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你说要“再作一次最大的和平努力”,那我就要跟日本进行和平谈判,可是你知道吗,如果没有第三国作保人,连谈判的结果都毫无保障啊。
关于这一点,老蒋深有体会,远有“一二八”,近有“秦松协定”,当时都答应得好好的,条件也满足他了,可是刚刚签好的书面协议,日本想撕毁马上就能撕毁。
老蒋的“苦衷”,不啻也狠狠地将了胡适一军。他既然推崇英美,自然对这些国家都很了解,后者号称“民主国家”,民众态度和自己的选票直接挂钩,他们是绝不会为了救中国而冒任何一点战争风险,从而引发选民群起倒戈甚至攻击的。
现在这种时候,又有谁敢跳出来引火烧身,充当你的“保人”呢。
至此,胡适开始从低调俱乐部中走了出来,在对日态度上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不久,他就接受老蒋的要求,远赴重洋,到美国做抗日宣传去了。
临走时,他诚恳地劝告自己的“低调同志”:和比战难,难百倍!所以,只能一战。
可是我们有打赢的希望吗?
按照老蒋自己在国防会议上的演讲,在中日之战中,假如中国能打赢的话,民族自可复兴,但是倘若战败呢,那就不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可以复兴的,有可能要“万劫不复”了。
后果这么严重,眼看两国的强弱对比又是如此悬殊,谁能打包票你必赢呢。
老蒋彷徨四顾,他要的也不是到处都有的“高调”,而是需听一些真知灼见。
大帐之下,忽有一人出班言道:能赢!
此人就是被称为民国兵学第一人的蒋百里。
在老蒋的诸多文臣武将中,杨永泰是比较纯粹的臣子,而黄郛则是亦臣亦兄,朱培德是亦臣亦友。
和他们比起来,蒋百里和蒋介石的关系则更特殊,却是亦即亦离。
民国年间,在国内军事学领域,论资历、学识和声望,几无人能出蒋百里之右。杨杰、白崇禧虽然也在“军事家”之列,可跟他比,还差得很远。因此之故,不光老蒋,当时军政两界的高层,都对这个军事天才不胜器重和仰慕。
据说冯玉祥练兵时,会给老西北军的部将们发小册子,里面都是一些名将的治军格言,比如里面有岳飞曰,曾国藩曰,胡林翼曰。
这都不稀奇。稀奇的是,中间还有一个“蒋方震曰”。
方震是蒋百里的名字,百里为字,可知此君在民国将帅心目中的地位。
既然是名人,自然就会有名人的做派,可却又要在别人下面做事,怎么摆,往哪里摆都是一门学问。
老蒋授给他的官职很有讲究,叫做“军委会高级顾问”。
地位很高,但又不担当什么实责,没空的时候写写书,有空的时候顾顾问问,很适合蒋百里那种有些学究气的个性。
早在“七七事变”之前,蒋百里出版了一本书,正是此书最终奠定了他的大名。
书名:国防论。
(892)
对于如何进行抗战,国共两党后来都有一些很精僻的论断,但无论是“用空间换时间”,还是“持久抗战”,几乎无一例外都有《国防论》的影子。
这是一本兵学名著,但仿佛又是一个关于中日战争的预言。
蒋百里认为,中国有把握打赢这场战争。
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我们这个民族虽不擅于外侵,却长于自卫,不以武功著称,但战胜强敌的例子亦不胜枚举。
蒋百里不在抗战前沿,从始至终,也未直接指挥过一仗,可他对胜利始终抱有信心。
他曾对人说,不管我们打到什么程度,“输光穷光”都不要紧,五年、八年、十年也无所谓,最后一定能赢。
显然,“蒋军事学家”的理论,曾直接影响了“蒋军事家”的判断、思维乃至斗志,但是后者作为担当实务之人,无疑比前者看得还要远一些。这个我们不妨放到后面慢慢分析。
8月7日,即张自忠宣布辞职的第二天,老蒋在南京主持召开全国将领国防会议。
要把举国诸侯都召集到一块,讨论合在一起打仗这件事,若放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像的。
各个山头的武林派别,什么少林武当,峨眉昆仑,过去多多少少都跟你有过那么一点恩恩怨怨,不是一个帖子发过去,人家就肯赏脸,来赴你这个武林大会之约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就连曾称霸一方的诸侯,也不能置之度外。
去,自然要去,但是大大小小的算盘还是要拨的。
山西的阎锡山、山东的韩复榘没有问题。
宋哲元即使到南京后还痛哭一场,后悔自己棋错一着,不仅丢了平津,还损兵折将,那惨兮兮的样子,把一旁的阎韩看得心拔凉拔凉的。
唇亡齿寒,再不往前顶一下,后面轮到的就可能是自己了。
广东的余汉谋问题也不大。
他是老蒋亲自扶上马的,“两广事变”结束又没多久,屁股还没坐稳,“造反”既无资本又缺胆量,所以只会“月亮走我也走”。
尚让老蒋把握不定的是西南那几个诸侯。
广西李白拿着老蒋“共赴国难”的电报,把桂系将领都召到一块商量。
这份英雄帖,四川刘湘和云南龙云也几乎同时收到了。得知李白那里也有一份,他们赶紧派人来劝阻,说你们千万别去,这老蒋一贯居心叵测,这次是不是想借抗战之名,把咱们这些老伙计都给扣在南京啊。
说得有理。可是桂系的这些人也不是缩在广西“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天天都在观察时势。
如今不比从前,是真抗不是假抗。
广西就跟当年晋东练兵的29军一样,也是把日本军阀作为假想敌的,否则的话,如何动员民兵,又怎样打造“民防建设模范省”?
倘若不去,平时喊的那些抗日口号岂不明白着是在自欺欺人。
去是肯定要去,问题是派谁去。
以前“两广事变”,白崇禧不肯去,李宗仁去了。大家排排座,怎么轮,也得轮得白崇禧了。
这是一个正名的好机会。
(893)