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两翼包抄”玩不了,就只能听任松井“中央突破”,而要破他的“突破”,又只能硬碰硬,从正面拼消耗,但中国军队已经消耗不起了。

罗店和蕴藻浜战场开辟至今,每个整编师拉上去后仅能支撑三到五天,每天最少也要伤亡四五千人。

这个时候老蒋就想到了退一步再说,把部队逐步撤到国防线抵抗。

“七七事变”前的国防工程,覆盖范围其实很广,北到保定,南到杭州,西到武汉,都有,但主要集中在两块,一块在华北,主要督修者为刘峙,保定之战,刘峙尚能与香月杀上几个来回,其实有赖于国防工程甚多,另一块则在沪宁杭,主要督修者,前为朱培德,后为唐生智。

沪宁杭国防工事,核心是确保上海和南京,但《淞沪停战协定》就摆在那里,不能明目张胆在吴淞炮台安大炮,或者在上海市区建炮楼,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江阴镇江等要塞添炮,在苏州常熟一带筑工事。

老蒋所说的国防线,重点是指吴福线(苏州到常熟福山),当时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如果在那里据守的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销日军炮击的威胁。

但一人忽出班言道,不可不可。

定睛看去,却是白崇禧。

白崇禧(保定3期)此时担任军委会副参谋总长,参谋总长是程潜(陆士6期),后者因北方战事吃紧,很快就调到1战区当司令长官去了,所以在老蒋旁边参襄军事的,主要就是这位“小诸葛”。

别人的意见或许可以忽略,白崇禧此时在幕中却称得上是首席军师,老蒋哪能不予以重视。

白崇禧认为,不能再退守国防线,否则迟早难免一败。

能不退,老蒋当然也不想退,但不是坚守不住吗,如果不退岂非也是一败,而且还可能败得更早。

非也非也,小诸葛摇起了鹅毛扇,脸上还带着几分自得。

君记否,桂军还没出场呢。

听得此言,不仅老蒋,在场众人都已恍然并连连点头。

对了,广西桂军,此前还从没在淞沪战场上现过身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西自古民风骠悍,大明朝时即有“广西狼兵雄于天下”之说,那时候听到东南出了倭寇,连皇帝老儿都知道要征招广西人:朕的狼兵呢,快让他们去砍杀一阵。

在西南诸省,能与广西人媲美的,只有湖南人,二者打起仗来都是嗷嗷叫,到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时,几乎就是两省人在打仗——湘军主要由湖南子弟组成,而太平军的基础则来自于广西老兄弟。

到了北伐,桂军像坐着火箭一样,一举超越了湘军,他们不再与北面的湖南人比,而是与东面的广东人比了。当年的北伐军里面,有钢铁二军之说,铁军是指广东的第四军,钢军即指广西的第七军。

正因为桂军中藏龙卧虎,李白也才有胆气和老蒋叫板。只可惜他们运气不佳,被老蒋身边的杨永泰给摆了一道,结果蒋桂战争遭到惨败,曾经叱咤风云的桂军又坐着火箭下来了,此后就是长达数年的沉寂。

现在新桂系的这支招牌部队实力究竟如何,谁也不敢妄加断言,但由小诸葛亲手打造出来的部队,等于是贴上了免检标志,应该没什么不让人放心的。

战事危急到这种程度,来一根稻草都是好的,何况是桂军这样的生力军。

众人均喜欣于色。

(994)

如此,何不赶紧把桂军拉到阵地上去固守,那样的确用不着先退到国防线去。

白崇禧却又摇头。

事到如今,既不能一退再退,也不能光守不攻,他松井不是会施“中央突破”吗,我们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给他来个“中央突破”,这样定能转守为攻。

桂军到前线,不是去抵挡一阵,也不是光堵堵缺口用的,而是要将日军统统赶到黄埔江里去喂鱼。

听到此处,包括老蒋在内,众人的眸子都亮了起来。

小诸葛就是小诸葛,淞沪战事有救了。

在白崇禧看来,这一切都在他的计算之内。

当初桂军还未从广西出发时,他即对老蒋有言在先,我的部队需集中使用,不能零拆。

老实说,这个要求有点过分,到上海来打仗的地方军,粤军、湘军、川军、滇军,哪个没有拆过,又有哪个没有分过,都是实战的需要,难道桂军就比人家高级,总不是想靠你“副总参谋长”的身份走后门吧。

但老蒋还是一口应承下来,倒不全是为了照顾副参谋总长的面子,大半也是因为前面拆分过的地方军,其实皆为“中央军杂牌”,严格意义上讲是自家部队,而桂军却自成体系,并不受中央直接控制。

现在答案出来了,原来小诸葛是想在关键时候建立奇功!

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白崇禧相信,他的桂军绝非湘军、川军、滇军可比,虽然不一定能超越中央军嫡系,但起码能和后者平起平坐——又想起北伐,那会桂军可不就等于中央军,什么时候成地方杂牌了。

显然,淞沪战场是一个正名的机会。因为所有人都在看着,这里讨不得一点机巧,玩不得一点花头,大家凭的都是真功夫。

桂军要出头了。

战争的气氛是最易感染和剌激人的,白崇禧几次以副总参谋长的身份视察前线,但他始终都不动声色,更没有要动用桂军的意思。

小诸葛在观察战事的变化,等待一个他认为最好的契机。

很多爱看武侠小说的朋友,都喜欢拿金庸和古龙对比。在金庸笔下,一招一式皆有出处,相比之下,古龙连个背景也讲不出,所以有些金大侠的粉丝就说,金胜于古。

但在我看来,古龙才是真得武学三味的人物。

到了肃杀的战场,两人面对面搏杀,起作用的往往已不是招式的巧妙和花哨,而是另外一些更重要的转折点,所以古龙推崇的武林高手,其实都是心理学大师,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感受对方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哪怕是肌肉的松紧,脸上的阴晴,风向的转移,都会被他们牢牢抓住,从而成为战胜对手的关键。

你可以解释为一种禅意,然而武功到了一定境界,岂不就是禅?

如果让古大侠来点评民国战将,白崇禧应该属于他喜欢的那种类型。

契机出现在双方都筋疲力尽的时候,出现在将帅们个个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连德国顾问都不知如何才能扭转战局的时候。

别人都觉得是最严峻的挑战,而我却认为是最合适的机遇,这才是为将帅的高明之处。

两个月前,德国顾问的“铁拳计划”在市区攻坚战中曾功亏一馈,让人扼腕,两个月后,且看看我们中国式的铁拳吧。

(995)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42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42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