战场形势如何被动,这帮人就是不肯服输,子丨弹丨打光了,剌刀拼弯了,他们连枪托甚至拳头和牙齿都会用上,反正一定会和你斗到底,直至喉咙里最后一口气结束,这才算了结。

滇军在前方血拼多日,一个师里面,光连排以上军官就战死了250人(含战死接替者),原本5000编制的队伍下来时仅剩500,然而人家阵地始终没丢,这就叫本事。

滇军打仗不要命,连日军也感到很无奈。不知谁想到了一馊主意,竟然使上了“水牛阵”。

赶了几十部水牛过来,往守军阵地上冲,而鬼子兵们则藏在牛屁股后面,企图混水摸鱼。

滇军官兵开始还愣住了,不知道牛是鬼子,还是鬼子为牛,等弄明白后,不管三七二十一,朝着牛就打。

那牛身上也不装着铁甲,负痛之下四散乱奔,结果反而撞倒踩死了好些日军。

大场阵地,是在湘军这里丢的。

(1004)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42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42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